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爱谈钱的父母,只会教孩子自卑

爱谈钱的父母,只会教孩子自卑
2020年04月01日 00:05 新浪网 作者 萌宝哈哈哈哈哈

  文/灯塔

  “你看看你,咱俩认识快几年了,我每次见你是这个发型和打扮,你就不能换换吗?”好友看到小雨前来赴约,又忍不住说道。

  小雨不好意思地笑笑,“实在是不会啊,对于穿着打扮这些我一窍不通,你又不是不知道。”

  “可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跟我去了吗?我还不知道你,你就是不舍得花钱。”好友说着,又把单买了。

  是啊,好友一语中的。其实不会是一方面,不舍得花钱是更大的原因。并且,小雨无法想象自己换个发型出门会是怎样,她不敢。她觉得所有人都会对她指指点点。

  对于金钱,小雨有个迈不过去的槛。如果花钱,她就有深深的负罪感,仿佛父母又在旁边和她算账。

  这种负罪感从小时候而来,即使在她工作后,结婚后,还是一直伴随着她,挥之不去。

  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更像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往往在童年养成,并且会影响一生。

爱谈钱的父母,只会教孩子自卑
爱谈钱的父母,只会教孩子自卑

  “哭穷”教育会导致“你不配”自卑心理

  小雨的妈妈是个非常节俭的人。小时候,小雨爸妈是教师,小雨又是独女,家里条件其实挺好的,但是妈妈常常会跟她说:“爸妈挣钱不容易,不能乱花钱。”

  于是小雨都是捡别人的衣服穿,想要一双五块钱的凉鞋,都会被拒绝。

  五岁多的时候,妈妈带着她上街,想去商场里逛一逛,但是自行车停在外面又不太放心,就跟她说,你在外面看车子,妈妈进去逛一下就出来行吗?

  那个年纪的她哪里懂得那么多,不假思索地就拒绝了,也满心好奇地和妈妈进去逛了。等逛完出来的时候,自行车真的丢了。

  于是妈妈开始埋怨她,如果她不是非要跟着进去,在外面看着车子的话车子就不会丢了,妈妈责怪她一点都不体谅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毕竟那个年代,一辆自行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小雨其实也很伤心,她不想妈妈这么难过。可是后来妈妈逢人就说这件事,一次又一次地重提并责怪她,都是因为她才损失了那么大一笔钱。小小的她再也无法忘记这件事,并认为都是自己的错。

  从那以后,她有任何要求都不敢再提出来,因为她觉得欠了妈妈很多,很怕花了妈妈的钱又被责备。也是那时起,她拼命地攒钱,却不敢再花一分钱。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她,直到她开始工作挣钱,她也依旧如此。

  在“哭穷”教育里长大的孩子,可能学会了节俭,懂得了努力,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但在反复被灌输的“节省”、“浪费”、“不能买”背后,藏着一个潜台词叫做“你不配”。

  因为总是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因为花钱总是有负罪感,孩子的精神世界被人为制造了一种“穷”,长大成人后依然摆脱不了,要么变得敏感自卑,要么把钱看得太重。

  很多时候,跟孩子哭穷,父母以为只是说说而已,自己都没有往心里去。殊不知在孩子敏感的心里,可能就种下了种子,影响他一辈子。这样的哭穷,和想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生活的不易,完全是不一样的方式。

爱谈钱的父母,只会教孩子自卑
爱谈钱的父母,只会教孩子自卑

  总是挂在嘴边的“咱家没有钱”

  让他走向了极端

  之前看到一个案件,82岁的沈奶奶在家中被害。经过痕迹检验工程师仔细搜出后得到的线索,寻找到了犯罪嫌疑人——被沈奶奶资助的17岁的少年文仔。

  而文仔到警察局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恨自己没有父母,恨大伯没有钱。”

  文仔是大伯收养的弃婴,因为大伯自身残疾,家里很穷,文仔总是被村里的孩子欺负。在学校,因为交不上学费,总挨老师白眼,被同学笑话。

  文仔说,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春节,一群孩子在村里放鞭炮,把他的棉衣炸坏了。他哭着跑回家,大伯只是默默地给他缝补好,却不敢去炸坏他棉衣的孩子家评理。因为那家人给过文仔旧衣服穿。

