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木桐花开映山红

木桐花开映山红
2024年01月04日 11:43 新浪网 作者 鹿鸣新闻

  文|董建芳

  卢氏县木桐乡是中国工农红军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一次偶然机会,我去了卢氏县木桐乡的马渠沟,登上了马渠岭。看到了深山老林的一座小屋和旁边没有碑文的坟墓,听说这里面葬的是一位老革命,曾经当过农会主席,给红军带过路,是个大英雄。

  ——题记

  

  走进卢氏县,瞬间都会被红色故事包围,特别是那个叫木桐的地方。

  之前去过木桐街关帝庙——豫鄂陕党政机关旧址纪念馆。在那里,参观了1946年李先念率中原突围部队转战陕南,在河南建立第四军分区的作战经历和当年担任掩护主力突围的河南军区黄林率部在豫陕交界木桐建立根据地的英雄事迹。

  陈列在纪念馆里的红色革命故事经过“大个子”馆长的讲解,不由对狭小的、不足百米长的木桐街有种好感,甚至魂牵梦萦设想着一个个未曾发现的无名英雄。还想再去深入了解,探寻它的红色灵魂。却不知道,此行我找到了。正如我所想象的那样,木桐到处都有英雄的身影。

  卢氏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穿过灵宝的秦池,从木桐乡沿着水峪河一直往前走,来到一个叫马渠沟的地方,老英雄就住在这道沟上面的大山上。

  马渠沟原来不叫马渠沟,马渠岭也不叫马渠岭。当地人叫马蹄沟和马蹄岭。因为沟前面曾经有一块很大的石头,上面有明显的马蹄印,乡亲们传说那是红军战马走过时留下的痕迹。当然没有证据,无可考究。但是,红军确实从这里经过,那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由于是慕名而来,不知木桐的马渠岭是个啥样。从马渠沟到马渠岭,路,还是被枯叶覆盖,溪水横流的那种原始的山间小路。在我爬山累得几乎虚脱的情况下,隐隐约约看见群山环抱,绿树掩映的山坳里,有一座矮小结实的小屋,如同遇见海市蜃楼般吸引我鼓起勇气,攀上崖顶。

  简陋的小屋,墙上镜框里大部分是老革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穿公安服的照片。特别是那张发黄的“全国公安英模五好干部”合影照,珍贵得不得了。

  家里人介绍,老人曾经配合李先念、黄林与国民党保安团在豫陕交界激战。新中国成立后,当过洛阳地区公安特派员,木桐乡派出所的所长。

  70年代末,老革命获得公安厅五好干部荣誉称号,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前国家领导人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人的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

  

  老人本姓梁,1916年出生于孟津县一个落魄的大财主家庭。由于父亲吸大烟家败,弟兄4人分别被卖到豫西的卢氏、灵宝一带。他被卖到卢氏县的张姓家庭,因张家无儿无女,视他为心肝宝贝。

  张大爷从小个头儿大,聪明好学,唱戏、说书(锣鼓书)、跑龙套样样精通。跟着师父走南闯北跑江湖,哪里有人听戏,哪里就有张大爷活泼灵动的身影。他扮演的丑角“三花脸”深受乡亲喜爱。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侧翼途经木桐沟,在这里宣传革命道理,点燃革命火种。这下,正中了张大爷的下怀。他和师傅连夜编排台词巧妙迷惑敌人,为红军演戏活跃氛围,鼓舞士气,发动十里八村的乡亲与国民党对抗。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再次进入木桐,抓土豪劣绅,开仓放粮,收编地方游击队,扩充武装力量。张大爷踊跃加入革命组织。

  木桐在卢灵洛三县的交界处,是红二十五军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国民党残余部队往西狼狈逃窜,为了保护百姓,革命队伍英勇追敌,在深山老林打起了游击。

  在豫西人们的心目中,木桐就是英雄辈出的地方。一条清澈的河流从身边经过,那条河叫水峪河。普普通通的一条山间小溪形成的河流却记载了红军跋山涉水急行军难忘的故事灵魂和战斗意志。村民忘不了四十里水峪河河水,因急行军而断流;红二十五军打退国民党队伍,保护人民群众安全,却被惨遭杀害的事实让沿途百姓无不为之感动。这里,年轻劳力有的随大部队向西进发,有的加入农会组织,扛起枪打游击,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事迹千古流芳。

  自打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驻扎木桐乡的关帝庙后,张大爷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他时不时到木桐接受“红色”教育,借着戏班子游村说唱的机会,帮助红军捎口信、给红军带路、宣传红军队伍为劳苦大众服务等等。

  

  由于张大爷人高马大,脑瓜机灵,长枪短枪都会用,操起家伙什得心应手。木桐乡拐峪村成立农会时,当地村民一致同意,农会主席非他莫属。

  拐峪村人口稀少,山峪里几户人家经常遭受国民党队伍骚扰。张大爷带领的民兵,都是亲戚叫上亲戚参加,邻居喊来邻居入队。后来,临村的年轻人在张大爷的号召下也积极加入到农会队伍当中。在这支队伍里,张大爷的姐夫和舅舅跟他年龄相仿,也是他的得力干将。

