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峰拔千盘上 湖贯一线中

峰拔千盘上 湖贯一线中
2024年02月29日 16:17 新浪网 作者 鹿鸣新闻

  ——叶县一号公路纪实

  ■ 孟玉玲 李朕赟 

  叶县,古楚地,春秋时期沈诸梁受封于此,史称“叶公”。孔子周游列国到这里时,叶公曾问政于孔子,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意思是说只要让治下的百姓欢悦无怨,远处各地的人就会慕名归附。叶县也因“近悦远来”的典故而为人熟知。

  今天的叶县,是拥有“长城之父”——楚长城的河南省十大古城之一,是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的英雄之城,是岩盐储量超过3300亿吨的“中国岩盐之都”,更是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和粮食生产先进县。而在叶县南部,一条贯穿山区的旅游公路,正逐渐成为畅连乡村文旅、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网红打卡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娱乐健身、养生度假。

  八月夏日,微风和畅,驱车自东向西行驶在叶县南部山区,在全长近100公里的蜿蜒公路上,听着渐长渐远的蝉鸣,远山与丘陵间的薄雾被日光渐渐冲开,伏牛山脉回环而来的暖风阵阵袭来。目之所及,一边是水库相连波光潋滟,山环水绕碧波万顷;一边是山花烂漫群峦叠翠,绿草如茵牛羊成群,一景才过一景又迎。红、黄、蓝隔离开的彩虹路遁入群山峻岭,多彩的墙绘与整洁的村庄交相辉映,古色古香的民宿木屋渐露全貌,丰收在即的果树探出墙外,随风摇动着与结对散漫游走的大鹅低语呢喃……

  这条贯穿叶县南部辛店、保安、夏李、常村等4个山区乡镇的铺装公路就是叶县一号公路,它好似一条珍珠项链,连接了壮美秀奇的山乡美景,又好像一把钥匙,在交错回转中打开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重山深锁的“桃花源”

  在辛店镇的望夫石山下,南王庄村被三山环抱,2015年以前,这里道路坎坷不平,沟壑众多,甚至没有一条能通往村内的道路。

  “上学的路上就找个趁手的木棍,一边敲打挡住视线的荒草荆棘一边开路,下脚的地方往往一侧是山坡,一侧就是沟底,只能爬高趴低地沿着沟走。”回忆起在南王庄村的孩童时光,党支部书记翟国松对于没有路的境况记忆犹深。他自幼离开家乡到山西打拼,生意也做得顺风顺水,可每次回到家乡都会因为没有一条好路而头疼不已,从村里到镇上大约7公里的路程,他即便是开着车都要七绕八转地费上半天时间。

  在西靠燕山水库的常派庄村,自西南向东北环村而过的甘江河与水库一起给村子扎起了一个V字形的口子,只留下北边一个出路,道路也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2015年,村子里开始有规模地种植优质桃树,但是等到摘果收获的季节,卖桃子却成了大难题。由于道路狭窄,运输的车辆很难进村,客商都不愿意来这里收桃子。为了抢时间,村民们都是开着自家的三轮车一趟趟地装卸。碰到下雨天,车子侧翻时有发生,泥泞的土路上排起的三轮车和拖拉机车队就像一条无力腾飞的长龙,运不出的桃子都烂在地里,只能全扔了,让村民们心疼又无奈。

  常村镇的柴巴村与鲁山、方城交界,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这里原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12个村民组分布在方圆7.5平方公里的沟沟岔岔上,村里只有一口浅水井,还时不时断水。

  “以前村里缺水,吃水得跑到十几里地以外去挑,碰到雨水少的年份,一年的收成还不够全家糊口哩。”村民孙继城家里至今还留着一口“文物级”的大缸,平时储放饮用水,下雨天储存雨水,供牲畜饮用。在他的记忆中,过去很少有交通工具,人们要是去城里办个事,只能靠着两条腿走上个一天的路程。村里的土路只要一下雨,碱土和雨水一混合,道路就会变得泥泞黏稠,拖拉机都很难进来。作为全县最偏远的乡村之一,村支书每次召集村民们参加会议,必须提前一天通知,结果由于路途不畅,参会的人还是寥寥无几,严重影响了政策的传达和乡村工作的开展。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河八道湾,出村走半天”曾是山区众多乡村的真实写照。交通不便使得很多偏远村子里的女子基本都是外嫁他乡,而男子成年后也大多外出打工,不愿回来,有些腿脚不便的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有路不通、有车难行的状况把这里“锁”得死死的,不仅出行不畅,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成为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叶县南部位于桐柏山系和伏牛山系的交界处,与这里困顿闭塞的交通条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区依山傍水、景色怡人的自然环境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

