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铃芽之旅》:灾难和废墟叙事后的治愈

《铃芽之旅》:灾难和废墟叙事后的治愈
2023年03月30日 15:40 新浪网 作者 北方公园NorthPark

  特约作者:依菲

  作为“灾难三部曲”的最新也是最面朝现实的一部,新海诚终于把最想表达的话题,从隐喻的后台推至聚光灯下。

  自《你的名字。》《天气之子》以来的线索在逐渐清晰,对「日本311大地震」的暗指原来贯穿始终。灾难在剧情中承担的角色,不再只是对少男少女的「世界系」恋情的推动或映证,反而是新海诚曾经最执着的青春恋爱情愫,在《铃芽之旅》仅仅是许多股叙事动力中的其中之一而已。

  在《铃芽之旅》中,新海诚找到了具象化地震灾难的有趣方式,与动画这一媒介的擅长之处搭配巧妙,也可以说续接了宫崎骏《幽灵公主》的传统,以一种民俗传说的、万物有灵的方式,来展示灾难,以及灾难背后,扭曲的、膨胀的、暴走的巨型神灵。

  使用「蚓厄」这样一种猎奇的景观化怪物,来绘制不可见的尚未发生之危机,既无需出呈现出房屋摇晃倒塌、海啸淹没村庄等「日本311大地震」给亲历者留下心理创伤的实际情景(虽然新海诚已经尽量使用隐喻,以避免触动灾后幸存者的伤痛记忆,仍有许多日本观众在看到相关情节时从影院离场)又使得阻止灾难这一略抽象的长期维护行为,能够集中至一次次封印「蚓厄」的紧凑动作戏里,主角的行动在视觉上也有更明确的重点。

  观影时我不禁再次感叹,在当今日本神灵仍旧在场的这一事实。无论是在宫崎骏的经典作品如《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及上文所提及的《幽灵公主》(本片中也可见对这些影片的致敬),还是在“灾难三部曲”的前作中,都可见民俗幻想被通俗地解说与化用后,担任着故事的关键设定。悠久而神秘的韵味,便在这些设定里蕴成。

  这几乎让人怀疑,在日本仍然有魔法,而在许多其它文化里,由于高科技与全球化所配套的价值系统的碾压,已经不见了妖怪与神魔存活的根基。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网易研发的,在2016年大火的《阴阳师》游戏,也必须将这一题材放在日本而非中国才显合情合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剩宏大的官方叙事与《小时代》之类安插着干燥假花的消费生活,而是说即使在今年年初令我们高呼“传统回归”的《中国奇谭》里,偏写实的妖怪故事如《巴士带走了王孩儿与神仙》《小卖部》,也只能展现神灵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彻底消逝,剩下的只是一群无辜无害,更无多大法力的小妖怪。《鹅鹅鹅》这样的聊斋想象无法布置在当代。

  所以我惊叹在宫崎骏与新海诚的许多作品里,来自民俗与古典的想象还在生长,且能与大都市的景象完美融合。在《你的名字。》与《天气之子》中不可见的神,到《铃芽之旅》里成了能够显露真身,且性格各异、各司其职的神。在东京的地下水通道里推开往门,能看见神灵的世界仍旧星光熠熠,水草丰茂。

  新海诚作品的画面美,在于为平凡日常的每一帧都添加了梦幻光彩。其美学上的动人之处源于,那并非一种“随手拍”后要对照片进行过度PS的刻意经营,而是流露出对生活细节的珍惜感,这一珍惜感又以看见这些事物本身的易碎本质为前提。

  在《铃芽之旅》里,美好日常以女性彼此帮助的情节展现,这几乎是常被不满者诟病“男性凝视”“宅男幻想”的新海诚所有片子里,最具有女性力量的一部。小铃芽的家中,只有妈妈是可见的父母;妈妈去世后,姨妈独自把铃芽抚养长大;铃芽在爱媛遇到的开朗女高中生千果,在神户遇到的单亲妈妈(并未看到有丈夫的存在)瑠美,都主动对铃芽提供帮助。女性间的信任与互助体现在,瑠美的车甚至是在开过了公交站台后,再有意倒回来询问铃芽。

  其实,小小年纪就化妆且交过多位男友的千果类似“小太妹”形象,瑠美也是从事风俗行业需要陪客人喝酒唱歌的“妈妈桑”。但这样两位角色都是以绝对正面的形象登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几乎令我们想起《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饮食向来是烟火气的象征,千果家的民俗餐厅与瑠美的酒馆均繁忙热闹,正是这样的小生意与经营者,支撑着日本经济与饮食生活。刚刚才为我们展示了欣欣向荣着的一切,若即将被灾难摧毁,在情感上便有更强的冲击。

  再次回顾闭门师咒语的含义,如果没有从“日不见之神”与“祖祖代代之土地神”处借来的“此山此河”,我们生存的根基又在哪里?既然“承恩甚久”,又怎能不“诚惶诚恐、不胜感激”?这种以敬畏为基调的价值观,当然与现代化以来的“开发-利用-废弃”的工业化流程相违背。人们对承载了我们生命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了。与此同时,疫情也造成了许多再也无人光顾的旧址,土地上发生着的伤痛似乎接连不断,而人心与神祇共同等待的抚慰或了结(closure),已经等了太久。

