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2020年07月06日 21:51 新浪网 作者 母婴参考

  编辑:王之风

  定稿:苏子后

  家长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想要他们完全听取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有时候一些被忽视的行为,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心里防御,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案例:

  这天,明明的作业一拖再拖,直到晚上才到书桌前打开课本,准备写作业,可刚一打开,就发现上面有折痕,就认定是弟弟弄的,开启了发牢骚模式,一遍遍地用手想要去抚平折痕,就这样足足过了15分钟。

  这个期间不仅抱怨,重复着这样的动作,爸爸希望他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一直忍耐着,直到忍无可忍,收起明明的书本、笔等,并说道:“不用写了。”

  明明像是压抑的情绪有了发泄的途径,开始吼叫道:“明明是弟弟把我的课本弄坏了,为什么你不怪他,总说我。”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如果单单看大宝明明的行为,会觉得他很是委屈,因为弟弟将课本弄坏了,导致他无法写作业。

  其实,并非如此,他只是通过故意找茬的方式来逃避写作业,并将自己无法写作业的原因归咎于弟弟,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罪责”,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关于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个体在面临冲突、问题时,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解脱烦恼,而做出的一些恢复心理稳定和平衡的一种情况。

  这种防御机制会采取消极、逃避的方式来避免和减轻自己在痛苦时的感受,同样成年人也会使用到这种机制。

  孩子的心里防御机制主要为以下几种:

  1、否定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这种否定属于一种简单又原始的防卫机制,主要方法就是“否定”在创伤时的想法、感觉,将不愉快的事情,逃避或是“否定”,当作并没有发生,以此来获得自己心理上的暂时慰藉。

  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伪装自己,不想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如萧萧今年9岁,在妈妈生弟弟之前,很喜欢和父母撒娇,或是让爸爸将她抱起来。

  可弟弟出生后,就跟爸爸妈妈很是冷淡,看到妈妈抱二宝时很不高兴,母亲发现后主动抱她也会被拒绝。

  其实,这并不是萧萧不渴望父母的拥抱,只是她觉得现在自己的关注变少了,所以选择在爸妈面前故作坚强,尤其是感到孤独和遇到困难时。

  2、投射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这张防御机制是指个人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过失或是不认可的观念,欲加附在其他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

  案例中明明逃避写作业就是使用了投射防御机制,其实在我们成年人当中也会经常使用这张防御机制,如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再回到家中,如果孩子不听话,或是在房间里到处乱跑,这时就会很是生气,甚至对娃发脾气,将工作上不愉快的情绪投射到子女身上;可假如是得到老板的赏识或是发了奖金,不管孩子怎么样都不会生气、恼火。

  3、退行

  这种防御机制是指人在面临挫折或是不想面对的事件时,放弃了原本已经掌握到比较成熟的方式或技巧,推行到最初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通过幼稚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不良情绪。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退行防御机制通常发生在二胎家庭中,如梦梦5岁了,本来自理能力很强,可以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等,可自从弟弟出生后,她仿佛什么都不会做了,穿衣服都让喊妈妈帮忙。

  梦梦的褶皱行为就属于一种典型的退休防御机制,她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爸妈更多的关爱,因为弟弟出生后,她发现弟弟可以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然后还能得到关爱,也不会受到批评,因此她也想像弟弟一样,于是就衍生出了退行行为。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改善不合理的心里防御机制?

  1、理解和陪伴孩子

  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出现这种防御机制,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允许他们的暂时逃避,尤其是一些年纪小的娃,父母最后陪伴着他们一起做不愿意和不敢的事情。

读懂儿童心理防御机制,轻松掌握娃的异常行为,别让孩子走偏

  2、教会孩子反省

  如果孩子到了八九岁,父母可以教育娃学会反省,例如案例中明明逃避写作业的行为,可以在他情绪发泄完后,再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一下,并引导他勇敢面对,且改正。

  心里防御机制属于一种逃避的方式,教会孩子反省,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自己,这样就可以让娃在遇到困难时,学会不要逃避,找借口,而是寻找方法,这样才能让他们不断在成长,对我们家长来说,也是提高自身修行的一种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