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学的力量,生命的回响

文学的力量,生命的回响
2024年01月10日 04:52 新浪网 作者 鹿鸣新闻

  ——一个普通农民的作家路

  文|于报生

  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2023年对于高产作家吕志勇而言,是文学路上的收获季!

  4月,长篇小说《第三次冲动》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

  7月,长篇历史小说《建汉首功:萧何》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8月,长篇历史小说《铁面皇帝:雍正》由读客文化策划、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10月,长篇历史小说《大秦相国:吕不韦》(上、下卷)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11月,由其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的首部工具书《红旗渠大辞典》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年之内,五部著作相继在各大网站开售,其中《铁面皇帝:雍正》出版后,迅速掀起一场销售热潮,上市仅一周部分网店已出现脱销现象。熟知作家吕志勇的文友皆唏嘘惊叹!

  这是一个传奇,这是一个奇迹,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吕志勇,秦汉及近代史研学学者,笔名大爱无痕,畅销书作家。作品融正史、文学于一体,耐读而不晦涩,独树一帜。在《北京文学》《啄木鸟》《羊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字400余万字,作品多次被《读者》《青年文摘》转载。著有《凤舞未央:吕雉传》(4部)、《大秦相国:吕不韦》等近20部作品。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建汉首功:萧何》的作者推介,让世人看到了吕志勇文学路上的坚定与执着,看到了文学的力量。

  怀揣梦想,选择自己独特的路

  “我从小就怀惴着作家的梦想,我觉得,这是属于我的独特的路。”吕志勇回忆自己走过的路,话语铿锵坚定如钢钉,穿透时光的厚墙——

  1972年出生于林州市河顺镇申村的吕志勇,从小就酷爱写作。上小学时每堂作文课的写作时间是一下午,老师布置完题目,他总是不到一节课的时间就写完了,然后默默地做小动作,或者在纸上乱画。老师怀疑他抄袭,还曾躲在窗户外面偷看过他写作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身为教师的大爷在《河南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成为家族的头等喜事,这件事像一粒种子,埋进了他的心田。

  17岁在河顺一中上初中时,同班同学杨文洲因在《小学生作文》期刊上发表过作文,深受语文老师杨兴生的赏识,老师表扬杨文洲的神情,吕志勇羡慕不已,内心企盼着自己的文章也能充满油墨香的味道,此时,文学的种子已经悄悄地在他的心头生根发芽。

  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回农村还是离开农村,是吕志勇面临人生课题的选择。回到农村去吗?重复父辈、祖辈的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离开农村只有两条前置项:当兵和上学。上学已然没了指望,看着自己又瘦又矮的身体当兵也没了勇气。

  回去吗?必须回去吗?文学闪烁着一缕微光,让他看到了希望,他决定冲进文学的围城。

  永不放弃,坚定走自己的路

  文学之路是一条未知的旅程,你永远不知道将来能收获什么。生活是眼下的。

  吕志勇开始随父亲学木匠活儿。

  父亲非常严厉,别的学徒工三四天学不会的活儿,要求他必须做到一点就通,否则,拿根木料就打在他的身上。父亲是恨铁不成钢,而他心里却埋怨父亲“相煎太急”。挨了打,学习效果明显见效,他噙着泪暗下决心:以后学什么一定要学好。决心下了,可他心里有气。吃饭时,父亲在家他就端着碗到街上去吃。

  生产队时期,家里很穷,住的土坯房、躺的土坯炕、吃的糠菜粮、点的煤油灯。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还要坚持在煤油灯下看书,走进书间,他便忘却了自己。父母怕费油,时间一长就一口气把灯吹灭,他就藏个手电筒,躲在被窝里偷偷地看。

  1989年夏天,父亲托人千说万说,送他到煤机厂(林州重机前身)学开车床,先后当上了车工、钳工、模具工。由于有了学木匠的教训,当时14个一起做学徒的师兄弟,他总是要争当第一。

  父母期望他从此给家里多挣钱,好分担一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但他本质上属于母亲眼里的“懒人”,所以,尽管他身在重机,心却在文字上飞翔。写作是一个人的独舞,不敢和别人说,生怕弄不出来动静,说了人家会笑话。

  三班倒开车床的日子里,上工时努力学技术,下工后拼命地写作,没白天没黑夜地爬格、誊写、投稿,然而等待他的是一封封退稿信。苦写三年,却仍像个不怀孕的女人一样,一篇稿子也没有发表。

  尽管如此,他始终不愿放弃,在这黑黑白白的漫长岁月里,他依靠苦学苦练打下的基础,在文学道路上寂寞地攀爬!