  而铃芽的故乡作为最大的废墟,是「日本311大地震」最直接的灾区,由于海啸、核泄漏等次生灾害,直到现在仍然无法生活。原本的居民至今仍流落在日本不同区域。

  废墟与日常间的张力由此产生,且在东京的桥段里到达了最顶峰。整座城市被蚓厄覆盖的可怖场景,与市民们都市生活的片段不断彼此闪回,彼此重叠,辅以《東京上空》BGM的,是令人涌起鸡皮疙瘩的、美丽又突兀的异常感。看似平静的日常实际上摇摇欲坠,而灾难也许在每个瞬间都包围并窥伺着我们。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有不可见的代价需要被付出。

  正如新海诚在采访里所说:“以地震为契机,我发现我们生活的城市不可能一直存在下去。”大臣的角色,也具象化了神灵自我牺牲、为人类镇守世俗生活的寂寞枯燥,所以长期瘦弱的猫咪,才会在铃芽说出“要不要来我家”后立刻放弃职责,赖在人间,弥补一直以来没有机会获得的感激与爱护。

  既然,对生活的“珍惜感”与“易碎感”是相辅相成的,新海诚转型的成功也在于将“日常的小清新”与“灾害的大叙事”结合,后者成了前者的回答,也让前者有了重量。

  《铃芽之旅》直译《铃芽户缔》,即“铃芽小姐来锁门”。铃芽与草太第一次合力锁上废弃温泉处的门后才出现片名,是重申“关门/锁门”的重要性。不同于《你的名字。》《天气之子》都以虚构的灾难包裹青春爱情的主旨,在《铃芽之旅》中女主角的成长才是真正的主线,是17岁的铃芽最终拯救了12年前的自己。

  简单分析铃芽参与到“环日本关门之旅”的动机。首先是铃芽把草太当成了梦中误认的妈妈所带来的似曾相识感(被小铃芽以为是妈妈的,是长大后披着草太外衣的铃芽)。因为下意识在寻找失踪的妈妈,加倍了铃芽对草太的额外关注。动机之二,是铃芽忘记关门后导致蚓厄下落形成地震、草太先生为了保护铃芽而手臂受伤、在处理伤口时又被大臣变作椅子等一系列意外,从而让铃芽产生了要代替草太关门、把草太变回原样,从而弥补自己过错的愧疚感。动机之三,则是亲历过大灾害后,对自己存在价值不确定所形成的“我不怕死/我没必要活”的心态。

  这三股动机的融合,已经足够解释铃芽为什么一定要去常世中解救草太。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后半部分,再给铃芽与草太间强加爱情线倍显突兀,因为铃芽关门之旅一直以来的动机,便是要弥补给草太先生造成的麻烦,同时也希望知道能否在常世里找到妈妈。这也体现新海诚一贯的毛病:善于表达失去感,而非正常的感情升温历程。

  铃芽冒死参与这趟旅程,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敢,却也是大灾难幸存者的常见独白:这一切是不是都是我的错?为什么死去的不是我,而是别人?身为幸存者的愧疚感与罪恶感,是「日本311大地震」后反复困扰新海诚的问题。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怀疑,转移到了铃芽身上,所以影片最后,铃芽对小时候自己说的那番话,也是重新确认活下去的意义。藉由锁门的动作暗示心态上的了结(closure),铃芽把过去还给过去,也把今天交给当下。

  《铃芽之旅》对灾难的表达能够深入到受害者心理的层面。如果“地震赈灾片”是专门派别,这部影片的完成度也能够名列前茅。在汶川地震两年后,我记得看到以“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为噱头的宣传,便走进电影院观看冯小刚导演《唐山大地震》,无比失望的是导演将灾难为生活带来的创伤,转移到了一个回答得并不完美的重男轻女的家庭伦理问题上,缩窄了地震引发的生与死的思考范围。

  要成为今天的新海诚,故事里除了热血,也有更多责任。在《铃芽之旅》中另一条令人惊喜的剧情线,是铃芽与环姨妈间真实且复杂的感情。很巧妙地,铃芽与捣乱的大臣形成同构关系,姨妈则与黑猫左大臣形成同构,在停车场时姨妈暂时被左大臣所影响,似乎也是左大臣借姨妈之口,对大臣抱怨出了养育者的不被理解。而铃芽回到故乡面对逃避的记忆,左大臣变回要石面对逃避的职责,都是任性的孩子重新接受自己的旅程。

  姨妈养育铃芽的辛苦与付出,实际上构建了「世界系」的孩子们沉浸在爱情与幻想时的现实基础,而现在的新海诚能够在故事里明确这一点了:父母辈不是青春期的孩子们必须背叛和逃离的对象,“至死是少年”的宣言看似很酷,却也有目空一切的成分。而稔先生的话:“年轻时不总是觉得小镇和父母什么的很压抑么”,似乎也是更为成熟的新海诚,反讽过去的作品《天气之子》里赋予过男主角的动机。

  从《你的名字。》以来,新海诚的叙事手法不断进步。从真空的文艺青年爱情故事,逐渐走向更多受众,走向全社会都关注的话题,也承担了人们情感的宣泄口。在《铃芽之旅》中加入的笑点、动作戏、灾难场景,都让观影体验的丰富性和节奏性大大提升。对新海诚来说,再也没有比让灾后的还活着的每一个人,感到疗愈、快乐和希望更重要,“在那场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前,我从来不在电影里面设置大团圆式的结局”。我们期待新海诚越来越能讲好一个大家都喜爱且感动的故事。

  文章写毕,我乘坐北京地铁回家。逐渐上升的扶梯返回地面,铝制建材反射着夕阳的光线,就像在新海诚电影里那般地闪耀着。我用手机拍下了这一瞬间。我们看似轻飘飘的生活,是成长的,是隽永的。

  关于作者:依菲是一名有文学与社会学背景的自由写作者,关注领域包括且不限于文学评论、文化研究、教育平等、性别权利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