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朱丽华:在黑暗中把名字锻造成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感动中国

朱丽华:在黑暗中把名字锻造成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感动中国
2020年05月27日 17:32 新浪网 作者 鹿鸣新闻

  

“感动中国”颁奖词:不幸关上了你的门,但你帮别人打开了窗。看见过这世界的阴影,但还是面向光明。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能感受到。

  朱丽华:在黑暗中把名字锻造成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感动中国

  朱丽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是后天失明的,您失明前应该见过很多颜色,现在经常会想到什么颜色呢?”“感动中国”的颁奖盛典现场,主持人敬一丹和朱丽华面对面坐着,开始了访谈。

  “我白天看不到,梦中能看到,梦中五颜六色都看得到。”朱丽华回答着。把经历当成磨砺,苦难也是一笔财富。心中有光,世界便不会黑暗。

  18岁,正值花样年华的朱丽华彻底跌进无尽的黑暗之中。“当时觉的人生很迷茫,躲进房间虚度光阴”失明后的朱丽华无所适从,在房间里度过了一段最无助的时光。1983年偶然的一天,张海迪的声音从广播里传出,她自强不息的故事瞬间点亮了朱丽华的内心:我一定要重新“站”起来。从此之后,身处黑暗的朱丽华靠着自己的双手,一步步在布满荆棘的征途中推拿出了璀璨人生。

  朱丽华:在黑暗中把名字锻造成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感动中国

  嘉兴第一个盲人中医师

  1985年在残联的帮助下,朱丽华参加了省第一届中医推拿培训班。“就像抓住救命稻草那样,重新唤起了我对生活的希望。”朱丽华边学盲文,边练技能。

  机会来之不易,她愈加珍惜。“刚学推拿手法时,常因用力不当而拉伤手臂。”朱丽华回忆道,一只手臂受伤,绑上石膏,靠另一只手臂继续苦练。

  努力不被辜负。一年后,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进入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为提高专业水平,朱丽华每天夜以继日撰写3篇专业论文,受到了业内肯定。

  “困了就往头上抹风油精,蚊虫也不来叮咬。”朱丽华记不清熬过了多少个不眠夜,1998年终于拿到梦寐以求的中医执业资格证书,成为嘉兴首个盲人中医师。

  朱丽华说:“一度我曾在黑暗中摸索。自从中医给了我‘光明’,我就立志把奉献作为自己的事业。我要用行动给他人带去光明。” 朱丽华自己失去了光明,她却像是黑暗中燃烧的火焰,给许多人带去了光明。

  在朱丽华重拾生活的希望成为一名医者时,她常常会思考偶像张海迪的一句话:“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她虽然失去了光明,但是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梦想,最终没有因为双目失明而停步。

  1989年夏天,一场罕见的洪灾侵袭了嘉兴,经过多天的抗洪救灾,有些军人不慎受伤,院长就请朱丽华为他们治疗。治疗结束后,被问到诊费是多少,朱丽华连忙摆手,“我也没有其他本领,就只能治伤疗伤,缓解你们的病痛。”

  “不能让军人们受着伤干活。”那段时间,朱丽华每天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为军人们治疗,自己忙不过来,便花钱请诊所的盲人帮忙为他们推拿,“每天累得像散了架。”

  洪水退去了,军人们也离开了,但是对军人们的敬重,却深深留在了朱丽华的心里。“原来,在本职工作之外,我还可以用双手为社会作出贡献。”朱丽华感觉自己多了一份责任,“投身公益事业是我梦想的传递,我要坚持一辈子。”

  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芽,但是慢慢的,长成了参天大树。

  后来,朱丽华在嘉兴市区开了一家诊所,也就是这个诊所成了她帮助他人的基地。贫困学子、残疾人、困难家庭……对于来求助的人,她来者不拒,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渐渐地,朱丽华这三个字成了一张公益名片。

  在员工们眼里,她是一个“好老板”。员工的老伴没有退休金,她就让她到店里打扫卫生,每月有了固定收入;陈永明原来是她的结对帮扶的对象,患有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为了方便给他治疗,朱丽华把他接到了诊所,后来就在诊所里负责收费工作,衣食住行样样都是她在操持。

  “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我的人生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在工作上,她是我的师傅,在生活上,她是我的姐妹。”在吴阿姨的回忆中,朱丽华总是倾尽所有帮助她。 吴阿姨对推拿不熟练,掌握不好力度,朱丽华就把自己当“小白鼠”,让吴阿姨在自己身上练手法。吴阿姨没按对经络,朱丽华忍着痛指点她,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十次、百次。

  像吴阿姨一样,目前在诊所工作的有13位残疾人,他们曾经是家里的“包袱”,如今都变成了“顶梁柱”。同时,还有100多人先后跟朱丽华学习推拿技术,相继走上了就业之路。