  1993年,他虚岁21,父亲开始为他谋划婚姻大事,并于当年冬天结婚。

  婚后第二年,他觉得自己该干点什么,就一气之下辞去了重机的工作,开了个小饭店,自己当厨师。

  夫妻开店的日子,并没有如他想象的那样浪漫。开饭店也挣不了多少钱,就只好自己乱折腾。这期间,他还先后到山东、河北等地当过模具老师,自己也办过汽配小工厂。

  父母认为当作家不是农民的事,怕他撑不起这个家。母亲甚至撺掇父亲给他烧书,嫌他不正干:“不上学了就别傻看了,看多了容易呆。”而且,农村从来就不缺一辈子看书却无所作为的例子,一抓一大把。母亲如数家珍地说起这些失败的看书的人物,期望给予他心灵上的沉重打击,从此不看书最好!

  实际上,他只要手里有点钱,就都花费在了买书上。文学名著,让他痴迷。路遥、贾平凹、浩然、池莉、铁凝等人都像他的亲人一样让他骄傲。上高中的弟弟吕向勇非常支持他,用省下来的口粮钱为他偷偷买几本文学名著。

  20世纪90年代投稿时,需要用方格稿纸、正楷字誊写清楚,然后贴上8分钱的邮票,跑五六里地到邮局寄出去,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即使退稿,也是在3个月之后。一次次投稿、退稿,希望、失望,很折磨人。

  1997年,第一篇小小说在《辽宁青年》发表,已有些失望的作家梦,又一下被点燃,他的内心升腾起了熊熊火焰。

  当小学校长的大爷,亲自给母亲讲解《辽宁青年》的含金量,说《辽宁青年》是国家大刊。

  大爷适时的帮忙,让母亲对他的监视稍微有所放松。

  写作,已成为他生活的全部动力。

  吕志勇这个人就是这脾气,只要他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出个好歹来。

  破釜沉舟,把自己逼上绝路

  吕志勇心里藏着一个偶像,也铭刻着一个故事:电影演员方青卓,曾经试镜头无数次,最后一次她生气地摔门而出,结果导演看上了她。为此,她说了一句话:“只要心中有梦,躺下来也能摸着天。”从小到大,他一直坚信方青卓这句话能够在他身上应验!

  2004年,他鼓起勇气,自己租了一间房,弟弟把一部办电脑培训班使用过的电脑让给他使用,在林州市区开办了一个以写作为主的“银笔杆工作室”,准备彻底以文养文。

  刚开始,人生地不熟,一天到晚很少有人光顾。揽不上业务,他就没明没夜地读书,然后是构思,但写得总是不满意,写了撕,撕了写。有时候边写边翻看好看的小说,几天才能构思出一篇来,而投稿出去又很少发表。

  在工作室憋闷了,就到街上溜达,给自行车补胎、散步、买菜、坐车、吃饭或者找朋友聊天。这期间,他一般都很留心,就把看到的和与别人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态,以及谈话的内容,一一留心记在脑子里,等朋友一散或者晚上,记在“特殊的日记”里,有些就是创作了一半的准小说。这些情节都来源于生活,是记录真实生活的一本杂记,等到准备写作小说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素材可用。

  一旦有业务上门,那就没有了白天和黑夜。炎热的夏天,汗流浃背,连个风扇都没有,光着脊梁,趴在桌上,一写就是一个通宵。一天吃两顿饭那是常有的事,甚至只是啃上两包方便面。

  多年来,吕志勇坚守文学初心,靠毅力和其他工作艰难维持自己的文学梦想。

  最难熬的是2006年,儿子都10多岁了,可他一年连五六千元都挣不到,觉得没有脸面回家。半个月或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他怕啊!害怕回家啊!母亲一句 “你挣了多少钱”,击碎了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

  妻子倒很是贤惠体贴,什么也不说,总是挑他最爱吃的端到他面前。妻子眸他那一个眼神,温暖里含着包容,委屈中透着心疼。他难受到了极点,泪水在眼中回旋打转,全都化为了心中的亏欠。

  难以为继时,他有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慨然:最后再坚持半年,如果还不行,这辈子就彻底告别文学!安心打工养家!