  这里分布着望夫石山、老青山和燕山水库、孤石滩水库、金龙嘴水库、石门水库等31座大中小型水库,在群山环抱之中,它们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天地间,形成了集防洪、抗旱、灌溉、供水、发电、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生态体系;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中草药种类繁多,油桃、黑李、秋月梨、软籽石榴等特色山果种植已成规模,拿着镰刀到山坡上挑割蒲公英、挖丹参,到疏林间采摘白芍、车前草,在河边荒地里搜集艾草更是很多村民童年最快乐的记忆;在历史上,这里不仅是元丹丘的隐居之地,有李白、黄庭坚留下的诗篇墨宝,而且还是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诞生地,是红25军长征突破重围的地方,革命先辈们曾在这里三战三捷,跳出了敌军的合围,踏上了胜利的征程,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宝贵的长征精神;历经2600余载风雨,经过无数战争和朝代更替的楚长城在这里绵延了60多公里,留下了值得考究的人工墙体、古道、垛堞和烽台等长城文化遗迹,彰显着华夏民族自卫、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骨,赓续着文化传承、南北交融的千载文脉,是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

  然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出行困难,叶县南部山区的4个乡镇曾一度全部沦为省重点扶贫开发乡镇,贫困人口曾占到全县贫困人口一半以上。这里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农产品资源、红色资源和文化古迹资源都被锁在山中,山区村民们可以说是守着“金山”在过苦日子。交通不畅使这里产业发展规模受限,成了本地人无法有效利用,锁在深山无人问的“桃花源”。

  众志聚成的“金钥匙”

  2004年春节,在山西打拼多年的翟国松回到南王庄村过年,当看到村里到处是土路,一遇阴雨天便污水横流,村民出门穿了胶鞋都会陷在泥里拔不出来的现状时,他慷慨出资4万多元,为村里修建了一条近4公里长的砂石路。2014年,翟国松再次回到家乡,南王庄村的发展依旧没有什么起色,甚至全村三分之二的村民都是贫困户,通水、通电、通路依然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山里道路不通,外边的东西进不来,俺们的东西也运不出去!”“要是能把村里的路修好了,砸锅卖铁也得给娃盖间新房!”“没有路,啥项目也干不成!”2015年,雷超作为省派第一书记来到常村镇柴巴村,他用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柴巴村的每一寸土地,走访了每一户村民,听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对于修路的渴望。在无数村民的心中,“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朴素企盼,既是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6年,叶县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修建叶县辛店至常村扶贫道路,将南部4个山区乡镇自东向西横向连接起来,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带动城乡经济发展。

  要修路,资金是关键。对于当时还是省级贫困县的叶县来说,投入巨资修建公路给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压上了更大的担子。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招商引资的工作也是困难重重,很多客商对于修路的项目不以为意。重压之下,叶县四大领导班子结合政策变化,对市、县、乡三级扶贫资金进行合理规划使用,并决心采用PPP形式修建公路,撬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到项目建设当中。

  2019年,由于PPP项目准入门槛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发生变化,由政府纯出资的PPP政策关门,需投资方追加20%的使用者付费资金。叶县县委、县政府积极与项目公司协商,并帮助其到上级公司申请,最终使对方完成了资金追加。经过多方共同努力,道路修建项目成功挤进PPP融资的大门。

  2019年8月,道路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叶县举全县之力,为打通交通运输脉络的堵点发起总攻。

  在整体规划上,本着“近村不入村、近景不入景”的原则,公路在山间沟壑穿梭,如“银线串珠”般把藏在深闺中的景点擦亮、捧出,将它们有机串联起来,辐射带动周边大大小小118个村子里14.3万余人发展特色产业;在线路设计上,公路几乎与蜿蜒的楚长城平行,与红25军当年的长征路交叉重合,将文旅属性、红色文化、长征精神以及文物古迹资源深深地嵌入其中;在工程建设上,按照“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景观设计理念,重点打造景观优美、自然和谐的绿色通道。同时,由于线路穿越多个村庄,每村最多时有大大小小的交叉路10多条,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施工中尽量下延道路的长度。在保安镇杨令庄,下延道路延长了900米,一直修到该村的游客服务中心。

