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14岁少年被母亲打耳光后跳楼,究竟是不该体罚还是不会体罚?

14岁少年被母亲打耳光后跳楼,究竟是不该体罚还是不会体罚?
2020年09月22日 11:12 新浪网 作者 遇言姐

  没有完美的孩子,没有完美的父母。

  ——遇言姐

  14岁少年跳楼身亡的事件,大家应该都已经看到报道了。

  具体过程遇言姐就不描述了,因为我觉得不该详细渲染这种事件,以免其他孩子们看到后有仿效心理。

  关于这件事情我翻来覆去想了两天,专门等自己平静下来后才写这篇文。

  遇言姐尊重事件的复杂性,暂不讨论事情发生的细节。

  在这篇文章里,咱们不针对当事任何一方,谈一谈该不该体罚孩子的事情。

  孩子不是不能体罚,而是姿势必须正确

  遇言姐看了一下微博上的评论,大多数留言都在讨论打孩子的事。

  现代社会,大家普遍认为教育要讲方法,应该避免使用原始暴力手段。

  然而,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正规的体罚,不是侮辱、不是虐待、不是发泄,而是以教育为目的管教。

  以加拿大为例——

  枫叶国的刑法中对体罚孩子的方式有明确的规定:

  1:

  接受体罚的孩子需在2至12岁之间。

  2:

  体罚的目的是“教育”而非“发泄”。

  3:

  施加的武力必须是合理的、短暂的、轻微的。

  4:

  不能使用皮带、尺子等工具打小孩,不能打头颈部。

  5:

  打孩子时必须五指分开,不能打出印记或瘀伤。

  6:

  孩子必须从矫正中受益。

  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遇言姐再加上一条:

  不要在公共场所打孩子。

  请有孩子的家长把以上7条反复看3遍。

  为什么要把体罚孩子的年龄定在2-12岁呢?

  因为,太小的孩子不明白体罚的意义,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叛逆,体罚非但不起作用,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弊大于利。

  不说新闻中的妈妈,只说遇言姐自己吧,我觉得体罚孩子时最难控制的一条是——

  

不因为自己生气而发泄,确保孩子在体罚中受益。

  我也曾经因为甜豆总是默写不对生字,气急败坏地用课本丢她,把孩子脸上拍出红印子。

  事后,又去跟孩子道歉。

  但是讲真,再高明的家长也无法永不破功,偶尔的情绪失控也是人之常情。

  提到美国,大家的印象是,儿童保护面面俱到,大人打孩子,警车就来了。

  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各州的法律不一样,集中在中南部保守地区的19个州,甚至允许学校用木板子打违规学生。

  遇言姐说,老师用木板子抽学生,在中国早都不允许了,但是在美国南部仍然保留着这项古老的传统,因为校方认为体罚比留堂和停课更有威慑力。

  当然,美国能保留打板子的制度,也是因为人家的儿童保护做得到位,可以保证体罚不会被滥用。

  遇言姐问过从小在德州读天主教私校的朋友,据说板子打得特别欢畅。

  因为《圣经》有云——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

  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箴言13:24)

  学生被处罚之前,学校会书面通知家长,停课还是体罚二选一。

  长痛不如短痛,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不耽误课的体罚。

  接受体罚的学生跟着校长到小房间去“行刑”,一般是往屁股上均匀抽3-5下,有时也会用木尺或皮带抽手心。

  用来打屁股的板子是61厘米长、15厘米宽、2厘米厚的标准尺寸,既不会打伤孩子,也不会无关痛痒。

  此外,学校也会顾及学生的羞耻心,女学生由女老师执行,男学生由男老师执行。

  体罚完毕后,学校的教育顾问上场,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遇言姐说这些当然不是支持我国的学校也恢复体罚,而是告诉家长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体罚孩子,以及,怎么执行体罚才有正面效果,而且不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就事论事地打,禁止借题发挥,更不能以发泄为目的。

  孩子不是不能体罚,而是姿势必须正确,让孩子心服口服,不积聚不良情绪。

  教育的奖惩界限必须清晰,可量化执行

  一位加拿大的教育顾问曾告诉遇言姐——

  惩罚孩子的首要原则是,要让ta知道是自己导致了这个结果,而不是反过来怨恨执行惩罚的大人。

  在当地,学生被处罚多是因为涉及辱骂老师,作业作弊,将色情读物、违禁药物带到学校等一些明文禁止且毫无争议的违规行为。

  学生挨罚挨得有理有据,只能怪自个儿明知故犯,抓不到借口去怨恨他人。

  从没听说过哪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去报复老师的。

  ▲西方社会对孩子行为偏差的惩罚十分严厉。

  虽然不会在公共场合打孩子,但会采取让孩子在众目睽睽下举“罪己牌”这种羞辱式处罚

  返过来说14岁少年的悲剧,很多网友对打扑克叫家长这件事感到困惑。

  有人觉得在学校玩扑克不应该,有人觉得玩个扑克根本不是事。

  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长久以来缺乏统一的标准。

  遇言姐说,像什么谈恋爱啊、休息时间打扑克啊、看漫画啊,玩桌游啊,如果校规中没有规定这些行为不被允许,那么,老师和家长就不应该随意调整处罚孩子的标准。

  哪怕是“初三要中考了学习紧张”这种我为你好的原因也不可以。

  否则就变成了“欲加之罪”,造成孩子心里委屈不解,对大人的管教不再信服。

  还是以遇言姐生活过的加拿大为例。

  

