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袁苏妹:没上过学,做清洁工44年,82岁成全票通过的港大荣誉院士

袁苏妹:没上过学,做清洁工44年,82岁成全票通过的港大荣誉院士
2024年04月27日 14:56 新浪网 作者 艾弥儿S

  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苑和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第一届西医毕业生。

  这所学校有多厉害,对标内地,那可是清华的级别,更有亚洲“常春藤”之称,朱光潜、张爱玲、何鸿燊都曾在此就读。

  1995年,香港大学设立“荣誉院士”,藉以表达对大学、对学术界以及对社会有重大贡献之人。

  自设立之日起,能拿到这个头衔的,无一不是学界大拿、商界大鳄、政界精英,哪一个说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然而,2009年9月22日,香港大学荣誉院士的颁奖典礼上却出现了令人奇怪的一幕:所有的社会名流都在等一位农村老太太登场,还得是压轴。

  若你认为这只是个衣着简单的教授,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位老太太不仅连学都没上过,这一辈子也就只写过5个字,可偏偏只有她是全场唯一一个全票通过的荣誉院士获得者。

  她就是袁苏妹,香港大学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保洁工。为什么她能从一众社会精英中脱颖而出,令无数饱学之士敬仰?她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目不识丁入大学

  1927年,袁苏妹降生在一个注定不能享受平静生活的年代。更不幸的是,袁苏妹刚出生,母亲就离开了人世,这个可怜的女孩一辈子都不知道母亲的怀抱有怎样的温暖。

  家中贫困,母亲不在,小小的袁苏妹从有记忆开始就学着做家务,打扫卫生、做饭刷碗、洗衣晾晒……现在很多成年人都干不顺溜的家务活,几岁的小苏妹就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

  小苏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假装路过学堂,听那郎朗读书声,她无数次梦想自己也可以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课本。

  但是她知道,家里的条件不可能支撑她去念书。等到了苏妹上学的年纪,一位好心人给她资助学费,她终于可以圆梦了。

  然而,事与愿违,战火逼近,烧毁了她的读书梦。

  为了活命,袁苏妹和父亲逃难到香港。陌生的城市,繁华之下更有贫瘠之地,苏妹凭着自己还不错的厨艺和针线活艰难糊口。

  日子虽苦,但苏妹心中全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样坚韧的姑娘也在动荡的时代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对方是位手艺很好的专业厨师。

  男孩女孩一见钟情,很快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还没建国,封建的思想给苏妹冠以夫姓,丈夫排行老三,她也被大家亲切地唤为“三嫂”。

  所以,她唯一会写的五个字就是自己的称号:“袁苏妹”和“三嫂”。

  随着新中国成立,袁苏妹的生活也更有了奔头。1957年,丈夫被香港大学聘为食堂厨师,学校体恤当时的苏妹没有工作,特批她可以和丈夫一起到香港大学做活。

  就这样,目不识丁的袁苏妹终于在而立之年走进了她梦寐以求的书堂,虽然只是做一个小小的杂工,她心里也满是幸福。

  也许,连她自己都想不到,曾经去不了的学堂,一工作就是44年。

  学校食堂的甜点匠工

  勤劳的三嫂是闲不住的性子,虽然有杂工的工作在身,她还总是抽出时间来学做各种新奇的菜品。

  通过不懈的学习和实践,三嫂逐渐精通了几样特色美食,特别是在各式点心的制作上展现了非凡的手艺。

  三嫂精心出品的大颗粒红豆沙和蓬松又软糯的马豆糕,是这群高材生的最爱。当然,为了拿捏同学们的胃,这甜品的制作过程可是并不简单。

  为了制作出最佳口感的红豆沙,三嫂总是细心挑选那些颗粒饱满的红豆,仔细清洗后,再用文火慢慢煨煮,直到每一颗红豆都软糯可口。

  她总能在最适当的时候加入糯米和甜蜜的糖浆,最后淋上一层新鲜椰汁,使其香气四溢。

  至于马豆糕的制作,同样考验着三嫂的耐心和细致。

  三嫂需要将马豆粉与鸡蛋、牛奶等材料仔细混合,均匀倒入模具中,然后用小火精心蒸制,还得不时翻转以确保每一块马豆糕都能松软可口。

  有些时候,她还会撒上一些碎杏仁,甜糯中再增一份香脆。

  一碗好吃绝佳的红豆沙背后,是三嫂长达两个小时的搅拌;看似简单的马豆糕更是需要三四个小时的不停翻转和火力调控。

  只是一个小小的餐厅甜点,价钱也不高,但为了同学们的喜欢,三嫂就愿意拿出匠心来打造。好在,三嫂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一份份美食抚慰了一个个学子的心。

  “三嫂的红豆沙是我的最爱,只能在学校吃到,别的地方都没有。”

  “那刚刚出炉的马豆糕,又松又软,人间极品!”

