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贾玲《你好,李焕英》:成功的女导演作品,发出女性的声音

贾玲《你好,李焕英》:成功的女导演作品,发出女性的声音
2021年10月23日 17:18 新浪网 作者 元气女文青月小牙

  2021年年初,电影《你好,李焕英》在票房和口碑上大获成功。导演贾玲也因为这部电影,成为中国首个票房过45亿的女性导演。

  

  但比起贾玲个人的成功,月小牙更关注大陆电影中女性立场和角度的表达越来越多了。

  女导演的作品并不完全等同于女性主义的立场。

  就创作者的生理性别身份而言,by women确实可以说是由女性发声,体现一定的女性意识。

  

  但是,由于男权社会长期对女性进行客体化的规训和统治,如果女性自身不经过性别反思,就很有可能会沾染男权意识形态。

  By women并不意味着真正地for women。因此,这里还要参考更进一步的女性主义的定义——“for women”,指站在性别平等角度、为沉默而边缘的女性发声的作品。

  比如,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的女性形象是片面的、肤浅的客体,完全是在迎合男权社会对“女性”与“青春”的想象,电影中的阮莞为了爱情甚至意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致青春穿着婚纱的阮莞)

  这部电影虽然是女导演所拍,但绝非是女性主义电影。虽然它由于迎合男权偏好,获得了短期高涨的票房,但无法得到受过性别平等教育的观众的共鸣和认可。

  《你好,李焕英》并非没有缺陷,却依然存在可挖掘的闪光点。正如某些影评人所说:镜头语言没有新意,故事情节没有新意,搞笑段子没有新意,但唯独真情最打动人。

  电影中的母亲李焕英,除了是母亲,更是她自己。贾玲在采访中说:“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男权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规定女性应该是贤妻良母,这是男权社会赋予女性具有的最高价值和身份。而另一方面,女性又被打入淫荡、妖女的范畴。

  这就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而此外的则是或者是“第三种人”,比如社会对高学历、高收入女性的恶意想象。

  影片中的李焕英像所有的花季女孩一样,拥有自己的青春生活。她不仅仅是漂亮,而且性格自信、开朗、爽快,受到身边人的喜欢,也有过暗恋播音员的懵懂情愫(现实中贾玲的父亲其实是播音员)。

  

  不同于现代社会要求女性的温柔和顺,李焕英还有顽强、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张扬着那个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自信和力量。

  在中国女排和“铁榔头”风行的年代,她有着“小铁榔头”的名号。她在球场上拼搏不屈的模样,绽放着生命的活力光彩。可见,贾玲拍出了母亲李焕英的主体性。

  很多人将《你好,李焕英》跟韩寒的《乘风破浪》做比较。因为《乘风破浪》也是穿越电影,也是孩子闯入父母辈年轻时的生活。

  

  影片中,儿子曾埋怨父亲没担当,害得母亲抑郁自杀,导致自己成长过程父母角色缺失。

  可是穿越回去,跟着父亲历经一番无厘头“冒险”后,父子俩和解,母亲的痛苦和抑郁却完全被忽视。

  导演在这里试图通过儿子与父亲的和解发出呼吁:男人至死都是少年,人们多包容他们。

  哪怕这个包容葬送了一个女人的生命,一个儿子怎么能在母亲因父亲而死的事实里,因一句“男人至死是少年”,就原谅父亲的失责与失职?

  

  另外,《乘风破浪》上映时,导演韩寒因为电影中的一首歌引发女性抵制,炒了一波热度。本质上仍然是对女性的“妻职”和“母职”的道德绑架。

  无怪一些自媒体感慨:女性导演的电影里,女性彼此成就,男性导演的电影里,男性抱团成就巨婴,类似的还有《夏洛特烦恼》。

  在许多男性导演的充满男权思想的电影里,充斥着对受男权伤害的女性的淡化以及为自身不当行为的开脱。

  

  比如著名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独家新闻》中,女主角是一个新闻系的学生,见到她的偶像后,本想做采访却被灌醉而发生性关系。

  偶像与粉丝的关系的迷惑性在于,偶像由于其社会地位和公众影响力,本身就与粉丝带上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粉丝的“自由”是带有极大限制的,或者说是被动的。

  以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个偶像的行为是强奸,是犯罪。但在电影中,却将其轻描淡写地带过。

  