学校中每一条禁令都师出有名,并对应一个可量化的惩罚措施。

  口头霸凌同学,警告+停课1天;

  侮辱歧视同学,停课+记入学籍;

  发生肢体冲突,双方停学3天,挑起者记入学籍;

  第一次作弊,留校察看,第二次作弊,开除出校;

  等等……

  由于学校翻来覆去地“洗脑”,孩子们对这些“零容忍”的禁区和后果也是门儿清,哪个要是触犯了,低头领罚没得扯。

  这里,遇言姐不指责任何当事人,我想说的是——

  如果孩子从小处于一个赏罚分明的教育环境中,ta的是非判断是清晰明了的,对行为偏差的后果是可知的。

  这样的孩子,即便是遭遇严厉的惩罚,也不太会做出极端事件。

  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缺乏一以贯之、有逻辑有依据、能让孩子认同的行为标准。

  一个孩子,很可能作业抄袭没人在意,但会因为看漫画被叫家长,很可能霸凌同学无人去管,但却会因为谈恋爱被通报。

  讲真,在加拿大的学校,嘲弄他人肯定比下课玩牌罚得重。

  前者是行为偏差,后者顶多是违纪。

  ▲实际上,在学校玩牌,只要不是赌博,也不算违纪

  而在以学习为第一考量的咱们这里,是反过来的。

  这就造成了孩子们三观上的混乱,无法对规则产生敬畏感和信服感,在被处罚后产生的抵触情绪多过反思意识。

  再加上控制不住脾气的家长、缺乏章法和技巧的管教手段。

  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累积,不知会在哪个点上爆发。

  体罚孩子?

  首先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

  甜豆在加拿大的游泳教练,是位特别懂教育的老阿姨。

  她的儿子哥大毕业,在投行做商务并购。

  教练老阿姨说,自己揍过儿子两次,都是因为行为不端。

  一次是因为孩子8岁时偷拿了邻居放在信箱里,付给剪草小哥的40元钱。

  一次是因为孩子15岁时跟几个男孩一起欺负一个墨西哥同学(是的,这次打孩子已经违反法律规定的12岁以上不能打那一条了,但是老阿姨说她心里有数)。

  尤其是霸凌同学那次,老阿姨狠扇儿子两耳光,并放出话来——

  不服你就打911叫警察来抓我。

  人高马大的儿子自知理亏,毫无反抗、立正挨打。

  直到孩子成年后,一次回忆往事时有点怏怏地说——

  现在你想打我也打不动了。

  老阿姨一秒雄起——

  “打不动我也打,你再犯试试看,我等着瞧你以后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

  

  儿子立马一声不吭。

  这件事给遇言姐的感触是——

  

打孩子时,要想一想,在若干年后,你是不是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打得对,应该打。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体罚就可以是手段。

  以及,轻易不动手,只打关键点。

  除了“打人有理”外,还要注意“留气孔”,别把孩子的情绪发泄途径全堵死。

  很多人指责虎妈蔡美儿的铁腕育儿。

  她曾在聚餐时当众指责女儿是“垃圾”,要求孩子在练习钢琴时不许喝水、上厕所,把不想弹琴的小女儿关在阳台上。

  按说这已经到了虐待的临界点了。

  但是,遇言姐注意到,虎妈在逼着孩子过完高强度的一天后,允许女儿捏妈妈的脸5分钟出口恶气。

  

让孩子的不快在“报复”的快感中散去,不积压负面情绪。

  此外,虎妈在陪伴孩子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直来直去的母女关系。

  孩子们是很敏感的,家长的惩罚到底是为了帮助自己,还是出于施威泄愤,小朋友心里门儿清着呢。

  

如果家长和孩子关系亲密,你教训得用力ta也不会记恨;

  

如果不具备亲密与信赖的前提,而盲目照搬别人家的严苛,带来的只会是矛盾和对抗,以及其它后患无穷的心理问题。

  最后,遇言姐想说的是——

  没有完美的孩子,没有完美的父母。

  但毕竟,成年人占据主导地位,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

  在社会大环境难以一时改变的情况下,只有父母多做功课,处理好教育问题,维护好亲子关系。

  毕竟,孩子是自己的。

  希望类似的悲剧少一点发生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