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抗洪精神在一次次抗洪斗争中薪火相传|黄河故事

抗洪精神在一次次抗洪斗争中薪火相传|黄河故事
2020年07月13日 18:31 新浪网 作者 鹿鸣新闻

  据央视新闻报道,12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7月4日以来,21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72条河流超保,19条超历史纪录,太湖持续15天超过警戒水位。11日,江西、浙江启动Ⅰ级响应,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安徽启动Ⅱ级响应,太湖流域管理局启动Ⅲ级响应,江苏、湖南、重庆、贵州启动Ⅲ级响应,云南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响应。

  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随着后来的不断迁徙和交流,长江、珠江流域以及其它水系,都成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江河奔流,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灿烂的文化,同时洪水滚滚,也带来了不计其数的灾难。而这些河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与自然的不懈斗争。

  牺牲在凌洪里的9名战士

  1969年2月10日夜,黄河平阴段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凌洪,洪水裹挟着巨大且锋利的冰凌,向当时的平阴县城关公社和栾湾公社扑来,到达平阴县石庄和刘官庄之间的河段时冲决河堤,包围了刘官庄村。驻平阴某部队官兵紧急集合,火速组成突击队直插险情最严重的刘官庄,营救被围困的人民群众。

  “当时天气十分寒冷,零下十几度,冰凌所到之处树木被冲倒,树皮被扒光,水泥电线杆被撞断,冰块撞到腿上像刀割一样疼……”当年的抗凌老战士周凤民回忆起那段历史忍不住哽咽。

  面对随时可能被凌洪卷走的群众,当时副连长张秀廷带领杨成启等12名突击队员涉水抢险,河水夹杂着冰凌向战士们袭来,张秀廷、杨成启、闫世观3人被河中的漩涡夺去了生命,吴安余、王元贞、蒋庆武、周登连、陆广德、杨广培6名战士被冰块击中,牺牲在黄河之中。他们中最大的张秀廷31岁,最小的周登连、王元贞只有19岁。

  由于抢险发生在夜间,且凌洪泛滥面积较大,天亮后仍有几位战士的遗体没有找到。当地群众知道后,自发拿着工具,带着粮食,到洪水淹没的地方寻找。经过一个多月的搜寻,9名遇难战士的遗骸全部找到。

  抗洪精神在一次次抗洪斗争中薪火相传|黄河故事

  平阴抗凌九烈士 (县党史研究室提供)

  “最后一个找到的是战友吴安余的遗体,当时他被冻在一块巨大的冰块里,送到医院后,将冰化开,才将他的遗体弄出来……”作为突击队中幸存的三人之一,当年的情景深深地刻在了周凤民的脑子里。

  周凤民讲述时,最先流泪的老人是刘德银,他今年已经80岁,“当初张秀廷是替我牺牲的。”刘德银说,凌洪爆发的那天晚上,张秀廷的妻女从潍坊赶来过春节,张秀廷原本该去济南火车站接应。接到抗凌命令后,张秀廷对他说:“你替我去接爱人和孩子,我去救灾!”张秀廷这一去,再也没能回来。

  为了这份特殊的感情,多年来刘德银频繁往返平阴,“岁月无情,如今能一起来祭奠的老战友越来越少了。”

  签下生死牌,誓死护堤坝

  1998年一场巨大的洪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一时间,暴雨倾盆,“长江告急、松花江告急、珠江告急……”全国人民的心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牵动着。大江奔涌,浊浪排空,洪水无情地淹没了道路、房屋、农田,带走了鲜活的生命。一时间全世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中国。

  “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勇往直前……”一时间,紧急集合的号声响遍军队营房,人民子弟兵火速集结。一辆辆军车开动、一架架军机升空、一条条迷彩长龙出发。“铁军来了”“大功团来了”“红军连来了”……坚毅的目光、铿锵的步伐。

  队伍里有干部也有战士、有父子也有兄弟,在这一刻他们有共同的名字——人民子弟兵。在摇摇欲坠的大堤旁,他们挽手并肩,跳入汹涌的洪水中,化作了比岩石还坚硬的绿色长城。有管涌的地方、有裂纹的地方就有橄榄绿的身影,哪里危险,哪里需要,哪里就有鲜红的军旗飘扬。

