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南开大学第一任校长张伯苓,在任30年,他为南开留下了什么

南开大学第一任校长张伯苓,在任30年,他为南开留下了什么
2021年07月30日 12:00 新浪网 作者 努力生活的鼠鼠会有回报的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经费紧张,募款建校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1860-1929)和张伯苓(1876-1951)。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学校经费缺乏,张伯苓校长多次南下募款。江苏督军李纯(秀山)遗嘱将其家产四分之一(约50万元)捐助南开大学,先后建成教学楼及学生第一宿舍,教学楼题名“秀山堂”。美国罗氏基金团捐助本校科学馆建筑10万元,设备费2万5千元。河南袁述之捐助7万元,兴建科学馆,题名“思源堂”。卢木斋捐款10万元,修建了南开大学图书馆(木斋图书馆)。

  张伯苓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

  三校合组,南迁办学

  1937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南开校训、校歌

  1934年,校长张伯苓化《诗经鲁颂》中“允文允武”为“允公允能”作为南开校训。“允”为文言语首助词,“既、又”的意思。“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南开校训作为一种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精神力量、强烈的感召力量,启迪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开人,鼓舞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1918年末,张伯苓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校后,即请音乐教员孙润生审定一歌,为“于聚会之时,千人合唱,以期神会而铸就南开真精神”。经过一番斟酌,校歌于1919年春天正式确定下来。曲谱借鉴了在西方广为流传的圣诞歌《oh Christmas tree》,歌词则短小而规整,旋律铿锵而奔放,很好地展现了南开学子“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风貌。

  “爱国三问”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国家的危难日益深重。1935年9月17日,张伯苓校长在新学年“始业式”上提出“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让师生自省自励,影响深远。

  这“爱国三问”无异于醍醐灌顶,激昂了学生们的爱国之志!让初入南开的学子们真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和南开人的责任,不少同学从此投身到救国运动之中。1937年7月,滋育爱国精神的南开校园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不过,正如张伯苓校长所说:“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作为南开精神核心要义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此更加深刻地扎根在一代代南开人心中。

  张伯苓,不应被遗忘的中国校长!

我是,致力于发现生活之美,传播正能量,用教育启迪智慧,点亮心灵。不负韶华,教育先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