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2020年07月28日 10:31 新浪网 作者 康耐登家居用品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北宋苏轼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文人爱竹,爱其空心,喻胸怀若谷、海纳百川;爱其有节,喻坚定不变的骨气。文人称赞竹的气节,而竹的气节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竹编艺术中。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竹编是一门集竹的品行、气节于一体的编织手艺。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竹编的筐、篮等竹制器皿存放粮食;战国时期,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复杂的纹饰出现在了竹编工艺上;到了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宋代,竹编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续承。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几经绝传,重焕光彩

  到了清朝,匠人张国正从竹编领域发明了一门技艺——瓷胎竹编。它凭借“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丝"等技术特色在众多民间工艺中独树一帜,这一创新,使得瓷胎竹编立刻成为皇宫贵族的贡品。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瓷胎竹编是刚柔并济的传世佳作,是瓷的坚硬与竹的温润完美的融合体,汇聚了手艺人的心血与智慧。它不仅与蜀绣蜀锦、银花丝和漆器并称为成都传统手工艺“四大名旦”,也代表了整个中国传统竹编技艺的最高水平。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1915年,太平洋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张国正的瓷胎竹编代表中国首次走出国门,获得博览会银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成为成都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而民国时期,瓷胎竹编技艺几经绝传,五十年代才重新发掘、恢复生产。到了7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恢复,极具民族特色的瓷胎竹编,多次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及贵宾。2008年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跨界融合,白璧无瑕

  进入21世纪,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张三石深知传扬瓷胎竹编文化不易,于是他和爱马仕旗下品牌“上下”合作,将传统的非遗工艺融入现代设计之中,在原有茶器、编法、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简约化、时尚化的突破,从而符合现代审美。

  他通过跨界融合,使瓷胎竹编走入民间,走进大众视野。人们在品味茶香之余,还能领悟传统手艺的魅力。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从选材到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张三石以“白如玉,声如磬,薄如纸”为瓷胎标准,慈竹为竹编材料,从原竹到竹丝,筛竹这一步更是需要经过12道手工工序的处理。除此之外,从手工拉坯到修坯,再到最后烧制还需历经72道工序。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经历如此复杂的工序,最终织就了精美绝伦的瓷胎竹编茶器。从美学上,张三石秉持着“大道至简”的哲理,把茶器上的线条与留白发挥到极致,挺拔的竹丝包裹着杯身,而杯口的留白中和了线条的刚劲。竹的高风亮节、瓷的冰清玉洁和茶的清香淡雅,三者的美学碰撞,刚柔并济,更显文人式的高雅清新。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张三石致力于传扬瓷胎竹编文化,于2017年10月,受邀参加北京华夏非遗馆活动,作品被馆长收藏。2018年5月,他的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52个国家的副国级领导人。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这精妙绝伦的编织技艺,承载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对竹的亲近与好感,这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一种新时代对自然生活的向往。瓷胎竹编在传承与创新中,东方与西方之间,不仅传达了中国式的文雅与高洁,更演绎了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品味。

  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生活因慢,而有了美感。期待璞粉们来璞睿茶室品茗、话清闲,品鉴传统手艺瓷胎竹编的魅力,重返现代雅致生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删。

  这项几经失传的成都传统老手艺,如今代表中国走出国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