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顺治定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翻案,为何乾隆敢为多尔衮平反?

顺治定罪,康熙、雍正都不敢翻案,为何乾隆敢为多尔衮平反?
2020年10月20日 22:54 新浪网 作者 头条风向标

  中外古今,都曾经不断发生过冤假错案。问题在于能否平反昭雪,为蒙冤受屈的人讨回公道。清代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冤案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政治需要,调和满清贵族的内部矛盾。

  

  一、皇权的争夺,多尔衮政治地位转变的原因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建立大清国的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乾隆皇弘历的曾祖父顺治帝福临的叔父。皇太极驾崩之后,围绕皇位的斗争十分激烈。多尔衮虽然大权在握,然而反对的声浪也非常高涨。

  

  多尔衮审时度势,最终与反对派达成协议,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而自己则担任摄政王。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一场内部动乱,维护了满洲统治集团的和谐统一,为日后入主中原奠定了稳定人心的基础。

  

  曾有传言说,努尔哈赤临终前,曾对多尔衮的生母大福晋说过,他死后由多尔衮继承汗位,由大贝勒代善辅政,待多尔衮成年后,代善把政权归还给多尔衮。当时多尔衮才十三岁,还是个孩子,既无功业,也无威望,只凭大福晋口述努尔哈赤的遗诏,并无人可以作证,因此,满洲的贵族一致拥戴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位。

  因为皇太极英勇善战,屡建功勋,知书读史,善于谋略,并能团结一大批满族贵族。皇太极死后作为孤儿寡母的福临母子只能任其摆布。生前飞扬跋扈的多尔衮给小皇帝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多尔衮虽然不是皇帝,却享受着跟皇帝一样的待遇,当他入朝参加议事的时候,甚至一度出现了“诸臣跪迎”的场面。

  

  在处理朝政上,多尔衮更是视年轻的皇帝为无物,只要是政策性事件就不让皇帝插手。顺治皇帝在龙椅上坐着基本上就是个傀儡,这种影响对他的羞辱是巨大的。顺治皇帝说:“睿王摄政,肤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肤既不预,亦未有向肤详陈者。”一句话,道尽了自己的尴尬处境。

  在满清立国的过程中,多尔衮坚持了皇太极的做法,极力拉拢了吴三桂这个重要的盟友,共同打败了李自成的部队。为入主中原奠定大清根基,做出了历史贡献。为了表彰多尔衮治国平天下的巨大功勋,顺治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十二岁时,传闻其母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这一系列的举动,为日后清算埋下了伏笔。加上多尔衮去世时,顺治下哀诏于中外,称颂多尔衮的至德丰功,追尊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这种空前绝后的礼遇,就成了多尔衮死后被抄家毁墓的导火索。

  

  多尔衮死后,有人揭发,顺治帝福临亲政时,当时任摄政王的多尔衮在病中曾对心腹讲过:“如果以我为皇帝,以现今的小皇上为皇储,我哪里会得病呢”?在死无对证的前提下,小皇帝一家独大。加上多年的积怨,终于得到了一次总爆发,顺治帝下令废除其多尔衮义皇帝和成宗的庙号,甚至把他开除出爱新觉罗宗室,连他的坟墓也毁了,财产也全部加以没收。

  

  二、利益纠葛,八旗内部政治集团的相互倾轧

  如果说皇父摄政王对皇位咄咄逼人的态度,在顺治的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惶恐。那么,一些“趋炎附势之辈屡屡以献媚摄政王为进身之阶,以刁难小皇帝为邀功之径”就成了这一事件推波助澜的主因。

  清军入关后,为了使大清的统治得到长治久安,多尔衮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满汉矛盾的政策,这就触及了一些满清贵族的利益。此外,多尔衮还惩治了一些清朝贵族和军事将领的不法行为,这就为日后反扑提供了条件。

  

  当年那些拥立顺治继位的两黄旗大臣索尼、遏必隆、鳌拜等人在多尔衮摄政的年代中或遭罢黜,或被籍没,一旦重回权力中心必然要寻找报复的机会。

  年轻的顺治对多尔衮的刻骨仇恨,溢于言表。身处权力漩涡的苏克萨哈、詹伏等人以前都是多尔衮的心腹臣子,他们带头率先投靠了顺治皇帝,并带头告发多尔衮的种种劣迹。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墙倒众人推的恶性效应,加上正黄旗、镶黄旗与正白旗、镶白旗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使得多尔衮的追夺论罪成了政治斗争的主战场。

  乾隆在为多尔衮平反的时候,就多尔衮被诬陷的问题。他说:“摄政有年,威福不无专,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他认为年幼的顺治帝为多尔衮政敌所蛊惑与利用,在所难免。这就为日后进行的平反事宜,定下了调子。

  

  三、乾隆平反多尔衮的主要原因

  多尔衮被打落尘埃后,不但多尔衮的子女,连原来支持多尔衮的宗室贵族,和由他亲自统率的正白旗、镶白旗的将领,也受到株连和歧视。这部分满洲贵族和将领,一直为多尔衮鸣不平,顺治、康熙、雍正三个朝代整整一百二十多年,他们有冤不能伸,怨怒不敢言。虽然时隔多年,这部分满洲贵族的子孙后代,和执政的皇帝一直离心离德。这是影响清帝国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乾隆皇帝敢于在一百二十八年之后,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在上谕中开宗明义地说

:“睦亲彰善,王政宜先;继绝昭屈,圣经所重。

  可见历史选择乾隆皇帝还多尔袭以公道,是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乾隆时期,逢百年盛世,国力昌盛,社会稳定,乾隆皇帝做了几十年的太平天子,坐拥天下,安享尊荣,于是追本溯源,顾念开国功臣,确在情理之中。且此时距清初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已逾百年,政权稳定,矛盾缓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恰逢其时。曾经的血雨腥风,你死我活,已成过眼烟云,历史的阴霾渐渐散去,也让乾隆皇帝拥有了置身事外的冷静、睿智与开明。

  

  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值修大清开国功臣列传,后人再来评价清初那一段历史唯有档案是依据。乾隆皇帝反复阅读《清世祖实录》并以此为依据,客观地分析评价多尔衮的功与过。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的上谕中明确指出:“王之政绩,载在《实录》者,皆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复睿亲王称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补入皇家宗族玉牒。命多尔衮养五世孙淳颖承继睿亲王爵位,随后按照亲王的礼仪重新修缮陵墓,并按照园寝制度,令太常寺在春秋致祭。并令国史馆,《实录》中的记载,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中“睿亲王多尔衮传”。

  

  至此,终于为多尔衮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同平反的还有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代善、济尔哈朗等都恢复王爵,配享太庙。

  点评:乾隆皇帝之所以下决心,平反多尔衮,并非突然大发善心,其实也只是为了抚平满族内部的矛盾,说到底也只是为了巩固他的皇权统治而已。然而,作为一任皇帝能够有直面历史的勇气,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这就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其胸襟气度,胆识和气魄不愧为一代明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