  “让帮助过的人活得有尊严,是我最大的快乐。”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经历,让朱丽华深知,只有就业才能让残疾人自立自强,才会真正被这个社会“平视”。

  有人问她:“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朱丽华不以为然,“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朱丽华:在黑暗中把名字锻造成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感动中国

  见证希望的汇款单

  诊所的一位老员工吴健卫知道她获奖后,表示确实实至名归,非常感动。员工吴健卫告诉记者:她捐了这么多钱是很可贵的,把省吃俭用的钱捐出去资助这么多学生。

  朱丽华虽然孑然一身,但对她来说,她有着一大帮孩子。

  1991年,33岁的朱丽华在广播里第一次听到“希望工程”这个词时,一下子被触动了。

  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慷慨地拿出近3个月的工资,140元,资助了云南的两名贫困学生。这140元,成了朱丽华助学之路的起点,也是她“希望工程”初心之旅的开端。

  从此以后,她频繁通过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残联、南湖晚报等单位、媒体结对贫困学子,并且数量逐年增加。

  截至2019年9月底,她累计捐助贫困优秀学子480多人次,助学款达333万元。而这个数字,一直都在持续刷新。

  诊所楼下的中国银行网点,记录着她这些年来的每一笔助学款。

  28年,480多人次,333万元,这是朱丽华在助学之路上交出的“希望答卷”。

  300多万元,即便是现在的房价,也足够在市区买上一套房,不至于让自己至今还是嘉兴市福利院的集体户口,更不至于与一位盲人推拿阿姨挤在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曾有人说朱丽华太傻,但她不以为意,“金钱是有限的,爱心是无价的。”

  朱丽华因为自己的不幸,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我的世界已经黑了,要让孩子们的人生光明起来,我帮一把,对于这群孩子来说,带来的是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但对自己,她抠到了极致。

  在朱丽华身上,找不到一个值钱的物件:脚上穿的鞋18元;白大褂“批量”买了几件,穿了10多年实在破旧了,才换一件……那件一般只在参加助学仪式时穿的花衬衫,是3年前花100元买的。

  “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她觉得,自己省一点,就能多资助几个学生,“我自己反正是一个人,花钱的地方少,留够吃用就行了。”

  朱丽华表示,每次登上领奖台,觉得心情激动,但是走下领奖台,一切都是从零来。她把获奖的奖杯收了起来,荣誉不是给别人看到的,放在盒子里,她感到更安心。

  “生活还跟以前一样,因为生活还是平淡的,一个人也就是吃三餐饭,晚上睡一张床,工作期间就以工作为主。休息也很难得,要么开会、社会公益事业,生病住院,平时工作衣穿在身上,一般情况下自己衣服很少穿。用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手机,手机是一个通讯工具,也是连接上下的一个桥梁。自己就想多努力工作,去积累资金,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朱丽华房间的抽屉里,“藏”着一张张汇款单,见证了她28年的漫漫助学路。她时常会拿出学子们给她寄来的成绩单、感谢信,一张张摸过去,“这才是我最珍贵的无价之宝。”

  包伟蓉和钟新贵是朱丽华2019年新结对资助的两个孩子。第一次见面,让两个孩子有些错愕,但也多了份坚定。“没想到朱阿姨自己看不见还省吃俭用帮助我们,我们不能辜负朱阿姨的期望。”

  每年的8月,对于朱丽华而言,注定是忙碌的,在嘉兴多个贫困学子结对现场,总有她的身影。2019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积蓄,这相当于她为顾客推拿6000多次的收入。

  随着朱丽华每年资助的学生增多,市红十字会的助学仪式都会以座谈会形式开展。听着学生们的自我介绍和未来规划,她总会感动一次又一次。

  “有的说要发奋读书,回报父母,回馈社会,有的打算先工作再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谈起自己的助学之路,朱丽华脸上荡漾出满足的笑意,“这些孩子通过努力走出寒门,他们把看到的世界说给我听,我就‘看’到好多个多彩的世界了。”

  “2013年结对的贫困学子小张,家里有两个残疾人,还有一个长期患病的爷爷,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爸爸务农和捡废品维持。我资助他读完4年大学,他毕业后参加工作,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还经常会来看望我。”“傅圆亮把大学毕业工作后的第一份工资全部捐给了市红十字会。”“还有个学生,一毕业就去结对助学”……

  这些自己资助的孩子,朱丽华如数家珍。每个孩子家在哪里、从哪个大学毕业、在哪工作等,她都能脱口而出,“虽然他们不是我的孩子,但在我眼里,还是当成自己的孩子。要是得知结对学生的家里又遇上什么难事,我还会尽力帮助。”