  “质量不行必须返工,不能落百姓的骂名,不能对不起党委和政府。”作为公路养护中心党支部书记的侯金辉,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奔波在项目的8个施工区上巡查监督。为赶工期和保质量,施工方在土层中加入石灰、石子等材料进行换填。最终,全线换填路基的长度达22公里,占到了全程的20%以上。侯金辉说,为了严把质量关,最多的一段,一度返工回填4次。

  “我们要用好国家拨付的每一分钱,高标准打造出一条惠民路!”在叶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兰建伟的眼中,路,是发展的空间,是繁荣的脉络。修建一条公路,就能人畅其行、货通其流、经纬通达,使乡村发展真正进入“快行时代”。

  开创群雄奋,在多部门的协同发力下,叶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企业出资为贫困村修路、架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的企业义务为群众培训技术、提供爱心就业岗位。众人拾柴,汇聚成炬,越来越多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形成了攻坚克难的合力。

  “修建公路是民心所向,我们以乡村道路串点成线来盘活乡村产业发展,为村民们致富增收打开门路。”在公路开通仪式上,叶县县委书记徐延杰对山区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2021年12月,总投资11.08亿元,全长94.151公里,东起辛店镇桐树庄村,从保安镇、夏李乡穿境而过,西止常村镇的“叶县辛常线扶贫道路”全线通车,并于2022年初正式更名为“叶县一号公路”。

  一号公路串起了一路好风景,也托起了山区群众的致富梦,成为了叶县农村公路建设史上线路最长、投资额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道路建设项目。

  公路开通后,山区公路沿线红墙黛瓦,绿树隐映,道路相连,水系相通,带来了大量的人流客流。随着道路的引入,沿线乡村逐步实现了饮用水和天然气的户户通。公路修到哪里,公交线路就延伸到哪里,能乘坐50多人的万村通客车在停车站牌处招手即停。坐上公交车,刚经过一片种满法桐的长廊,入秋的枫林在路的一侧又显出不一样的景致来,转过一道弯后,红里透紫的红叶石楠修剪后新抽出的嫩芽映入眼帘,带来灿烂的生机和色彩。在配有洒水车、湿扫车、公路清扫机等机械的专业道路管养队的维护下,蜿蜒的农村道路成了绿色生态长廊和流动的风景线。

  一条路,承载着山区未来发展的希望,凝聚起叶县上下一心的磅礴力量,成为了打开桃花源的“金钥匙”。

  百里相连的“振兴路”

  放下了山西几十年的矿业生意,不顾家人和朋友反对回乡的翟国松在担任辛店镇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为村里争取修路的项目。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水通了、灯亮了,硬化主干道2390米,硬化排间道5333米,架设桥梁3座,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一号公路的开通也为南王庄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和商机。翟国松围绕莲花庵驿站改造村容村貌,以人工打造的莲花湖为中心,设置了别致优雅的景观长廊和整洁的方砖步道,建造了独具特色的民宿住宅,吸引了大量游客在这里拍照、游玩、打卡;他依托村民种植的800亩红薯,投入近百万元引入大型红薯粉条、酸辣粉综合生产线,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产品更是供不应求;在荒山上发展的黑李、油桃等林果种植业,以及生猪养殖等村集体项目也全面开花,形成了特色经营实体,走出了一条富有生机活力的乡村发展新路子。

  8月中旬,正是桃子上市的季节,“今年的桃子订单已经全部满了,还有一部分是出口的单子。”被村民们称为“桃书记”的常派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小伍轻抚着一根桃枝说道。

  为了带动全村致富增收,杨小伍依托燕山水库的资源优势,组织村民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新品种桃树,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了吸引客商上门,他依托千亩桃园举办桃花节和采摘节,还在县里的支持下修建了冷库。一号公路开通后,外地客商纷至沓来,进园采摘的游客和外省前来学习的专家更是络绎不绝,交通畅达使产品运输没有了后顾之忧,订单销售和物流直达大大拓展了桃子的销路,现在的常派庄村成了真正的“桃花源”。

