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试析苍梧——带您走进神秘古苍梧

试析苍梧——带您走进神秘古苍梧
2018年01月01日 20:52 大蜀历史作者:大蜀历史

  试析苍梧——带您走进神秘古苍梧

  郴州风光 图/李文

  [编者按]在2016年8月出版的谢武经先生著作《徐霞客郴游之路》中,郴州段(下)里有一节内容是“苍梧郡”,在书中,谢武经先生对郴州与古苍梧郡及郴州与古苍梧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作了一些论述,当时,谢武经先生还在书中提到,对于苍梧郡的整个历史脉络基本理清,正在撰写相关论文。历时数月调查论证,谢武经先生撰写关于苍梧郡的论文终于完成,让我们赶紧来看看神秘的古苍梧吧。

  试析苍梧——谢武经

  苍梧,很神秘的地名,二千多年来,既困扰了不少文人墨客,也困扰了不少史学家。苍梧在哪里?苍梧郡在哪里?苍梧是如何演变的?《辞海》记载:“【苍梧】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亦把苍梧定位在今广西梧州市。近年来,随着众多考古的新发现,苍梧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在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于广信(今广西梧州市)设置的苍梧郡之前,还存在一个古苍梧郡,这个古苍梧郡和古苍梧郡的郡治在哪里呢?

  一、关于秦、楚时期的古苍梧郡

  1、秦国有苍梧郡

  椐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记载:“廿八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九月甲午已,御史下书别居它笥。今復之,□曰:初视事,苍梧守灶、尉徒唯谓□:利乡反,新黔首往击,去北,当捕治者多,皆未得,其事甚害难,恐为败。”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奏谳书》虽为汉初文书,但记述的是秦廿八年(前219)的事,文书中出现“苍梧守灶”,说明秦代有苍梧郡。

  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的秦简记“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苍梧郴县。”说明秦代有苍梧郡,且与郴县(今郴州)有关联。秦简记述中把“苍梧”、“内史”、“巴”、“南郡”并列,而“内史”、“巴”、“南郡”三者均为郡或郡级建制,故“苍梧”无疑也是郡级建制;同“巴”一样,都省略了“郡”字。果然,后来又发现“卅四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奏及苍梧为郡九岁,乃往’”的秦简,苍梧秦代为郡已无悬念;且苍梧设郡至秦始皇三十四年已经有九年,说明秦始皇设苍梧郡的时间是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这一年正是秦始皇设立郡县制的时间。

  2、楚国有苍梧郡

  《逸周书·王会解卷七》记载:“成周之会……,禽人菅,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魚复,鼓锺、锺牛。蛮杨之翟。苍梧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其余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众皆北向。”据记载,成周朝会诸侯,坛上挂着红帐子,用色泽青而黄的翡翠羽毛作装饰。天子面朝南方,“南人至,众皆北向。”苍梧产翡翠,部族首领往往以翡翠羽毛作贡品,被中原统治者视为珍品,因而被记录下来。

  《战国策卷十四·楚策一》记载:“苏秦为赵合中,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主]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在这里,明确记述,楚国“南有洞庭、苍梧”二郡。

  屈原的《楚辞》中,多次提到苍梧,九疑。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楚悼王于公元前401—前381年在位,即战国中期,这说明当时苍梧已纳入楚国版图。

  3、秦、楚苍梧郡的位置

  关于苍梧郡的位置,吉林师范大学李强先生通过研究后认为:苍梧最早是与传说时期的舜帝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肯定,古苍梧在湖南省境内,且应该在长沙郡南部。著名楚文化研究专家高至喜在《楚文化的南渐》一书中说:“我们扼要地叙述了两广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器或受楚文化影响而铸制的青铜噐,但是却没有发现一件典型的楚式陶器和一座楚人的墓葬。……由此看来,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的领地一直未能越过南岭,而到达两广地区”、“本文所指湘南系包括今衡阳市及郴州、零陵两个地区所辖范围,大体是古代文献中的‘苍梧’之地。” 广西师范大学张弛先生在《秦楚苍梧郡“南移”初探》中说“迟至战国中期楚悼王时,人们已普遍认为今湖南南部湘江上游一带就是与舜帝南巡有关的“苍梧”之地。因此,楚国征服了这一地区后,在此设置了楚苍梧郡。秦灭楚后,沿袭楚郡,设立了秦苍梧郡。秦苍梧郡的主体不在岭南,其辖境约以五岭为限与秦桂林、南海郡接境。”高至喜研究员和张弛先生的论述实际上把“苍梧”所在的地理位置划出来了,与李强先生的论述完全一致,即“苍梧”在湘南。

