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古代犯人问斩前,断头饭上为何放一块生肉,犯人看到还会感激涕零

古代犯人问斩前,断头饭上为何放一块生肉,犯人看到还会感激涕零
2021年03月09日 00:26 新浪网 作者 若山哥

  中华历史洋洋洒洒五年余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与故事。自古以来,在华夏的大地上,生长繁育着我们的祖先。从遥远的炎黄时期,到之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华夏大地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与沧海桑田,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独有的华夏文明。

  

  在华夏大地上,经历了数十个朝代的更迭,在不断的更迭之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一统思想,其成为了历代封建王朝君主治理国家的主导思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御民讲究方式方法,既要以法治国,又要施仁政,恩威并施,才能治理好这个国家。

  因此在儒家学派的“仁义”之说成为了主导思想之后,“仁义”便覆盖了国家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对于人犯的人性化措施。

  

  断头饭的由来

  古代朝廷会有“庆、赏、罚、刑”等大事,并且以四季中的“春夏秋冬”相对应,因此古人在处理罪犯时,往往还会选择“秋后问斩”。“秋后问斩”之所以为统治者所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古代人忙啊,春天是一年的初始,万物复苏,是耕种的季节,而夏季则是忙碌冲刺的阶段,耕种在农耕社会中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收成不好,则预示着今年就要饿肚子,就这么简单。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在古人享受喜悦的同时,秋天也是一个让人悲伤的季节,在这个让人百无聊赖的季节,安排点杀头的事情,其实更能起到震慑的作用。人们闲来无聊,恰好来看一下,配合着萧瑟的秋风,这可能对于围观群众来说,更具有感染力。

  

  

  • 古代人信息不发达,由于一些案情牵涉人员广泛,案情复杂,这让当地的一些官员没有办法作出清晰的判断。因此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基本不会判处斩立决,一般都会安排到秋后问斩。这长达几个月的时间,足够当地官员再次确认案情,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毕竟处罚本不是统治者的本意。本来劳动力就有限,统治者不是逼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会想失去这宝贵的资源,留着他的命干点活,创造点价值,它不香吗?

  

  • 碰碰运气。虽然是判处了秋季问斩,但是只要是没有行刑,就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古代皇帝登基,更改年号,亦或者遇到其他的喜事,都会趁机大赦天下,以此来彰显皇恩浩荡,除此之外,还为国家挽留下了一批生产力,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如果人犯真的是运气太不好了,时间到了,既没有被翻案,也没有遇到大赦天下,运气坏到了极点。那最后一顿“断头饭”还是会给的。这也是统治者最后送给犯人的一丝温暖。自古以来就有“不当饿死鬼”的说法,这也象征着统治者对于犯人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件悲伤的故事,临死之人,吃一顿饱饭,仿佛成了世人的共识,这其中包含生人对于将死之人的关怀与留恋,也能让将死之人更能从容赴死。

  断头饭上为何放一块生肉

  首先,将要被处死之人,统治者已经没有用一块生肉来恶心他的必要了。如果说,让人犯在行刑前吃一顿饱饭是对于他的关怀,那这块生肉无疑也是其中的重头戏。人犯在行刑之前,一般会吃上一顿丰盛的一餐,有鸡有肉,吃饱喝足还有美酒,这在物质匮乏的古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试想一下,本来将要赴死的人,心情能美丽到哪里去,如果不是丰盛的饭菜,心得多大才能吃得进去?由此可见,这丰盛的饭菜是十分有必要的。

  

  当然,这么解释为何断头饭如此丰盛,这是能解释的通的,但为啥要放一块生肉,便不太能理解了。在这里小编向大家解释下,为何要放这块生肉。

  生死轮回一直被古人所接受,生也不是一个起点,而死亡也不一定是一个终点,这只是生命轮回的一个部分。在古人的意识里面,人死后是要去地府报个到,然后根据自己一生中的表现,在地府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升级改造,然后再次踏上轮回。

  轮回的必经之路上,除了要喝那碗孟婆的汤之外,还有对付桥头的那条恶狗,犯人碗里的那块生肉便是用来打发这条恶狗的。这也算是体现了最后一点人文关怀吧,让犯人在赴死的时候,内心更加的从容不迫,消除最后的一点怨念。

  

  后记

  这些举措都是古代仁爱思想的一种体现,自然也是古代统治者对于百姓的一种关怀。有的犯人,在吃饱喝足,迷迷糊糊中便被了解了这一生,想来也是一件比容易让人接受的事情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