  在一号公路沿线,越来越多的农户利用沿河带土壤肥沃、日照充足、交通便利以及富含微量元素的条件,围绕“农”字做文章,李子、桃子、葡萄、猕猴桃、秋月梨、水果南瓜等特色林果产业种植面积已达4万多亩,带动了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就近务工。

  “俺娘家隔了两个山头,以前回去一趟翻山越岭的得七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也就年底回去两三趟,现在有了路通了车,25分钟就到家了,天天都能回去看俺娘。”一号公路穿刘文祥村而过,在村民李英红心中,一条路就可以拉住娘的手,这是一条回家的路,更是一条致富的路。这几年她以自家产的蒲公英、土蜂蜜和养殖的土鸡为卖点,将家里的大院打造成为农家乐,引得附近很多农户也都相继效仿起来。

  在一号公路的助力下,辛店镇桐树庄村和常派庄村相继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乡村旅游特色村”;保安镇杨令庄村通过招商引资合作的方式,建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马头山乐园项目,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为附近村民发展特色小吃、推动“路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场地;保安镇打造的豫晨庄园集餐饮、采摘、住宿、水上娱乐于一体,被评定为省级休闲观光园区;楚长城叶县段相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在持续推进……

  依托一号公路观光风景道,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正在叶县南部山区升温“变现”,山区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城乡经济循环提供了内生动力,带动城乡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双向流通,让出行更便捷、人气更兴旺、产品更畅销,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贯通经纬的“经济带”

  一号公路的开通为乡村产业的集群发展开辟了空间,吸引了大量在外打拼的优秀人才“飞雁返巢”。道路的畅通解决了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为互联网平台的电商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为山区优质的农产品外销提供了新方向和新通路。

  “种植一味药材,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一群村集体,带富一片群众。”这是回到家乡常村创业的董必甫日益坚定的经营理念。幼年的董必甫经常在村里的荒坡山沟里割艾草、采菊花、捉蝎子,卖给回收的人来补贴家用,也由此对中草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走上创业道路的董必甫开办了自己的中草药收购公司,到全国各地收购中草药后粗加工,销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董必甫决心回乡创业,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在常村镇成立了集中草药种苗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河南千村堂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他结合家乡山地多、土地薄的特点,建立了中草药种植基地,并按照“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并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带动周边村集体发展种植中药材3000余亩,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就业,直接增加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

  “希望在一号公路常村段的两旁,能够种满开花的特色中草药,让常村中草药特色镇的品牌驰名全国!”一号公路从千村堂的门前经过,让董必甫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在他眼中,这条路是带动中草药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如今的千村堂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衣枳实销售量占全国市场七成以上,开发的多种中草药养生食品行销国内,财政更是拿出800万元为其投资二期厂房建设和中草药深加工项目,常村的中草药产业正在逐渐兴起。

  “一号公路让村里的产业壮大了,原来不敢想的现在都敢想了,原来不敢搞的现在都搞起来了,而且搞好了。”作为辛店镇党委书记的“90后”博士董泽喜溢眉宇,交通为产业发展打开了局面,这里的芦笋、油葵、西瓜以及孕婴菜、奶制品等产业通过发展规模化种植和订单农业逐渐壮大。当地村民还开辟了一条集红色教育、特色民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发展道路,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农村文旅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村集体经济遍地开花,很多有远见、有胆识的创业者开始把目光盯在了家乡,要在家乡的舞台上“施展拳脚”,带动乡亲们致富。

  上午8点,在夏李乡油坊头村的天享农业公司农场里,公司董事长景奇拿出一枚刚刚产下的青皮鸡蛋开始了直播。“青皮蛋2.5元一枚,仍然很抢手。”景奇说道。

  广阔的农场中,成群的鸡在树下草间啄食,悠闲的羊群肆意游走。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景奇,放弃了大城市上市公司的高薪工作,多年前返回家乡承包了此处山坡,带动群众建鸡舍、搭羊棚,发展养殖业。他成立了电商公司,主打有机和新鲜,把羊、鸡、土鸡蛋及槐花、蜂蜜、草莓等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一号公路带来的便捷交通使他不出村就能收发快递,从来不用担心送货问题,公司年销售收入800多万元,带动近百人务工增收。