  女主角被强奸后,只是苦恼自己难得遇到偶像,却没有抓到有价值的新闻,这促使她对后来的交往更为上心。

  伍迪艾伦在这里试图借助电影将强奸事实淡化并使其具有了可笑的合理性。而被害者难以摆脱的阴影,仿佛是无足挂齿的小事,成为了加害者茶余饭后的一笔谈资。

  (《独家新闻》导演伍迪艾伦后来被控性侵,对受害者造成强烈阴影)

  

  在男权话语的加持下,借助艺术去灌输有害价值观念的行为,其造成的影响并不弱于现实中真正的犯罪。比如电影《狩猎》。

  首先,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确实有人会在案件中出于各种原因捏造事实。

  但是,影片造成的一个客观效果是,公众更加苛责性侵案的受害者,而一个客观事实是,性骚扰和性侵事件的真实发生,远远多过捏造性骚扰和性侵以污蔑他人的行为。

  

  男权社会的性政治就是:男性在性关系中普遍占据优势地位,社会广泛存在的荡妇羞辱和贞操观念。

  在这种处境中,女性发声本身就需要极大勇气,一旦发声,也很难为自己讨回公道。

  当艺术被男权话语掌握时,由于男性是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艺术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对女性不利的方向。

  

  (有女性指出,《洛丽塔》的故事如果由女主视角展开,则完全不甜美,而是一个孤女可怕的噩梦)

  电影等大众艺术比高雅艺术影响更大。公众总是追求所谓“完美受害者”。普通观众更关心的是,电影是否好看。

  因此,如果有更多经过性别反思的女性导演崛起,被男权话语垄断的现状将得以改善。

  诚然,电影的最后,李焕英还是显现了母亲身份的奉献精神,为此受到部分女性主义者的批评。

  

  首先,在当前男权话语泛滥的情况下要对“母职”保持警惕,不应当认为女性天生具有“母性”。

  女性往往“自愿”承担照料儿童的责任,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性的、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导致的后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反对女性以母亲的身份为子女和家庭做奉献,在这里,与其说是奉献,不如说是爱,即父母对子女的无条件的包容与爱,不分男女。

  

  影片中,如果只是李焕英一个人负担起全部或者大部分家庭责任,或许可以指责李焕英对女性主义的悖离。

  但电影中的父亲,并没有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缺席,他也和妻子一起承担起为人父母,照顾家庭的责任。

  这是贾玲电影和韩寒电影的最大不同。

  

  一个人追求幸福,不应该以牺牲另一个人的幸福为代价。一个人追求幸福,也不意味着伤害他人,逃避责任。

  因此,这里的“奉献”,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没有主见地放弃自我。

  电影中的女儿,为了让母亲生活得更好,起初不认可父母的婚姻,为了阻止母亲选择父亲,不惜撕毁父母的结婚证。但母亲却用语言和行动告诉女儿:你怎么知道我不幸福呢?

  

  那么我们有理由猜测,在电影里,我们看到母亲的很多奉献,但电影之外,父亲一定也有对子女和家庭的奉献。

  电影中的老年父亲,其实就是导演贾玲的生父本人出演。在歌颂贾玲母亲的同时,也别忽略了那个同样为贾玲奉献的父亲。

  是因为爱,所以为女儿付出;而出于重男轻女观念,压抑自己,为子女付出,这两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女性主义,不应当是只要看到母亲的奉献,就立刻视为洪水猛兽。追求平等的女性主义,也应该是尊重女性的自由选择,不应是为反对而反对。

  犹记得有一次女性主义艺术作品评比中,主办方褒奖了赤裸的慈禧太后雕塑,却忽略用众多女性搓衣板制作的艺术品。

  实际上,看到广大平凡女性并不平凡的伟大付出,对这种付出给予肯定而不是漠视,也是一种女性主义的践行。

  

  大陆电影,不应当只有呼吁包容“男人至死都是少年”的声音,女性也要为自己,以自己的方式发出声音,by womenand for women!

  尽管这部电影塑造了母亲李焕英的主体形象,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如影片中,那场排球赛是老厂长是来挑儿媳妇。

  这完全是当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污蔑,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并不存在普遍性。

  

  此外,影片如此的设置,又将本身在排球场上主体形象的母亲李焕英,置身于男性的凝视与父权的统治中,不可避免地沾染了男权的意识形态。

  这说明,贾玲更大程度上还是一名商业导演,其性别反思意识仍有待建立。

  我是元气女文青月小牙,做娱评中的泥石流。原创不易,侵权必究。你怎么看贾玲导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呢?

  (感谢青梅老师、棠棣师妹对本文的修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