  这每一口的珍馐美味藏着的,可不仅仅是三嫂作为厨师的精益求精,还有她作为母亲的爱意温暖。

  是阿姨,更是母亲

  明明袁苏妹自己都没体味过母亲的滋味,但是看到校园里朝气蓬勃的孩子时,她好像天生就有了爱人的能力。在她这里,在外求学的游子,心灵有了栖息的家。

  从起初安排的杂工,到自己争取的食堂厨师,再到由于年纪大调岗的宿管阿姨,三嫂所负责的工作变化了,但是为学生服务的真心一直不改。

  看到学生们深夜学习,三嫂会送上自己制作的饮品;孩子们如果生病,只要三嫂知道,就肯定能享受到独家补汤;同学们生活学习上遇到苦闷的事,倾诉的首选对象也一定是三嫂。

  即使时光流转多年,香港十分有名的资深律师陈向荣依旧深深记得一件小事:

  那一次他发了高烧,三嫂得知后,便花了好几个小时,细心地煨制了一碗凉茶给他,希望能帮他缓解病痛。

  不知是茶有奇效,还是三嫂的祈福起了作用,竟让连续几天高烧不退的陈向荣体温恢复了正常,他也因此顺利地完成了考试。

  香港电视台的副行政主席梁乃鹏,也曾受过三嫂的关心。那是他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每天学习到深夜,点灯熬油,不辞辛苦。

  三嫂看到他灯光下读书的身影,便在第二天为他特地准备了一碗莲子鸡汤。在梁乃鹏正为难解的题目抓耳挠腮时,一碗鸡汤被轻轻放到了书桌上。

  没有多余的言语,但鲜美的汤汁配上清凉去火的莲子,就像是夏日里的一泓清泉,为梁乃鹏的劳累心灵带来了片刻的慰藉和滋润。

  在香港大学的校园里,像陈向荣和梁乃鹏这样被三嫂感动的学生不计其数。在无数学子的心中,“港大有三宝,旋转楼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这句话不是玩笑,而是对三嫂的表白。

  当之无愧的名誉院士

  “拎出个心来对人”,三嫂在港大工作服务44年,经历的学生一届又一届,可她却能清楚的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甚至连当年交往过的恋爱对象也能说上一二。

  在三嫂心中,每个孩子都不是匆匆过客,都不是“同学”的代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她爱他们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学生这一个群体。

  正是这一份独一无二,让三嫂也成为了学生们心中一个特殊的象征,不是会做饭的阿姨,不是心肠有点不错的陌生人,而是无可替代的家人。

  不要说每到毕业季,同学们都抢着跟三嫂去学校的著名建筑合影,更有一些小情侣专门回学校和三嫂来拍婚纱照,请那个指导他们爱情之路的“妈妈”来见证幸福。

  2009年,已经退休多年的袁苏妹意外地收到了一封香港大学发来的信件。

  在家人的协助下,她才知道这是由当时的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亲自发出的邀请函,邀请她参加香港大学“名誉院士”颁奖典礼。

  而她,也是第一位不是以教授身份接受这份殊荣的校园工作人员。

  在颁奖典礼的会场上座无虚席,许多白发苍苍的前学生们在祖国各地不辞万里,特地前来见证这一时刻,就像是专门来给妈妈鼓劲一样。

  这项提名是由香港大学的副校长周兆平首先提出的,而这一提议得到了全体投票支持,没有任何异议,以全票通过。

  袁苏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可以获得这样的殊荣,走上领奖台,台下的学生显得比她还要激动,更有很多学生鼓着掌眼泪就红了眼眶。

  因为考虑到袁苏妹听不懂英文,香港大学特地安排英文颁奖词之后,还又用广东话再说了一遍,但其实袁苏妹虽然出生在广东,也就在那里生活了几年罢了。

  香港大学这样的安排不可谓不用心,但对于香港学子而言,三嫂值得!

  2017年,90岁的三嫂离开了人世,引发了香港各界追思,香港大学更是专门发帖表达对三嫂的怀念。

  三嫂虽已逝去,但三嫂对于学子的爱与付出将被我们永远铭记。她不曾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关爱事小,真心无价。

  就像刘少奇主席对掏粪工人石传祥说的那句话一样:“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所有工作,只是分工不同,只要这是能为人民服务的,它就有存在的价值。现在很多高材生找不到工作,可有的时候,不是找不到,而是吃苦下力的不想干。

  其实很多高级蓝领的工资比白领工作高好几倍,可就是有很多学生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学问学了不用看起来可惜,但学问也并不是只有在固定工作中才能用得上。

  什么是人才呢?科学家是人才,像三嫂这样为学生着想的好阿姨也是人才。您是否认可这个观点呢?欢迎一起到评论区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香港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