  张大爷的姐夫是机枪手,舅舅拿长枪。为了保险起见,打枪的时候,他们常常利用山头做掩体。张大爷这个演“三花脸”的演员不但枪法准确,而且武艺高强。他一蹦三尺高,经常骑在舅舅的肩膀上,架起机枪,瞄准目标狠狠扫射。他们三个人配合默契,机智勇敢,消灭敌人几乎百发百中。

  在兰草的那次战斗,部队与敌人正面交锋,场面打得十分激烈。敌人的武器先进,子弹在头顶“突突”飞,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红军和农会百十人凭着大刀、长矛和几十只步枪抵挡国民党上千人的大部队,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山岗。

  此情此景,张大爷杀红了眼。他高喊着站起来,掂起枪勇敢地朝敌人射去。粗犷的嗓音,猛虎般的气势吓得敌人掉头逃窜。张大爷紧追不舍,时而抡大刀,时而用石头砸。他把满腔的仇恨全部寄托在枪杆子里面,英勇杀敌,穷追不舍。

  在山里长大的张大爷,拥有一双飞毛腿,哪个犄角旮旯他都摸得清清楚楚,再加上一身好武艺,枪子儿好像也长眼,让他躲过敌人一次次的扫射,和他的搭档杀出一条血路,爬过死人堆,死里逃生。

  

  木桐的山怪石林立,山势陡峭,地形尤为复杂。翻过木桐乡的马渠岭,就到了陕西省洛南县的高要镇了。高要之战是张大爷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战斗。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张大爷突然想到:冰天雪地,国民党队伍肯定缺粮搜刮、遭殃老百姓。

  拐峪村居住分散,东一户,西一户,家家都有遭受抢劫的可能。于是,张大爷带领农会几十号人与保安团打起了埋伏。他们趴在雪地里一守就是两三个小时,当保安团到老百姓家里索要食物,石头和大刀就招呼了过去,不声不响结束战斗,大获全胜。

  一次阻击战,游击队势单力薄,张大爷带领民兵佯装撤退,引诱敌人进入红军包围圈,配合主力部队歼灭国民党残余700多人,拿下敌军炮楼,随后转移阵地到上寺店乡,与红二十五军会合。在这里,张大爷有幸遇到了时任中原突围北路军指挥官——李先念。

  深山老林作战辛苦,戒备难度很大。国民党保安团狗急跳墙,暗地里派出土匪、白狗子袭击革命队伍同志,时不时埋地雷、打暗枪。我军与敌人在卢氏、洛南交汇处的森林深处殊死较量。

  张大爷从小住在马渠岭,对于岭前、岭后村寨地势没有他不熟悉的。当得知红军要转移,他翻山越岭找队伍,终于在上寺店相遇。正沉浸在与中原解放军相逢的喜悦当中时,突然感觉有“嗖嗖嗖”子弹飞的声音。凭着多年战场经验,张大爷断定,远处有人朝这边开枪。

  “不好,有人打枪!”

  出于本能,张大爷挺身而出靠了过去,一颗子弹穿进了他的肩膀。他侧过脸,往后看,再差一点就打到后面指挥官的胸膛。

  “好险啊!”

  新中国成立后,张大爷早已把这件事儿忘记脑后。可是没想到,1978年,前国家领导人李先念要求洛阳地区负责人到卢氏县寻找当年为他挡枪的那个小张的时候,大家都震惊了。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公安英模五好干部大会会后,李先念副主席专门走到张大爷面前向他问好。并邀请张大爷到北京安度晚年,被他谢绝了。因为他离不开卢氏,离不开水峪河,离不开曾经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木桐。

  三门峡及洛阳各级领导都感到十分意外,这么多年了,张大爷从来不提此事,没想到他还是个大英雄。领导的肯定,让不善言谈的张大爷很不习惯,拘束地憨笑着不知所措。

  

  我第一次来木桐,对木桐的印象深深地留在“小货郎”——陈廷贤、关帝庙革命旧址和小红军惨遭杀害的故事里,却不知还有一个个鲜活的英雄故事在等着我们去挖掘整理。

  站在马渠岭张大爷的老宅前,青山连绵,特别好看。各种大小灌木密密麻麻,根本看不见山路在哪里。仔细分辨,才发现不足半亩的玉米地里,那座孤坟竟然镶着瓷片却不见碑文。我忍不住问:“这是谁的坟?”

  小伙子回答:“我爷的坟。”

  此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静静地站在坟前,陷入深思:在这深山里,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红军战士跋山涉水,奋勇征战,有多少个英雄在这里长眠?!他们面朝东方,红日高照,彩霞满天;他们站稳制高点,掌握主动权,打击国民党反动派,保卫家园的革命豪情依稀可见。仿佛英雄们早已预感到那是黎明前的黑暗,革命终会成功,人民一定会当家做主人,他们才会含笑九泉。

  山路蜿蜒,曲径通幽。一朵朵山花开得灿烂,一颗颗山草莓在崖壁镶嵌。红得晶莹,红得热烈,就像英雄们一滴滴的鲜血遍布在山峦。

  当我们重走红军路,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时候,您不妨再来一次木桐,感受那种火热,那种激情。用无数个英雄故事解读木桐的红色基因,领略木桐遍地盛开的英雄之花,让革命老区英气长存,红色文化世代传颂!

  本文原载于《时代报告》2023年第12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河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