  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的秦简,在秦、楚历史地理研究史上引起了一次不小的地震,洞庭、苍梧郡的出现不能不改写秦、楚的历史地理。传统的说法,现在湖南所处的位置,基本为秦、楚黔中、长沙郡地;突然之间,黔中、长沙郡没有了,分别被洞庭、苍梧郡所取代。从2002年至今,学术界基本上达成了下列共识(本文不讲洞庭郡,只讲与苍梧郡有关的研究成果):第一、秦始皇前期及楚国未设长沙郡,但有洞庭、苍梧二郡。何介均研究员根据里耶秦简有“卅四年‘奏及苍梧为郡九岁,乃往’”的记载,认为“苍梧”确为郡名,且建置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徐少华教授则据此进一步认为:“楚人于战国中期即在其南境的今湖南一带设置了洞庭、苍梧二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王翦‘定荊南地’后,随即设立的洞庭、苍梧两郡,实承楚国故制而来。”第二、楚国苍梧郡的范围,学术界大都认可是现在的湘南地区,含部分粤北及桂西北的区域。第三、秦代苍梧郡的范围扩大,实际上就是历史上原在地图上标识的秦代长沙郡的范围。即北界南郡(今洞庭湖、岳阳以北);西与沅澧中下游的洞庭郡以及沅水上游的蛮、越聚居地相接,以资水为界;东与九江郡为邻(含今冮西的部分地区);南以五岭为限,五岭以南为南海、桂林、象郡。第四、秦末改苍梧郡为长沙郡,郡址迁长沙。徐少华教授经过研究后认为:苍梧郡为长沙郡“可能发生在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长沙取代苍梧之后,经过了秦末三年,楚汉相争之际,长沙郡沿用未变,以至才有‘长沙郴县’的政区结构和汉高祖以‘长沙(郡)’封吴芮为长沙国的格局。”

  徐少华教授在《楚秦汉苍梧郡建置、地望及相关问题考述》中说:“陈伟先生和我们都曾撰文分析,认为秦苍梧郡当位于《山海经》、《水经注》所载的古苍梧山(今湘南之九疑山)以北的湘江上、中游地区,随着里耶资料的不断公布,这一问题更加明朗。”

  至此,可以大致归纳为:第一,秦、楚均设苍梧郡,早期大致位置在湘南,秦后期扩大到洞庭湖、岳阳以北。第二、秦末改苍梧郡为长沙郡,郡址设长沙。

  4、秦、楚苍梧郡的郡治

  关于古苍梧郡的郡治,此前,仅徐少华教授和高至喜研究员有倾向性说法。徐少华教授说:“楚、秦苍梧郡约始置于战国中期,主要范围在苍梧山以北,以今湖南长沙、郴州为中心的湘水流域,至秦二世元年(前209)左右改为长沙郡” ,为此“楚、秦苍梧郡治于何地,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沒有明确的信息。从其境域范围而言,治临湘和郴县皆有可能。”

  高至喜研究员根据考古资料及郴州出现楚国大墓的情况认为:郴州楚国大墓“墓主人的级别应为大夫一级,有可能是‘古苍梧郡’的重要‘领导成员’”(见2013年11月10日的《郴州日报》)。

  笔者经过认真研究,觉得高至喜、徐少华两位专家的分析很有道理,并认定秦、楚苍梧郡郡治就在郴县(郴州)。理由有:

  第一、郴县(郴州)为南北交通咽喉和军事战略要地

  郴县(郴州)地处湖南南部,称湖南的南大门,为南北交通咽喉和军事战略要地。《郴州总志·疆域志》称:郴州“间两粤之咽喉……处要而当冲,实扼塞而控险”、“郴安,湖南九郡始可奠枕”。我们翻开地图,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我国的首都在西安(长安、咸阳)还是在洛阳、开封,或是在北京;中原通往岭南,怎么也绕不过郴州。我们现在站在郴州良田的折岭头,会看到湖南、甚至全国最壮丽的交通奇观,湘粤古道、湘粤公路、粤汉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武广高铁这七条古今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均从眼底穿过。史载:早在楚国的鄂君启舟节铭文中就出现了“郴(鄙)”字;秦始皇派50万大军驻守五岭时,就有15万驻扎在郴州,并修通了通往广东的“新道”;西汉在全国设铁官40处,而长江以南仅有桂阳郡(郴州)一处,令有些史学家感到惊奇且不可理解;汉初,汉高祖在郴州置桂阳郡,辖境东邻今江西、南接今广东、西界今广西、北达今邵阳和衡阳;征服南越后,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桂阳郡(郡治在郴州)设置零陵郡,并于同年把粤北的大片土地划归桂阳郡(郡治在郴州)管辖。2004年,在郴州苏仙桥附近出土大量晋简,专家称:郴州苏仙桥的晋简、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2002年龙山县里耶出土的秦简三足鼎立,确立了湖南简牍文化中心地位。上属史实,充分说明郴县(郴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前的湘南政治中心在郴州

  周振鹤教授认为:“苍梧一名则来自苍梧之野。”史学界公认,古苍梧郡的范围在湘南。既然古苍梧郡的范围在湘南,郡治也肯定在湘南。那么,湘南什么地方最有条件成为古苍梧郡郡治呢?

  史料证实,秦、楚时期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郴州一直是湘南的政治文化中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是一个节点:这一年分桂阳郡(郴州)的西部地域设零陵郡,从此湘南有了桂阳、零陵两个郡级行政机构。到隋朝开皇中,又在今衡阳设衡州,此后湘南有了三个郡(州)级行政机构。郴州地位开始削弱。由于秦、楚时期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郴州为湘南的政治文化中心。为此,郴州最有资格成为苍梧郡的首府。

  第三、楚国大墓再证郴州为楚苍梧郡治

  我的《郴州是古苍梧郡的郡治吗》发表后,翻阅高至喜研究员送给我的《楚文化的南渐》一书,发现他书中也表达了湘南为古苍梧之地的意思,因而约时间向他求教。2013年8月20日上午,我应约到他办公室,交流中觉得有些观点不谋而合,特别是关于郴州为古苍梧郡郡治的问题。同时,他还向我透露了一个惊天大秘密,说郴州在建高速公路时发现了一座楚国大墓,是目前湘南发现的唯一一座楚国大墓,墓主人当为楚国大夫级别,可惜的是大墓被推土机摧毁,文物送省博物馆未被征集。他说:“有一天,长沙简牍博物馆李鄂权馆长带来一个人,送来四件文物,想要省博物馆征集,博物馆袁建平等接待了他们,并通知我去鉴别。我一看,共有四件文物,因印象深刻,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四件文物是:谷纹玻璃璧、云纹漆樽、大玻璃珠(不规则形,来自西域)、S纹锡鼎(越式、已压扁)。这四件文物很珍贵,前三件可定为一级文物,后一件修复后可定为二级文物。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发现,问他文物是怎么来的。他说是郴州俢到宜章的高速公路推掉了一个大墓,他就捡到了这几样东西,还有好多竹木简,觉得没有用,就没有捡了。这时,有人喊我有事,我就离开了。后来,听说博物馆没有征集,我就着急了,报告了馆长陈建明和文化厅厅长金则恭,两位领导指示寻找送文物的人,然而已石沉大海。”