  彼时16位抗洪英雄日夜守在龙王庙闸口,签下“生死牌”誓与大堤共存亡,护住一城安澜。

  抗洪精神在一次次抗洪斗争中薪火相传|黄河故事

  一登上龙王庙打扣巷码头闸口平台,曾经日夜守护大堤的记忆就被唤醒。“22年前好像就在眼前,江水就在头顶,马路上一个一个的管涌冒水泡泡。”马晓君与喻传喜回忆道,当时肩上的职责很重,需要监测水位、保护大堤安全、保护防汛物资安全等。尽管“白天太阳烤,晚上蒸桑拿,还有蚊虫咬”,可在生死牌上签名时,大家都争先恐后,毫不犹豫。“对共产党员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签生死牌的那一瞬间,就意味着我身上的责任重于泰山。如果有危险,我们也会第一个跳下去。”

  再登龙王庙,徐兵带来了当年的照片,找到相同的位置,看着与22年前一样汹涌的江水,江对岸截然不同的景观,他说道:“有机会的话,还是愿意再次站在这个大堤上,誓与大堤共存亡。”凌晨4时多就醒来,马晓君想早点到龙王庙,找到浮雕上的1998年最高水位线标识,他想去敬一个礼:“致敬战友,致敬自己,致敬在江堤上奋战洪峰的人们。”

  骆威的妻子谭树春也来到了现场,当年她曾抱着孩子来大堤上探望,而今她依然坚定。“他们就是英雄,是最可爱的人!”

  22年前守堤时,陈晓健拍下了不少照片,这些年眼见着龙王庙大变样,他感慨万千:“以前都是土堤,我们就站在沙袋上,搭着跳板守大堤,现在的堤防要坚固得多、安全得多了。”

  黄志钢手机里存着一张22年前手捧生死牌的照片,每逢武汉汛情严峻,就会在网络中看到这张照片,“那时候沿江的路面都被泡坏了,但是你看现在,武汉人都正常地生活着”。

  闸口平台上,江汉区水政监察大队的李萍正观察着江面。1998年抗洪时,他没在生死牌上签名,但一直奋战在工程组,负责沿堤闸口的封堵。他回忆道:“当时沿河大道四处渗水,老百姓提心吊胆,我们走在边上也是提心吊胆。”看着大堤外江水汹涌、大堤内市民如常生活,他欣慰道:“今年不一样了,龙王庙整治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堤防条件,内涝的治理也让渍水少了很多。如果不看新闻,很多市民甚至都感觉不到江水已经涨到这么高了。”他笑道:“请市民们放心,我们有信心战胜洪水。”

  当6位1998年抗洪英雄离开龙王庙闸口时,闸口负责人杭建权迎面走来说道:“向你们学习!”1996年与大堤结缘,2016年汛期在生死牌上签名,他一直传承着龙王庙守堤人的精神。

  抗洪精神在一次次抗洪斗争中薪火相传|黄河故事

  今年汛期以来,杭建权和队员们以每公里不低于8人的密度,24小时值守在大堤上。指着龙王庙闸口坚固的拼装式防洪墙,他说道:“我们做了充分的物料、人员准备,现在的防汛工作紧张有序,98抗洪精神薪火相传,守住大堤我们有信心。”

  危机关头的救援七人敢死队

  2016年7月19日,井陉县暴雨如注,洪流咆哮。晚上9时许,两条大河交汇处的秀林镇南张村被洪水分割成一高一低两个“孤岛”。低处“孤岛”上,98名爬到平房顶上的村民眼望着猛涨洪水直逼屋顶。

  “没有电,手机打不通,雨大得像往头上泼水,老人小孩呼救哭喊成一片。房檐下,大水不停地上涨,浪头有两米高,快绝望了。”村民郝根桃说,他们一家三口紧紧抱在一起祈盼救援。

  那时,距离郝根桃家两百米外,紧急成立的秀林镇抢险救援临时指挥部,刚刚否决了第一套营救方案。这个方案计划用挖掘机、铲车突进。

  “看见洪水裹着不少大车从上游奔腾而下,我们认为开车突进风险极大,果断否决了这个方案。”秀林镇党委书记陈永平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洪水一寸一尺地上涨。

  “看着老乡在房顶上晃着手机,发出微弱的荧光信号,听着一阵一阵的呼救声,心急如焚,这是老百姓最需要我们的时候。”陈永平说,情况危急,指挥部决定马上启动第二套方案,组建突击队徒步进“孤岛”。

