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孩子心里想学但身体不行动,该怎么办?老师提出4个建议

孩子心里想学但身体不行动,该怎么办?老师提出4个建议
2020年10月24日 16:30 新浪网 作者 成长得历程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收到了一个孩子的私信: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这不我们上网课已经是第四周了,马上就要在家进行月考了,我发现有点科目的课程我根本没看过,自己心里经常暗示自己要努力学习,感觉自己道理都懂,就是真的行动一点儿动力都没有,现在我快要焦虑死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也咨询过同样的问题:我家孩子其实心里想学,但是一点行动力都没有,越是到了关键时候,越是时间紧张,却越浪费时间,做一些浪费时间的事。这是为什么呢?怎么解决呢?

  说实话,这样的问题,相信不少成年人也都遇到过,明明晚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PPT要做,第二天开会要用,可是非要先去看会儿电视,玩会儿游戏,然后熬夜做PPT,第二天顶着熊猫眼去上班。又或是第二天公司有一个年终考核,却迟迟不愿打开电脑,写一份初稿。

  为什么我们心里明明知道有件事非做不可,但是却偏偏迟迟不行动呢?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行动力?下面讲两个心理学的概念。

  

  一.为什么越焦虑越缺乏行动力?

  1.自我妨碍

  所谓的“自我妨碍”,指的是:

“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换一个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害怕某件事做的不成功,就事先找理由找借口,不去努力。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不至于太丢脸。因为这样就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外在影响,而非自身能力。一些同学甚至会展示给老师看:“我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能力差,而是因为不努力啊!”

  深层挖掘原因,其实是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压力下,人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消极情绪体验,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和较低的自我效能,而普遍采取的不努力,降低自我要求等行为。主要表现为拖延,逃避。这两点都在这个孩子的表现中能够找到。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刚刚咨询我的这个孩子,他其实对自己的行为有判断力,自己一直不努力,不听课,马上要考试了,很焦虑,越焦虑就越不想做。这样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将失败的原因合理化。

  其次,越是焦虑,越不想面对,就越是想逃避焦虑,享受玩游戏片刻的安稳。但其实这样做是没有用的,我相信这个孩子在玩的时候,也不是完全的安心。是属于学时很焦躁,玩也玩不好的状态。

  

  2.高压环境的“唤醒理论”

  从这个孩子的描述中,还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连续4个星期不努力,不听课,也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就是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就涉及到心理学的第二个概念,叫做“唤醒理论”,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个人连续4周没有认真看书,要让这个孩子重新拾起高中课本,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当他拿着书的时候,他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看这本书有可能会比较难,读不懂产生的负面情绪包括担忧,焦虑等就被调动起来。

  这样人们更容易选择已经存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而缺乏行动力去改变。

  除此之外,第3点,在《自控力》这本书里提到:自律其实是一种高消耗的行为,当人处于极度的焦虑和高压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大量的消耗能量,从而无法自控。

  

  二.获取行动力的4个建议

  在电影《后会无期》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听了那么多人生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止是向我咨询的这个孩子,包括很多人在内,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知道应该去改变,但还是回到了过去的行为模式,只能在焦虑,后悔两种情绪中,折磨自己。

  我们该如何做呢?下面给出具体的几个建议:

  1.正确归因,理性认识自己思维

“儿童的成就行为和学业自我概念同时还有赖于成就归因。”——《发展心理学》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过,有时候我们不愿意承担失败的后果,于是选择了提前放弃。于是害怕的真的成真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正确的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害怕的,逃避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正确归因了,即使失败了,并不意味自己的能力差,而是因为自己不努力。但是长期的不努力,带来的坏结果,就是能力差。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事实,克服被人指责的恐惧。

  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不要跳入思维的陷阱,这是我们摆脱困境的第一步。

  

  2.请父母帮忙,监督管理自己

  第二步,真诚地向父母坦白,请求父母家人的帮助。从外界环境着手,改变周边的环境,或者请父母帮忙制定一些规则,并且监督自己执行。什么意思呢?当孩子的焦虑情绪被唤醒时,想要改变的想法,会耗费大量的脑力,从而导致了以往行为的重复。比如说听课听一半,就打开了网页玩游戏去了,或者把房门关起来,直接躺到床上听,还没听几分钟,就睡着了。

  这时,你可以让父母帮忙改造外部环境,比如说把电脑换到客厅,又或者设置上网的时间,把电脑调整到青少年模式,除了听课的网页,其他的都不可以打开。上课的时候,父母保管手机。然后与父母商定奖惩措施。

  这样,当你回到旧习惯的时候,会发现外部环境无法提供以前的支持,这样,就促使你重新回到课程,哪怕听得不是很认真,也是改变的第一步。我相信,这会给你信心。

  

  2.培养微习惯,迈出第一步

  如果说,父母的帮忙只是外力的话,那么这一步其实是最关键的,因为它来自你内在的改变。这一步就是希望你如阿基米德一般,用一个支点,撬动一个地球。

  在《微习惯》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理念。我们之所以改不了坏习惯,是因为坏习惯根深蒂固,哪怕是想要改变的想法,都会耗费我们巨大的能量,从而使我们不能自控。那么改变坏习惯的最好方法,不是强行改变它,而是去种植一个好习惯,然后让好习惯生根发芽,最终盖住坏习惯的影响。

  黑暗等于没有灯,要驱逐黑暗,点灯就行了。

  什么意思呢?给你举一个例子。假如说这个孩子特别不自控,每天听网课不认真,听不到5分钟就走神,然后去玩游戏了。那么我们只需要想一个与之相对的微习惯就好了。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每节课认认真真的听课,只听5分钟。

  对,就是这么小的习惯。但是人哪有那么容易知足的呢?这个目标太容易完成了,以至于我们会超额完成任务。就是这一点完成任务的快乐和满足感,终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不一样。完成任务的满足,给人带来的是巨大的喜悦和对自我的肯定。

  然后,我们再设定一个目标:听完课之后,每科只写1道题。就是这么简单,慢慢地,当我们感受到改变的甜头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万事开头难,我们需要的只是第一步。随着惯性,后面的路也就好走了。

  

  4.设定目标,实行清单计划

  最后一个,从心理学的概念上来讲,成功的人的成就动机很大。什么事都想要做成功。所以最后一个建议,就是给自己画饼,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这个故事我讲过很多遍了。在《小王子》这本书里,有一艘船失事了,船员流落到一个岛上,可是无论如何威逼利诱,岛民都不愿意造船,后来有一个人只说了一番话,就改变了岛民的想法,那就是:“大海很美。”

  在朗达·拜恩的《秘密》这本书,就提到了信念的力量。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电台,而宇宙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发信号说:我很想要好成绩。那么宇宙会给你正面回应。如果你总是发负面信号,那么宇宙同样会回复你负面的东西。所以,请你闭着眼睛想一下,未来的你,在某所大学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多么美妙。这就在正面强化你内心的动力。

  这时,很重要的一点,有了动力后不要空想。赶紧拿出一张纸,想一想你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然后在纸上细化你的目标,列好清单。利用第3步的微计划,和第2步的外力督促。努力去完成你的梦想吧。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每个人都听了无数的道理和鸡汤,但是不行动,一切都是白搭。既然我们有想改变的想法,那么就勇敢的迈出第一步。祝愿各位,从今天开始改变,相信自己,踏实前行,将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