  一年又一年,结对的学生越来越多,非议、指责、委屈等在所难免。对此,她总是淡然一笑,“我帮助别人,从不期待他们能够记住我、联系我、感恩我,只要他们长大成才了,对社会有益了,我就知足了。”

  岁月匆匆,初心不变。“这条助学路,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想一直走下去。我也没想过到底能帮助多少贫困学生,我只是想,再穷不能穷教育。”

  朱丽华:在黑暗中把名字锻造成一张响亮的公益名片|感动中国

  “爱心卡”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嘀,爱心卡。”从南湖区丽华推拿诊所出来,就是车来车往的禾兴路,向北走200多米有一个公交站。多年来,朱丽华很少打车,习惯了坐公交绿色出行。

  每次听到公交车上响起“爱心卡”的声音,朱丽华就感到特别骄傲,因为这张小小的公交爱心卡,凝聚着她的一份心力。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从生活的弱者变为生活的强者,朱丽华不只是仰望星空,更乐于俯瞰大地,伸出她的双手拉一把身在谷底的人。

  2002年她被推选为嘉兴市盲协主席。市盲协的工作非常琐碎,她就一点点梳理,一点点解决。在她的带领下,市盲协完善了组织建设,形成了网格化管理,定期开展各类活动,真正成了残疾人的家。

  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总有一些默默努力着的人,朱丽华就是其中一个。

  1993年,朱丽华当选市政协委员。从此,微微前倾、侧着耳朵全神贯注倾听的朱丽华,成了市两会会场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当一名政协委员,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朱丽华对残疾人方面的问题最有发言权,每年都要深入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朱丽华发现其中有一条:“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

  当选市政协委员之后,朱丽华多次递交提案,让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双目失明让她查阅资料和实地了解情况都比一般人更困难,但是她从没有想过放弃。

  她首先将想法用盲文记下来,不断梳理成文,再找人写下来。她将盲文念出来,还要跟书写的人解释。写成后,她还要一遍遍地听人念,一遍遍修改,就怕出错。

  在她一次次的坚持下,提案被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重视。在她的穿针引线下,残疾人的相关民生问题被更加重视。

  2012年7月,市区首批公交“爱心卡”发放。拿到“爱心卡”的朱丽华,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落下了,“多年来的呼吁与努力,没有白费。”

  实际上,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她的很多提案都得到了重视。

  “我的诊所就是我的消息来源。”她时常和来治疗的患者聊天,着手收集材料。

  一次,有一位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诊所向她反映,学校教师退休后就没有了特殊教育津贴。按规定,退休教师也应该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朱丽华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她撰写提案,最终让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了履行好委员职责,她在家人的搀扶下,现场用双脚检测城市的盲道,撰写了关于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提案。为了提交电子版提案,她还特地买了电脑,自学电脑。

  “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朱丽华连续五届担任市政协委员,每次参加两会,她的家人就搀扶着她,从会场到宾馆,一刻不分离。

  参加两会,别人能够看材料,记笔记,朱丽华不行。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分组讨论等,她总全神贯注聆听,一次就能记住大部分内容。

  20多年来,一直如此,“我眼睛看不见,就用心去听。”她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做着爱心传递的使者。

  2019年9月18日,以朱丽华为原型的音乐小品《春暖花开》登上了南湖区道德模范表彰晚会的舞台。音乐小品中,年轻的“朱丽华”和年老的“朱丽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演出感动了现场观众。

  “朱丽华历经坎坷,凤凰涅槃,不但从黑暗中走了出来,还在黑暗中为他人点灯。” 嘉兴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南湖区戏曲家协会主席、南湖区文化馆研究馆员倪玲芳是《春暖花开》的编导,她告诉记者,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到磨难,失去光明的朱丽华被张海迪的事迹激励,如今朱丽华的事迹也将激励其他人。

  听着朱丽华讲述自己已经签下了器官捐献书的时候,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的党员陈美芳流下泪来。曾经是一线护士,陈美芳最了解医护人员的艰辛,当她聆听朱丽华的讲话时,心灵依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学医的过程痛苦又枯燥,一般人都很难坚持下去,何况是一位盲人。”陈美芳感叹道,朱丽华一定是内心非常热爱这个职业,并且有超乎想象的毅力才能成为嘉兴唯一的盲人中医师。

  “行医过程中,医生都会遇到一些误解和困难,朱丽华不但克服了困难,还自主创业。”相似的职业经历,也让陈美芳特别有感触,“她决定捐献器官,也是燃烧自己最后一丝能量,为医学作贡献,真的非常伟大。”

  初心,是盲人中医师朱丽华的灯塔,在黑暗中指引了她前行的路。如今的朱丽华,不仅仅是一个追光者,更是一个发光体,引领更多的人拥抱大爱,传递大爱。

  编辑:张艺千

  来源:在线嘉兴、读嘉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