  决定下达,指挥部里一阵短暂而紧张的安静。

  “我是党委书记,守土有责,我上!”陈永平第一个报名。

  “我是镇长,我上!”赵建中紧接着站了出来。

  “算我一个!”镇武装部长李玉栋喊道。

  “我是包村干部,我必须上!”镇纪检书记刘国芳说。

  “我是村主任,熟悉地形,我上!”退伍军人、南张村村委会主任郝春庭也站了出来。

  “我是党员!我也上!”村民唐玉平拍了胸脯。

  “我也是党员,我上!”“我上、我上、我上……”

  一下子站出来20多个党员干部和先期转移出来的村民。

  “人不能多!七个就够。”陈永平大声喊道。指挥部最后决定,陈永平、赵建中、李玉栋、刘国芳、郝春庭、唐玉平和村民李玉明共7人组成突进队,扛上梯子,涉水突进。

  暴雨不停,洪水在涨,村巷复杂,水深莫测。7名突击队员列成队,朝着洪水蔓延的方向逆行而去。

  “巷子弯弯曲曲,最深处没过胸部,视线很模糊,就是朝着被困群众的方向往前蹚。”李玉栋说,心里想着赶紧救人反而顾不上害怕。

  “我最担心的不是前面的洪水,而是身后突然来一个浪头,我一直叮嘱多往后看水势。”陈永平说,他们摸索着穿过几个巷子,刚摸到一个巷子口,打算绕道时,他突然感觉脚下松动不稳,洪水在眼前形成一个大漩涡。他下意识地命令到:“快!后队变前队,原路返回!”

  时间又过去了2个多小时,眼看第二套方案就要失败。就在返回的途中,突击队员发现一处可以搭梯子上房,然后再搭梯子下去,就能靠近被困群众的“生命通道”。

  此时,县里赶来支援的20余名森林扑救队队员也赶到指挥部。

  陈永平下令,找来所有能找到的梯子,启动第三套方案,组织救援人员沿“生命通道”,用“梯连房,房连梯,由远及近,梯次转移”的方式营救。

  “一见到他们上到房上,俺的命就有救了。”73岁的郝金荣流着泪说。

  “靠房连房,梯连梯,来救我们的人抱孩子的抱孩子,抬老人的抬老人,我的残疾哥哥也让干部们背着。”郝根桃仍难掩激动说,“绝处逢生,都得救了!”

  到第二天凌晨4时许,沿着突击队员在洪水夹缝中找到并搭建的“生命通道”,被困村民陆续转移到安全地带。

  许多被救村民还没从惊恐中回过神,老人和孩子们冻得直发抖,一户家住高处的村民把家里所有衣服都拿出来分给大家。陈永平马上安排清点人数,共25户98人。随后,又组织小分队沿着“生命通道”返回,挨户清查,确保不落一人。

  郝春庭指着一个坍塌房屋说,那间房的屋顶是营救时必经之地,救完群众后就被洪水冲塌了。后来查看灾情时,陈永平也才发现,他决定立即撤回突击队员的地点下方完全被洪水掏空塌陷。

  陈永平、赵建中说,实际上,当时紧急组建突击队时,他们已做好遭遇意外的心理准备。“98个老百姓的生命危在旦夕,我们不豁出去谁去?哪怕就是拿我的命去换这98条命也值!”赵建中说。

  家乡一声号召 游子逆行抗洪

  “江洲父老乡亲们,又是一年仲夏,望着窗外淅沥的雨,远方的您是否又在心里默念其故乡… …江洲儿郎,汛情紧急,家乡盼你回家支援… …”

  近日,受长江流域持续强降雨,长江水位迅速上升影响,江西省九江市多个乡镇遭遇洪涝灾害。由于青壮劳动力在外打工者众多,41.36公里堤坝防汛人手不足,九江柴桑区江洲镇人民政府7月10日发布公开信,召唤在外乡亲回家抗洪。

  7月12日,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一工作人员说,目前已有近3000名乡亲返乡支援,同时还有社会各界给予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但防汛形势依然严峻,还缺大量有战斗能力的人手参与防洪垒筑子坝,以及部分防洪物资。”

  抗洪精神在一次次抗洪斗争中薪火相传|黄河故事

  7月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及长江、鄱阳湖上游洪水影响,江西省五河干流均发生较大涨水过程,长江九江站、鄱阳湖湖口站和饶河、修水、信江等众多河流出现超警戒洪水,且呈持续上涨趋势,四面被长江环绕的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已进入“防汛时间”。

  7月10日12时30分,九江市将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提升为Ⅰ级。同时,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对外发出公开信《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呼吁江洲在外的18至60周岁乡亲回家抗洪。

