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德江:“摘帽”回眸,却见乡村已振兴

德江:“摘帽”回眸,却见乡村已振兴
2020年10月21日 10:37 新浪网 作者 贵州校园新鲜事

  又是一年山桃红,农忙依旧,傩乡大地姹紫嫣红,焕发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你看摘掉"极贫"帽子的桶井,"牛"大哥刚卖掉膘肥体壮的土黄牛,又急急忙忙准备着下一批牛的进货。"果"大叔正在满心喜悦收获着蜜桃的香甜,又不得不盘算脆红李的销售。"椒"妹子站在硕果累累的花椒林中,那扬起的笑脸,是满心的幸福……

  "以前,我们每年种出来的玉米,多半就用来作为饲料饲养肥猪,而这种传统的饲养方法,往往是入不敷出,卖猪所得收入永远不够开销饲料和劳工费"。刘继权谈起桶井曾经传统作物的种植方式,无奈地摇了摇头。

  刘继权是桶井乡产业革命进行结构调整的"先行者"之一,他率先组建合作社,在玉竹山连片承包荒芜土地,发展经果产业,短短三年时间,他已尝到了甜头,1500亩经果园已进入丰产期。六月有桃,七月有李,八月有葡萄,九月有香梨,到了农历的冬季,橙橘相融,满山黄澄澄的,更是喜人。

  "这里发展得真好!孩子们都不想回去了!"从县城来的杜三妹一家,在玉竹山风车抖音长廊刚嘻嘻哈哈拍完抖音,又被"石头动物园"吸引住了。

  "我们对照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重点抓实结构调整、产销对接、利益联结三个薄弱环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随行的桶井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冯胜和谈起产业革命,总有谈不完的话题,他说,桶井乡按照"逐户核查,集中连片,统一流转,入股分红"的方式,以合作社的形式统一流转土地,及时跟进相关技术、种子等配套服务,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抓实结构调整。

  山下林间,屋舍俨然,阡陌纵横。几排老式木屋相映成趣,浓浓的乡愁味勾起儿时的回忆。"春晖文化乡愁苑"几个烫金的大字灼灼生辉。乡里的宣传委员马仕波告诉笔者,这个乡愁苑集脱贫攻坚教育馆、春晖文化、乡愁文化、新滩红色文化、傩戏文化为一体,已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天是个好日子,幸福的话儿说不完……"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散落江面,岸上,新滩梦屿的灯次第亮了起来,玉竹山上嘹亮的歌声响彻乌江两岸。合作社负责人别出心裁,在园区山顶开起了露天KTV,这个时候,村民歇下手里的活儿,迎着江上吹来的习习凉风,跳起了土家摆手舞,争相握着话筒,引吭高歌。

  "全乡发展精品水果8570亩,花椒种植1.65万亩,食用菌450万棒,以短养长金丝皇菊700亩……"

  "年存栏肉牛1.3万头,生猪2万头,家禽5.5万羽,通过发展产业,带动1200余人长期稳定就业,群众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020年初,全乡产业发展分红资金达200余万元,户均分红720元。同时,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产业革命达到了'接二连三'的承接效果,村民精神富足,效果明显,省委书记对桶井乡产业革命创新做法进行了亲笔批示,积极鼓励……"

  翻开桶井乡脱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一组组跳动着数据激动人心,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其中有艰难,有心酸,也有自豪。

  回望来时路,辛酸艰难。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农村由此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德江桶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调结构、增绿色、提效益,齐心协力摘穷帽。

  蓦然回眸,2020年初,桶井乡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预评估验收,脱贫摘帽时,却见乡村已振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