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2019年08月18日 21:45 新浪网 作者 卷宗Wallpaper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本月,“解决问题的人”以“审美”为坐标。审美引领设计风向,亦是设计物成功与否的先决因素,以此角度切入,我们与 Polestar 极星一同探索设计的美学动因。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Paula Scher设计的“解决问题的人”特别版封面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2017年,曾获“中国最美民宿大奖” 的“安之若宿”的创始人联系了 STUDIO QI 的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戚山山。这对来自北京的夫妻想邀请她在腾冲和顺古镇风景最好的山上,建一个专业与奇妙并重的“安之若宿”旗舰店。

  和顺地处云南边陲,所在的腾冲以温泉出名。这个明朝的马帮古镇,几百年来,依然保持着前朝旧貌。一条小溪绕村而过,把江南一样的田园和山腰的古镇分割开来。中国古代的集镇,街道大多是前店后宅,小门店,大宅院,一进又一进。“安之若宿·山”的场地更特别,一端处于闹市,一端隐于云天,维系其间的,是不足几方的细窄坡道。方向的转折和高差的跳跃,使场地区域间关联性变得十分薄弱。

  戚山山第一次到和顺古镇繁杂的老街上时,曾好几次错过了项目所在的那片空地。空地很窄,宽不足10 米,夹藏在两面高耸的山墙间。沿山势而上的是一纵长达 70 多米的坡地。近了山顶,和一抹狭长的地块汇合,构成一个类似书法笔划中的“﹁”形。场地坐落在一条古镇延展出来的老街上。沿着老街都是密密麻麻的市井房屋,地块沿街面宽大约 13 米,而从地块最低点到最高点的高差却有 16 米,当人站在街道上时,是无法看到山坡上面的地块的。场地的复杂对建筑师来说也是一种诱惑,也是对建筑的一种挑战。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坐落于和顺古镇山墙间的“安之若宿·山”

  和顺老街上的店铺林立,沿街立面分毫必争。建筑师思考,这座建筑是否可以隐藏起入口,用整体深长的纵向空间与山林云雾对话?将屋顶覆盖在山坡上,沿着视觉动线折层而上,将原本隐于房屋聚落背后的山林重新拉进视野,形成一个全新而三维的立面,这也正是中国山水画中的正观立面,犹如范宽所虚构的层次叠加的山水世界。

  于是,建筑师让外立面“消失”,整体立面往后退,使空间得到重组;山间小道若隐若现,建筑以退为进,寻找与街巷、邻里、坡地和山林之间的融合关系,使空间、时间和几百年古镇脉络的联系,变得越发暧昧。这一顺势而为的举措,使得逼仄的小街瞬间被打开动线,这个卧倒的立面,成了一个街边合院,而非一家民宿的界墙。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透过不同高度的窗捕捉到不同角度的林间景致

  在建筑北侧,有一条曲折而上直通场地最顶端山林的阶梯,总共 133 阶。这个“天梯”让上山的过程充满了“问道”的仪式感。天梯一路向上,有3个与主路径相连的岔口。在临近街巷处,天梯与折线路径交合,形成统一入口,第2个岔口出现在吧台位置,最后一个岔口直接连到民宿客房。

  这一设计手法除考量功能性外,也让人可以自主地把持上山的速度和状态。同时,天梯也成为了串联横竖两幅场地的核心线索。连接天梯的顶端是另一条穿梭于山林间的“飞廊”,把回房的动线架空于山中,光影的交错好比山间的一涧溪水,呈现出山林应有的姿态。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穿梭于山林间的“飞廊”

  对于 15 间客房,戚山山以 “2.5 维”的建筑手法被用来应对复杂的场景关系,寻找每一间的最佳景观面。“2.5 维”是对纯二维和纯三维空间认知的一种突破。在这里,建筑墙体和空间界线的微妙关系被探讨和试验。墙并非牢不可破,反而是一面脆弱的屏障,可以在瞬间被柔软的光影打散或消失。每间客房也都运用了 2.5 维“微墙体”空间手法(类似于浮雕和强透视相结合的方式),使主要侧墙微微凹折,发展出另一个不经意的空间,随着昼夜光线的变化交替,时间被引入,空间开始错位,人的方位和视觉成为两组不同的线索。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运用了 2.5 维“微墙体”空间手法的客房

  通过多维度的交错设计,能使人去最大限度地让人感知古镇、田园和遥远的天际线。眼前是左邻右舍、房瓦屋檐,是四时变幻的风光,小巷里货郎正吆喝着走过,而房内安静,家具和物件被隐匿。空间被交织、叠加、咬合,一个场景状态介入另一个场景。人在其间,充满了故事性和场景感。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多维、交错的空间,跌宕起伏的“游山”经历