  公开信称,截至7月10日8时,长江水位九江段达到21.98m的特高水位,超警戒水位2.48m。而目前,江洲在家常住人口仅有7000余人,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实际可用劳动力不足。由于未来一段时间长江中下游还将持续强降雨,水位必将继续上涨,面对41.36公里的堤坝,当地防汛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

  “今年洪水上涨快,从19.5米到22.81米,短短6天,水位上涨3.31米。目前,江洲已有2处闸口出现渗水,35米堤段内脱坡,3处排涝站闸口出现江水倒灌。”

  据了解,江洲镇是一个经江水冲击形成的江心岛镇,四面被江水包围,总面积达127平方公里,在一天24小时都需要有人巡堤的情况下,现有防汛人手严重短缺,人员调配十分紧张。

  “家里的青壮年都回去抗洪了,剩下的老人和小孩则在女性长辈的带领下到市里亲戚家借住。”微博网友周某说,自10日看到公开信后,她家在外务工的亲戚就与身边的众多老乡一起连夜返乡参与抗洪。据其介绍,在接引回乡的渡轮上,几乎每一趟都是满员情况。

  “(公开信)发出去的当天就有1000多人赶回来,大多以30-50岁为主。”除此之外,还有650余名野战队、武警部队、驻地空军部队驰援当地,“还有许多外乡人帮助江新洲巡堤、垒筑子坝。”

  长期在江西赣州做生意的刘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网络上看到家乡号召,7月11日晚便连夜冒着雷电大雨往江洲镇赶回。大约凌晨1时多到达后,他就立刻加入抗洪前线,他的工作是帮忙搬运加固堤坝的泥沙包。

  “我很多同乡都回来了,忙了一夜,大家现在也没有休息,现在雨暂时停了,但水位还没下降。”刘先生说,他现在长居江西赣州做生意,曾经当过兵,是一名退伍军人,“现在家乡有难肯定义不容辞”。

  “80%在外工作的村民都回来了。”九洲村谭主任说,能回来的都回来了,回不来的村民也跟村里了解情况。今年的水位高,堤坝达不到高度,经过专家的指导,村民们提前加高堤坝,在大堤坝上加子堤。九洲村虽小,但是所辖3800米堤坝,目前,九洲村参与抗洪工作的村民实行两班倒制,保证堤坝上不断人。

  六号村罗书记说,7月11日,村里就回来150多人参与到抗洪工作中,主要是在周边工作的村民,远在北京、深圳、广州的村民就不让他们回来了,主要考虑到防疫工作。

  杨博是江洲镇六号村村民,7月6日,得知家乡水势上涨后,杨博跟父母说了一声,便返回了村里。在堤坝上的哨所,杨博主要参与观察水位、铺三色布、装沙石袋等工作。

  今年22岁的杨博,在南昌的一家公司从事数控工作。2019年,刚刚毕业的杨博,就参与过家乡的抗洪工作,今年是他第二次参与抗洪。得知他要回家抗洪时,父母首先表达了支持,公司也第一时间准许了他的请假,并特别提示他注意安全。

  据江洲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来看,从九江市、新港镇等周边地区回来的人员较多。在前埂村,有企业家特意从外地赶回来捐款捐物,同时参与到堤坝上的抗洪工作中;在九洲村,九江市一中高三的学生刚参加完高考,回家就上了堤坝参与防汛工作。

  “我们一号召,这些在外的村民就回来了,一方面是这些游子对家乡有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对村子的认可。”罗书记说。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江洲镇在历史上曾多次遭遇洪涝灾害,每逢汛期来临,每个人都要回家参与抗洪,“这已经成为江洲镇的传统。”

  “目前长江水面和堤内地面相隔有3米,极易发生倒灌。”江洲应急抢险队员王风胜介绍,江新洲三分之二的排水站均已关停,排水口已封堵。

  江洲镇防汛指挥部已发出撤离通知,要求65岁以上老人,未满18岁成年人,以及18-65岁之间常年患病的村民在13日前,分批次撤离;九洲、良种场等靠近北堤附近住户,12日必须转移,鼓励投亲靠友,或者转移到大堤安全处。

  “镇上的青壮年劳动力不会撤离,将继续参与防汛抗洪工作。”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一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所有返乡抗洪或是留下参与防汛工作的乡亲,指挥部都有相应的安排计划,“虽然人手紧缺,但还是尽量安排轮班、分批工作。”

  编辑:张艺千

  来源:光明网、新华社、新京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