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学霸女孩“自残”6年:比打骂更令孩子绝望的惩罚,是父母的“情感盲区”

学霸女孩“自残”6年:比打骂更令孩子绝望的惩罚,是父母的“情感盲区”
2024年04月29日 21:13 新浪网 作者 小蝌蚪妈妈-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在脆弱的时候都需要情感支持,允许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绪中,是我们给孩子的更好的心灵支撑。

  知乎上有一个女孩求助:家人忽略了我的抑郁倾向怎么办?

  这个女孩原本成绩很好,在班级几乎是排名前三。

  但是父母经常吵架,因此她的内心非常焦虑。

  她说:

  我一边因为学业压力有点抑郁,一边又被父母的吵闹弄得烦躁不安。

  严重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骂,还一边狠狠地打自己。

  甚至有一段时间,出现了间歇性强迫症,只要他们吵一次,我就打自己一次。

  有时候打得不过瘾,还会用小刀划手臂。

  可是,父母对我却漠不关心。

  上高中时,一次和妈妈吵架,又发生了严重的“自虐”,我在她面前扇耳光,手和脸都肿了,胳膊也划伤了,妈妈却在一旁大喊说我“没良心”。

  当时我尖叫着说“我有病”、妈妈听完却不理我,甚至用一种很嫌弃的眼神看着我说“矫情”。

  她在网上倾诉:我心里的苦没有人放在心上,就连我有病他们都不关心一下,有时候觉得我的存在都是没有意义……

  每次看见那些网络上“呐喊”的孩子,都觉得很窒息。

  为什么孩子的痛苦很多父母却不重视呢?

  其实,懂爱的父母不会让孩子“生病”,不会爱的父母,只会“逼”得孩子更痛苦。

  可惜,有很大一部分父母都不懂得爱孩子,他们会重视孩子的成绩,却是一个“情感盲人”。

  父母的“情感盲区”是摧毁孩子的慢性情感毒药。

  “心盲”的父母,

  是给孩子的精神虐待

  微博上有这样一个话题:被父母极度忽视是什么感觉?

  有一个博主说

  不被重视,你就会活得像孤儿一样,不仅敏感自卑,还会胆小懦弱。

  

  小时候,父母嫌她太麻烦,把她丢给老人,后来终于去到父母身边,却又经常被父母锁在家里。

  每当她要求父母带她出去玩时,父母都会说“小孩子家,能去哪,就待在家里”。

  上初中,她被同学欺负,回到家父母还会骂她“小气”,说“同学间的小打小闹这么计较”。

  那一刻,她真的对父母心灰意冷。

  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她极其敏感自卑,性格也变得异常内向。

  武志红老师说爱无回应,家也是绝境。

  许多父母一点都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想要陪,却让他去一边玩;

  闹脾气认为他不懂事;

  厌学时,又觉得是孩子叛逆;孩子抑郁了,父母又认为这是矫情……

  正是父母的一点点忽视,让坏情绪挤压孩子的胸腔,让他从难受走向心理问题。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情感忽视”,指孩子在成长中情感未被得到充分地满足,它就会像一根刺一样扎根在孩子心里,埋下“生病”的种子。

  尤其是父母有这些表现时,真的是在一点点伤害孩子:

  当孩子考好了,想要你表扬时,你却打击他;

  孩子有开心的事和你分享时,你却给他泼冷水;

  当孩子说自己压力大时,你说“小孩子有什么压力”;

  孩子有情绪时,你却对他又打又骂……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

  “情感上的忽视和冷漠,与身体受到虐待的伤害,是同样糟糕的事情。”

  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就像一场“冷暴力”,将伤害慢慢浸入孩子心里。

  被忽视的孩子,

  心里都亮起了“红灯”

  现在的孩子,不停地承受着来自父母的压力,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有时候精神崩溃时,真的很希望父母能够看到。

  可惜,很多父母只看到孩子的问题,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

  那么,“童年期情感忽视”危害究竟有多大?

  在《被忽视的孩子》中,作者指出:

  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它不仅是以“自我保护”的姿态拒绝他人的情感,同时也在“为难自己”。

  这足以说明被忽视的孩子,内心早已亮起了“红灯”。

  1)空虚感:毫无欲望,也难以表达诉求

  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专断性教养方式”:指的是拒绝和控制,一方面强调严格控制和孩子无条件服从,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同时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特别是去干涉孩子的人生走向,让孩子牺牲掉自己的爱好、理想和自由很容易让孩子陷入“内心空洞”的局面。

  负面的情感链接,就会让孩子丧失控制感与成就感,最终形成消极、摆烂的“丧”姿势。

  这时候的孩子:

  一方面容易让孩子陷入一种“我无用”的负面循环,另一方面又会觉得:无论自己如何改变,最终都会被父母“掐”掉,所以内心除了深深的绝望。

  久而久之,他从不敢表达自己到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最终变成毫无欲望的空心人。

  2) 情感失明:感受不到爱,变得自卑

  有一种特别严重的现象:当孩子做什么,有些父母都是“不在意”的状态。

  比如:

  孩子明明考得很好,父母却看都不去看一眼,反而在孩子面前保持沉默。

  有些孩子,故意在父母面前刷存在感,但是却以“乖一点”去阻止孩子任性。

  父母的无视感会不断延伸孩子的挫败感:我不值得被关注。

  进而形成“情感失明”的状况。

  这时候他对外界会表现得更冷漠,习惯拒绝别人对他的好,形成封闭的内心。

  存在感很低的孩子,会因为害怕在人群中被别人关注,从而变得性格自卑怯懦。

  3)低自尊、易焦虑和抑郁

  来自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博士曾找来了来自以色列的3位在校大学生寻找203名志愿者两次调查后,也得出类似的研究结论:

  遭受情感忽视,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心里防御强、过度自我批评和对社交依赖,同时在意识到自己有对于爱、关怀和赞扬的需要时,觉得这是羞耻的,自己是不值得的,是需要被隐藏的。

  因此,被忽视的孩子:

  他会不断地“自我否定”,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有“不配感”;

  对一切自己做得好的行为也会进行自我怀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经常觉得自己没用,所以自己必须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因此具有极强的低自尊人格。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曾提出:

  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乃至成人后,都容易出现孤单、自卑、低价值感、不会处理亲密关系等问题。

  不被父母关注的孩子,最终都会让自己“生病”。

  父母走心陪伴,

  才能拯救孩子

  父母,应当充当孩子教育的“陪伴者”,在孩子有困难时,父母就要为孩子分担痛苦。

  给孩子被需要,被温暖的感觉,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会与孩子的情绪同频“互动”。

  1)接纳孩子的感受,不否定,不隔离

  有一个女孩,因为工作的压力和感情的不顺让他内心非常痛苦。

  有一天她向妈妈哭诉:我是不是真的很没有用?

  妈妈这样回应:

  每个人都有人生低谷,我们遇到了不怕,但是你要学会在低谷中去奋力搏击,你放心,如果你真的很痛苦,就回家来放松一下吧,妈妈的肩膀借你靠一靠。

  有人说过: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在脆弱的时候都需要情感支持,允许孩子停留在不舒服的情绪中,是我们给孩子的更好的心灵支撑。

  有些孩子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厌学、哭泣、求助甚至伤害自己。

  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与接纳。

  孩子心里难受时,想要获得安慰时,父母需要去认可孩子的情绪,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要学会正视孩子的痛苦。

  2)学会共情,看见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有时候痛苦、难受,有时候觉得空虚、孤独、恐惧、害怕等,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父母的共情。

  就比如一个哭泣的小孩:

  如果父母大声斥责他,他也许是止住了哭泣,但是压抑的种子会一种埋在心里。

  相反,当孩子情绪不佳哭泣时,如果妈妈把孩子温柔地抱在怀里,孩子就能感受到百分百的安全感,这样负面情绪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共情”相当于精神按摩,有利于一个人平复情绪。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更容易起伏,心思也比较敏感。

  所以,我们要读出他困境和情绪,然后尽量多一些拥抱,语言尽量多一些“我知道”等这些词汇。

  你就在跟他共情的那一刻成为了他的心灵伙伴。

  3)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

  行为有对错,但情绪无对错。

  当孩子每一次向我们求助时,我们要及时去回应他。

  比如:

  孩子想要我们多陪陪,那我们时间再多,都要挤一挤,去满足他。

  当孩子生气、悲伤、焦虑、心情低落,自己无法处理情绪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为他“排泄”。

  当孩子因为一个题目而发脾气时,我们可以引导:

  “我知道你很难过,你需要妈妈帮你做些什么吗?”

  “你觉得怎样才能减少你难过的情绪呢?”

  父母专注的眼神和鼓励的动作、言语会让孩子觉得无论我做什么,父母都会接纳我。

  他们更愿意放下心中的防御,而让情绪走得更快。

  父母多倾听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想说什么、想要什么;用心感受孩子“想要我做什么”。

  走心的父母,总是能温暖地回应孩子。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一个行为是否能称之为爱,要看接受的一方,心里有没有感受到。”

  是啊!

  好的父母一定是父母的情绪接收器。

  孩子难过时,父母会安慰;

  孩子哭泣时,会共情;

  孩子孤独时,会陪伴。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一味“药”,那就是父母的耐心,接纳和爱。

  也许你已经无意中伤害了孩子,请不必怀有深深的负罪感,此刻去关注孩子的每一次心理,和孩子一起走出困境。

  只有被重视的孩子,才能跨越困难,蜕变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情感学霸压力
来自于:浙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