  得到这一信息后既兴奋又着急,这么重大的发现对郴州、对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而想通过郴州媒体的报道,一方面保留这些历史信息,另一方面也希望郴州的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花点精力重新调查,也许能有点收获。2013年10月18日,郴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徐继承、郴州市文物处原处长刘专可、郴州日报记者谭剑在我陪同下再次采访高至喜研究员。高至喜除向大家介绍了上属情况外,还说:从出土文物看,墓主人当为楚大夫级别的官员,有可能是“古苍梧郡”的重要领导成员。此后,我们还采访了长沙简牍博物馆的李鄂权馆长,李馆长除介绍有关情况外,对文物的流失十分痛惜。这次采访的情况,《郴州日报》于2013年11月10日以《郴州的历史文化研究大有可为》为题作了报道(因为此事特别重要,笔者特作此详述,留下历史记忆)。

  2016年3月8日《中国文物报》第五版发表《东江考古出土的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珍贵文物》一文。文章介绍说:1978年至1980年,在郴州东江水电站工程水库淹没区考古发掘工作,历时二年三个月,发掘西周春秋至宋元十多个朝代的古墓528座,以及遗址、窑址等,出土文物13000多件,其中有不少珍贵文物,是继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后,湖南又一次大规模的很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仅在旧市一座高出地表20多米的马背形小山上,发掘西周至春秋墓47座,出土文物119件,有青铜器、玉器、水晶、陶器、石器等。在旧市曹龙山、送塘发掘战国墓八十座,出土文物四百七十八件,品种有铜器、陶器、铁器、玻璃器、玉器和石器等;从全国玻璃壁出土的情况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出土于楚地,这里八十座墓有十九座出土玻璃壁,说明当地四户中就有一户有玻璃壁,像这样一处二千年前的古墓葬如此密集出土玻璃器的情况,在中国考古史上是没有过的。郴州文物处原处长刘专可说:说到墓葬,建国以来,郴州考古发掘春秋战国、秦汉墓葬600余座(不含省里发掘数)。在郴州周边的山上,只要开工破土,春秋战国、秦汉六朝古墓比比皆是。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郴州在楚国时就很繁荣了。

  综上所述,郴州确为秦、楚苍梧郡郡治。

  二、舜帝时期的苍梧国及都邑

  舜帝南巡原来都把这当神话看待,自从在九疑山发现古舜帝庙遗址,并发现比秦汉时期年代更久远的鼎等祭祀用品,再加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中关于舜帝庙的记载(9根立柱处即为舜帝陵庙),在2004年8月13日于长沙召开的《古舜帝庙遗址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清华大学等文物专家出席会议并进行了热烈的讨沦。据《湖南日报》、《长沙晚报》、《潇湘晨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会议认为“这次考古将改写三皇五帝的历史,舜帝南巡从神话走向了现实。”当记者提出“舜的足迹为什么能够到达‘遥远的’九嶷山”时,著名专家李学勤说:今人不应该低估古人的活动能力,不少古人活动的范围都相当广,大禹治水也曾经到过今天的浙江,所以舜南巡至永州也不是不可能的。古史传说都是神话性质的,而神话中往往包含了历史的真实。

  李强先生认为:“苍梧最早是与传说时期的舜帝联系在一起的”。周振鹤教授认为:“苍梧一名则来自苍梧之野”,同样认为与舜帝有关。笔者赞赏二位教授的观点,并认为郴县(郴州)不仅是秦、楚苍梧郡郡治,且为舜帝的苍梧国都邑。

  为论证这一问题,先来解读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两句话:

  第一句是在《项羽本记》记载的:“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这段话有三个含义:第一、郴县(郴州)是古之帝者呆的地方。那么,三皇五帝,谁在这里呆过呢?第二、司马迁说郴县这个地方“地方千里”,所以要迁义帝到这里。显然,郴县绝不会有地方千里,这显然是指“古之帝者”的方国,方国才会有“地方千里”。第三、“必居上游”应该这样解释:在郴县(郴州)的方国,正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站在中原的位置,这里确实是上游。在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政权(如楚国)以南方为上,墓葬亦头向南方,地图也上南下北,马王堆出土的地图亦有此遗风,也说明这个问题。项羽为楚人,所以称“郴县”为上游。