  厚积薄发,成功走出自己的路

  梦想是一种魔力,是困难中的“精神之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它能帮你找好重心,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文学梦始终是吕志勇心头的一道闪亮的光芒!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把自己逼上绝境,也不再纠结工作、写作难以兼顾的矛盾,专心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

  艺术是一个苦苦禅悟的漫长过程啊!

  吕志勇更加刻苦地读书和写作。每次读书时,他身旁总备有字典,一本词典翻烂了也舍不得丢。他还准备了很多小纸片,把读到的精彩句子摘抄下来,放在抽屉里、随身的口袋里、睡觉的床头边……只要有闲暇时间,他就会拿出来读一读。面对每一本杂志和书籍,他都始终把自己当成学生,一篇文章里有一句话或某个精彩的词语,就多读两遍,从来不敢偷懒。

  每天研读,终日咀嚼,虽然艰苦,虽然沉重,但在不知不觉中,似乎进入到了一种境界,文学的芽尖,爆出了翠绿,逐渐郁郁葱葱。

  他的作品陆陆续续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之后又成为《青年文摘》《特别关注》、新浪网、搜狐网等60余家媒体和出版社的签约作家。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发表上百篇。每隔两三天就会去邮政储蓄银行取稿费,他出现在窗口,邮局的工作人员就招呼同事:快来快来,这个人又来了,没想到写作比咱上班还强!

  吕志勇觉得,既能满足生活的物质需要,也能满足精神追求的事业才是最幸福的。他庆幸自己在历尽千帆之后,拥有了自己最想拥有的幸福事业。

  发表的文章多了,名气大了,找上门写的人也就多了,他的“银笔杆工作室”招揽了不少生意。一些文案策划、企业内刊、人物传记、志书、家谱等都让他写。不但在文学的道路上能够养活自己,也能安然地让家人过上舒心的日子。父母亲的脸上绽放出笑容,感到儿子还真写出息了!

  吕志勇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作品从“小我的表达”,开始走向“天下的公器”的层面,他开始尝试长篇的创作。

  2010年吕志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曝光》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谈及第一次创作长篇小说,他说:“第一次写长篇,当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其实,写长篇小说最难的是构思,当中的人物关系、时间得捋顺。有时候半夜里想起某个精彩的句子或者好的构思,立刻披衣写下来。还有一个最大的诀窍就是坚持,自己控制每天什么时间段要静下心来,写多少字。”

  随着《商场无兄弟》《忠臣硕鼠和珅》《勤勉的昏君崇祯》等多部长篇小说的出版与发行,他的创作也迈入职业写作、自由撰稿的行列。网文、电子版权、长篇版税、音视频版权、外地客户约稿等多渠道的写作模式已经形成。

  “档期”总是排得满满的。白天尽量安排为客户的合约编写以创收入,夜里总是每天雷打不动地进行5000字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农村有句俗语叫“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吕志勇的长篇创作总是这样,写着这一部,早早就谋划着下一部。读和写交替进行着,他说这叫“换脑休息法”。

  尤其是创作历史长篇,他提前要把创作涉及人物和事件的有关书籍,能买到的全部购买到,经过大量阅读,融会贯通,甄别取舍,思考成熟再着笔,他说这叫“心中有粮,心中不慌”。

  他的作品既有历史的深度,也有对现代社会的感悟。将历史凝于笔端,他用审慎的态度对待历史,将学术与文高度融合,让历史的生命在现代回响;将现实融于作品,运用多维透视法展现人物性格,让现代人物与读者产生共鸣。他坚信,好作品要有可读性,好作品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随着一年五部长篇大作在当当网、京东、天猫、淘宝、豆瓣等各大网站和全国各大新华书店的热销,他的知名度也愈来愈高,励志的故事也被推上了“学习强国”。 他依然是那样淡定、从容,毫无浮躁之气。他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断思考,其水准到底和世界一流作品有多大的差距。他总是说,每个人终究会离开世界,而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才是生命的价值。写书,写好书,出精品是他余生不懈的追求。

  本文原载于《时代报告》2023年第12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河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