  “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看一下,这是我们坟沟村的特色产品,味美价廉,欢迎大家购买……”在叶县首届乡村电商节上,夏李乡坟沟村的“90后”党支部书记周丛阁正笑逐颜开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一号公路从家门口穿境而过,让准备回村创业的周丛阁看到了商机,她在网络平台上注册了账号,专门介绍家乡的文化、环境和自然风景来引流,从而让村里原生态的土特产品走出大山,而她本人也成了粉丝口中的“网红书记”。

  叶县的秀美山水因为一条路的开通而带来了“流量”,然而要将“流量”持续变现,充实村民的钱袋子,将“流量”变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这也是要花大功夫去进行实践的。

  叶县南部的乡村旅游产业虽然因为交通的改善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规模小、碎片化、档次低、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县乡村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叶县制定了《叶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南部山区乡村旅游规划》,把乡风民俗、地方文化融入到“十百千”工程建设中。

  “打造一批有温度、有诗意、有乡愁的特色文旅产业,让农村变美,令农民致富,促农业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要为一号公路赋能。”县长文晓凡坚定地说。叶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文旅局组织专家考察组先后对叶县县衙、文庙、岩盐博物馆、段庄革命老区纪念馆、叶公园、光武庙、澧水长桥、燕山水库、望夫石山、唐山寨、楚长城遗址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到保安镇、辛店镇、叶邑镇、常村镇进行实地调研,对全县的文旅资源进行调查、规划和设计。

  在产业经营上,鼓励村民投资旅游产业,推动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乡镇建设,形成生态观赏、民宿、农家乐等系列休闲旅游服务产业链。同时,深入挖掘叶县的衙署文化、叶公文化、岩盐文化、汉文化、长城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依托历史文化遗址,打造一大批精品研学旅游基地,实现“人文、景观、艺术、田园”资源互补,推动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在品牌打造上,以端午、重阳为主题的节日活动老少咸宜,配合汉服秀、古风市集为核心的文化展示活动,使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迸发出生机;以菊花展、桃花节为主题的农副产品展销活动点缀了乡村,壮大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以自行车公路赛、垂钓大赛等为主题的赛事活动吸引更多体育爱好者留乡、外出务工者返乡、外来投资者入乡,吸引了人流,聚集了人气;以网红直播带货为主题的电商文化节,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让新媒体成为宣传形象、销售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窗口;各个村镇也发挥自身优势,以节日游、山水游、文化游、研学游、红色游为依托打造全域旅游产业链、消费链和价值链。

  在人才引入上,注重发挥好“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园区孵化”三个作用,出台支持返乡创业优惠办法、人才回归实施方案,为返乡创业人员量身制定财税支持、创业补贴等“政策红包”,全面释放了政策红利,增强了返乡创业吸引力。同时叶县还积极探索优化县、乡、村“三级平台”服务体系,为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让返乡创业者“小事不出乡、大事有人帮”,以此推动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让家乡“热土”变成创业“沃土”,为叶县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在一号公路的“加持”下,辛店以小杂果种植为主,兼有蔬菜、花卉种植的特色农业发展到3万余亩;保安的民宿在旺季一房难求,民宿群、农家乐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厂房成了香饽饽;夏李以“政府+电商直播+助农”的模式让特色产品走出家乡,伞业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正壮大成为中原伞业小镇;常村种植的两万多亩艾草、丹参引来了10多家中草药深加工企业入驻,逐步发展成为以艾草为特色的中草药小镇;各类乡村种养殖产业均初具规模,杂果突破10万亩,牲畜存出栏均超过百万头,直接带动沿线4万多人增收。

  在这条一号公路上,叶县乡村自然风景、文化资源、特色农业与文创产业深度结合,不断催生出乡村多元化振兴的新路径,成为了一条集休闲旅游、产业惠农、文旅观光、赛事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最美农村公路”。

  在这条一号公路上,连接着叶县南部山区的过去和未来,书写着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赓续奋进历程,闪耀着新时代“近悦远来”的思想理念。

  在这条一号公路上,凝聚了叶县四大领导班子为民办实事的实干精神,凝聚了各部门、各乡镇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的奋进精神,更凝聚了年轻有为的村支部书记以及乡镇企业家们在一线充分发动群众,让这一富民工程真正深入人心的担当精神。

  在叶县南部山区,蜿蜒的一号公路正逐渐蝶变成为特色明显、风景旖旎、人人向往的幸福康庄大道。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千万条的“一号公路”铺就了中国人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美好未来。

  本文原载于《时代报告》2024年第1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河南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