  “咱家没有钱,拿了别人的就手短。”大伯经常跟文仔说这句话。那年春节,文仔是哭着过的。

  后来文仔上初中交不起学杂费,沈奶奶听说后从此开始资助文仔。可是大伯说了一辈子“咱家没有钱,拿别人的手短”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文仔心里的一根拔不掉的刺,他对沈奶奶一方面很感激却又感到一丝耻辱。

  在文仔眼睛受伤梦想破灭后,这句话最终促使这个孩子拿刀刺向了劝他继续上学,苦口婆心劝他学个手艺饿不着的沈奶奶。文仔说,那一刻,他觉得缠着自己的所有屈辱终于结束了。

  文仔受困于自己的身世,在他的记忆里,旁人的关心和善意都是因为怜悯。他们可怜他,却让他觉得耻辱,抬不起头。每当想要挣脱这份耻辱感的时候,大伯的话像是在提醒他,让他在自卑的漩涡里越陷越深。

  所以当沈奶奶想要走近他,给他关爱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反抗。

  其实,贫穷并不一定会让孩子自卑,但父母表现出的贫穷心态却一定会给孩子造成影响。在大伯一辈子“咱家没有钱”的唠叨下,文仔就这样走向了极端。

爱谈钱的父母,只会教孩子自卑
爱谈钱的父母,只会教孩子自卑

  正确地与孩子“谈钱”,让孩子拥有自信

  我有个同学,家境不是很好,有时能看到他的鞋子上都打着补丁。可尽管如此,他也能在大热天和同学们一起吃冰棒,也能在美术课上有属于自己的水彩笔。

  他说,妈妈说过省钱的地方有很多,但是不用过分地亏待自己来省钱。所以在他工作以后,家庭条件变好了,没有先想着攒下一大笔钱,而是把该买的房和车都置办了。

  小时候的困难和妈妈的教育并没有让他认为自己是不配花钱的,这样的信念促使他正确消费并大胆投资,反而因为钱的流动使得生意越来越好。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向孩子哭穷。父母自己努力做好自己,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电视剧《少年派》中,闫妮上高中的女儿林妙妙抱怨父母总是扣押她的零花钱、压岁钱,连期末考试前承诺的“进步奖金”也不兑现,与父母产生了争执。

  林妙妙的妈妈认为小孩子在学校读书,吃穿用住都是家里花钱,根本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但林妙妙说:“小孩子也需要钱压兜呀,这样身板才能直起来呀!”

爱谈钱的父母,只会教孩子自卑

  有时候,其实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很多钱,而是能够支配自己零花钱的的自主权。他只是希望看到喜欢的零食,能够和同伴一起尝尝;碰到喜欢的小玩意儿,能够体验拥有的喜悦。

  而父母却总是觉得花钱买那么“没有用”的东西是浪费钱,不愿给予孩子这份权力。大多数父母认为用“哭穷”的方式与孩子谈钱,能够让他们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从而做到勤俭节约。

  事实上,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那父母到底该如何和孩子谈钱呢?如何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才会让孩子不陷入自卑?

  第一,直面金钱,不要忌讳与孩子谈钱;

  当孩子问到有关钱的问题时,可以告诉他,钱不是天上白白掉下来的,而是劳动获得的;金钱本身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辛勤的劳动。可以告诉孩子父母是怎样通过工作赚取金钱的,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但是,千万不要过度夸大事实去以诉苦的方式与孩子谈钱,那会强化孩子的不配获得感,导致错误地看待金钱。

  第二,引导孩子正确消费金钱。

  除了让孩子明白钱从哪儿来的,还应该引导孩子懂得如何花销,如何掌控。所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是有必要的。

  每到过年,孩子们总会收到一些压岁钱,这时候可以让他们拥有一些压岁钱来进行支配,但可以问一下他们的计划,在认为不合理的地方,适当给他们一些建议。而不是给了钱就什么都不管了。

  当孩子有了一些真实的花钱经历,才会明白钱要如何支配,以及正确支配。只有孩子自己支配过金钱,有过试错的机会,才能逐渐对金钱有深刻的认识。

  正确认识金钱的孩子,成长中不容易受诱惑,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长大之后,他们能在经济上更加自由和独立,因为他们懂得经营之道,而不是盲目追随。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金钱观念和理财教育是“餐桌上的教育”,学校里学不到。

  那么身为父母的我们,努力给予孩子正确的财商教育,让孩子做一位“金钱主人”吧!让他们过真正自由的人生,在困难时知足和奋斗,在富足时自律和珍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