
从打造服务高地到夯实基层网底,再到培养专业人才,湖北正全方位发力,让中医药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实力量——
江河纵横的湖北,尽显钟灵毓秀,在这片荆楚大地上,“医药双圣”李时珍的故事久久流传。如今,聚焦中医药强省建设目标,湖北奋力打造优质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不断勃发出生机与活力。
龙头带动 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
“没想到中医治好了我的骨科病,而且就在家门口,很方便。”近日,75岁的程女士因腰部疼痛难忍,无法翻身活动,来到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筋伤正骨科医生肖志刚询问得知,她此前做过左髋关节置换术等多项手术,且伴有较多的基础性疾病,情况复杂。经过专家团队给予的中药熏蒸、中医定向透药、穴位贴敷、烫熨治疗、隔物灸等综合治疗,1周后,程女士的疼痛感明显减轻,可自行翻身、坐立,并且下地行走。
“目前湖北省中医院正在加紧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落成后将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该院院长何小明介绍,近年来,湖北省中医院正构建独具特色的多维医联体,自2017年起,已陆续牵手洪湖市中医医院、当阳市中医医院等35家医院组成湖北省中医院医疗集团。此外,还建立了湖北省中医联盟、社区医联体、高校医联体及专科联盟,通过技术帮扶、业务培训、远程会诊、疑难病转诊等方式,带动基层医院技术水平提升。
湖北省中医院的服务能力提升可以看作湖北省中医药服务高地建设的一个缩影。2024年,湖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黄冈市、荆州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试验区项目积极推进,3所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30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284个国家和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齐头并进,中医药治疗皮肤病、肝病、肾病、脑病、骨伤和风湿病等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在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引领作用下,湖北中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湖北时珍实验室的重要成果亮相李时珍中医药大会,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入新活力;在“中国艾都”蕲春,依托三产融合,蕲艾产业链整体升华,第一批标准化“蕲春艾灸馆”通过“千城万店”计划,在北京、上海等全国一线城市落地开花;乘着建设“旗舰”医院、“旗舰”科室的东风,一批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中西协作、协同攻关,在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乡覆盖 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
在荆州市公安县埠河镇群英村卫生室,村民陈玉华正在“中医阁”接受针灸治疗,4年前他遭遇急性腰扭伤,为了做中医理疗,需要经常往镇里和县里跑。现在家门口就有中医阁,治疗起来方便多了,他便成了这里的常客。陈玉华说:“接受了中医针灸理疗,现在几乎没有复发,平时都可以挑担子了。”
据了解,公安县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建设有标准化的国医堂,均能开展6类15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近年来,全县还投入200多万元专项资金,把乡镇卫生院国医堂打造成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群众就近就能享受到更加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近年来,宜昌市伍家岗区白沙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将传统中医药精髓与现代医疗服务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基层标杆中医馆。其治疗区域达2100平方米,配备200余台大型康复设备,设立150个治疗单元,可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诊疗服务。2024年,该中医门诊量达5.2万人次,住院人数4031人次,在湖北省基层医疗机构中名列前茅,展现了中医药服务的强劲发展势头。
而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崇阳,近年来因县中医院远近闻名。这里有位中医师王楚良,是王氏正骨第三代传人,往往“一句话功夫”就能稳、准、巧地将断骨重新复位,吸引了众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崇阳县中医医院目前已创建骨伤科、推拿科2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县中医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县中医诊疗量逐年上升。
夯基础、强枢纽、重特色,为加快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一张网”,湖北各地建立完善“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有力有效地提升了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2025年是“湖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目前全省64个县(市)县办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42所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牵头,带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组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积极开展“三中心”建设(县域中医诊疗指导中心、智慧共享中药服务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县乡村中医药服务一体化建设正稳步推进。
薪火相传 将人才打造为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2024年7月20日,正在武汉市硚口区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给患者扎针的毛静接到快递,得知自己已被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顺利录取,她十分激动,29岁的她也成为了武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出的首位博士研究生。
对于毛静“考博上岸”,该康复科主任李亚其用“水到渠成”来形容。李亚其介绍,中心倾力培养青年人才,邀请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王华、国家青年岐黄学者吴松,从2024年夏季开始,通过跟诊、带教、案例探讨等方式培养毛静,“大家还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小岐黄’。”中心与毛静约定,读博期间,人不离职,保留相关待遇,课余在中心接诊。这让毛静吃下“定心丸”,“我毕业了肯定还回这里上班。”毛静说。
深化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改革,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是湖北持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的一剂良药。2024年湖北省实施“时珍人才”工程,其中,105家综合医院近200名人员入选各级各类中医、中西医人才项目。遴选了20名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给予资助,通过研习经典、跟师临床、科研实践等方式,提升入选人员的综合素养与临床能力。
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打造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目前湖北已建设完善13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有张伯礼、仝小林院士等7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以“名医”带“名科”、以“名科”促“名院”,高起点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为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在基层,随着大批优秀人才不断充实进湖北中医药队伍,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正在显著提升。武汉市中医医院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人人学经典、用经典成为一种风潮,在肺系病科、儿科、肿瘤科等各个科室,中医药贯穿患者诊疗全过程,中西协同实现更优疗效。荆州市卫生健康委对市直综合医院50岁以下的西医医生开展“西学中”培训,近3年组织中医适宜技术专项操作培训50余次,涉及技术项目32个,参加人数达2000余人次。
“未来,湖北将坚持守正创新,持续优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服务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让中医药服务惠及千家万户,护佑百姓健康。”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小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