  戚山山在今年竣工的另一个建筑设计 “飞蔦集 · 黄河”中,采取了另一些手法。首先是对自然的关注。这意味着比起设计“东西”来,更多的是需要解析“环境”和“条件”。

  场地坐落在黄河边,有着极其明显的西北大地自然地貌。对岸是广袤无垠的腾格里沙漠,黄河就在人们眼前,围绕着场地流淌不息;向内则是充满阳光的果树林子,枣树、梨树、苹果树。“飞蔦集 · 黄河”的建筑就在果林和芦苇荡之间,作为最靠内的一个层次,围合着人们的居住生活。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飞蔦集 · 黄河”

  建筑师尽可能去探究房屋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 200 多例建筑和庭院的组合形式。再分为 10 大虚实关系体系,深入推敲最佳形式。进而,推敲出了以“庭院”为核心的关系形式。在这里,有中国人平时最熟悉的围合庭院,一个天井、一棵树;有树就有依靠,也就有了安全感。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起居室

  在整个黄河宿集中,飞蔦集的通透与围合处理得相得益彰,对此,戚山山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重新定义什么是“在地性”。中卫的在地传统民居的房屋形式几乎是封闭的,院落如“庇护所”一般。以前为对抗自然,抵挡风沙,隔热保温,只能如此。当建造材料和技术可以解放这一切时,我们有条件,获得更多解读大湾村的可能。在这里,我们已无需被历史风貌和严实的构筑物层层包围,而把大自然当作更广阔的院落。设想,果树的影子洒在床上,黄河在镜前流淌,腾格里沙漠高耸的沙壁是我们视觉线上新的院墙,那会有怎样的震撼?房屋、院落、自然,已经没有了边界。有位客人形容得好,“飞茑集是睡在风景里。”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睡在风景里的卧房

  来到大西北的中卫,最吸引人的不是沙漠、黄河,或绿洲, 而是光 。是翻在芦苇滩上,从沙漠中生发出来的光芒,满溢在空荡、寂静的空气里,使空间变得饱满。很多大自然中最具魔幻的场景,都是光与不同湿润度和密度的空气在作反应。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建筑师戚山山眼中房屋与自然的关系

  建筑师们认为,这儿的建筑应该是清澈通透的,能让人在更亮的光里看到不同的世界。所以,设计时不需要去刻意找“白”,而是要找一种更为敏感的感知,一种更为精炼的感觉,这是对于“白” 的认识。如果一个空间被设计成“空”的,充满留白的,那也意味着充满了可能性,“空”其实是指的一种吸收状态。

  如此而言,这座建筑本身,也一定是轻的,就像清晨弥漫在稻田上的薄薄一层水雾。同时,戚山山产生了“用阳光和空气造房子”这个念头——不打破这原始的宁静,呈现一种这是完全不同的隐于野。

  这个念头就是想如何生活在自然里,轻松而饱满。第一步选择了不做密实的夯土房屋,也不砌层层叠叠的院落围墙;第二步,就是把室内的空间也解放出来。人们来这儿度假,最佳的体验莫过于坐着看风景、躺着看风景,和风景融为一体。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生活在自然里的设计理念

  戚山山说,“我在黄河边看到最美的场景就是挂在芦苇上的点点水珠被夕阳照射的闪闪发亮,我希望这样的场景可以充满飞茑集。”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戚山山在飞蔦集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来古建造示意图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来古模块分析图

  松赞精品山居系列之来古

  “松赞”是一个以藏地为起始,位处于隐秘、自然、超胜之处的有着独特精神内涵的系列度假酒店。位于西藏然乌的松赞来古山居是STUDIO QI助力拉通松赞滇藏线其中任务最为艰巨的建筑项目。

  在海拔 4200 米的来古冰川面前、悬崖之上造房子 实质就是在解决各种极限困难。高原之上,高寒之下,各种人力、物力和条件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地点:西藏,然乌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九舍设计图解

  在藏地、黄河边、马帮古镇,建一个出人意料的房子

  九舍剖面图

  西塘古镇“饮居·九舍”

  “饮居 ·九舍”不是一栋建筑,而是一个关于城市设计的“建筑群”。STUDIO QI关注的是水乡古镇基因的集合转义,重梳理古镇原始脉络的空间逻辑。

  STUDIO QI在九舍植入了多重渗透的空间动态关联,创造了和柯林·罗的《透明性》(Colin Rowe’s Transparency)一书中空间现象、事件、视觉、行为层面的共鸣,以及对于建筑的穿透力的思考。

  地点:浙江,西塘

  安之若宿 摄影:金伟琦

  飞蔦集 摄影:吴清山

  人物 摄影:人像图书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院落大自然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