  第二句是《五帝本纪》中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段话有三个含义:第一、舜帝到南方巡猎,死于苍梧之野;“野”者边界也,即舜帝死于苍梧边野。从字面看,苍梧是有范围的,有范围才有边野。从后句的“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看,“九疑”、“零陵”即为苍梧的边野。第二、苍梧是有范围、有边界的,说明苍梧境内必定有人居住和管理,“苍梧境内”是居住在这里的人群的管理范围和势力范围。笫三,“舜南巡狩”苍梧,说明舜是这里的主人、是这里的统治者,否则他怎么可能到别人的地盘巡狩?第四、“九疑”的位置清晰,现还有舜帝陵。第五、“零陵”的位置复杂,历史上有三个“零陵”(据《辞海》载:远古时期的零陵在今湖南宁远东南、西汉的零陵在今广西全州西南、东汉移至今湖南零陵)。根据《辞海》最早的零陵“在今湖南宁远东南”的记载,经本人考证,舜帝时的零陵当在今临武县汾市乡的“渡头古城址”至蓝山一线,“渡头古城址”现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编例”中记载,传说年代及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是诸侯国、部族、部落联盟等;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县;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那么在偌大的一个苍梧境内存在的必定是舜帝的诸侯国或部落联盟。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秦、楚确实在郴县(郴州)设置了苍梧郡。我们再根据史学界公认的苍梧必定与舜帝有关,然后与司马迁上列所记的两段话联系起来研究,舜帝在郴县(郴州)建苍梧方国都邑的史实完全显现。

  舜帝为什么会南迁苍梧(郴州)建都,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舜帝本是在北方为帝,南巡狩(巡狩与巡视是两回事,巡狩主要是狩猎,目的是谋生)时已80多岁,无论是体力和精力,没有任何理由于此高龄还作此数千里的远行。为此,有位教授断言:舜帝远行,必有其不得已的苦衷,要么是流放,被武装押送,不得不去;要么是逃亡,后有追兵,盲目逃生。二者必居其一。舜帝把儿子商均也带上了(见罗含的《湘中记》);娥皇、女英二妃随后追寻(楚国的屈原撰有《湘夫人》,也许二妃追寻到江南是真实的)至洞庭,也说明舜帝南巡狩是被迫的。笔者认真研读《史记·夏本纪》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司马迁所说的舜帝禅位于夏禹说的是漂亮话,是迫于孔子以后大都以此相传,并以“禅让”为美德,而不得已作此掩饰,真实的历史是大禹治水后功高盖主,舜不得已让位给大禹;然后,舜帝被迫南迁。

  翻开《史记·夏本纪》,完全可以看出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和禹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一次,皋陶与禹发生争执,舜看不下去,批评禹说:“女亦昌言(意为:请你也说些善言)。”禹不但不接受,还放肆自吹自擂的表功:“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栞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接着,禹还警告舜说:“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意为:啊,帝呀,你在帝位要谨慎啊!要安于你的所止,不可轻举妄动。)”我们看一看,这哪里像臣子对帝王讲的话。此外,大禹还拉帮结派;皋陶管刑法,教人民法则禹,不照着去做,就用刑法来处罚;为吹捧大禹,掌乐的夔,为大禹创《箫韶》之乐。司马迁的记述清楚表明,实权已经落到大禹手上。接着“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意为:帝舜推荐禹于上天作为继承人,过了十七年而帝舜崩逝)”。

  大禹继位后舜帝去了哪里?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说: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清楚说明,舜帝被迫让位给大禹后到了南方建小方国――苍梧国。“十七年而帝舜崩”表明,舜帝在郴(郴州)建苍梧国十七年后去世。

  三、苍梧郡的更名、分解

  苍梧的地名,史册记载始于舜帝时期,实际可能更旱;到楚秦时为苍梧郡名。郴县(今郴州)实为舜苍梧国都邑,楚秦苍梧郡郡治;其军事战略地位之重要在于自古以来为边郡,南界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 1 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率领下攻下百越,在新占领的地方设置南海、桂林、象郡;至此,苍梧郡不再是边郡,其军事战略地位消失。对首都设在咸阳的秦王朝而言,郴县(今郴州)十分闭塞,交通不便,诺大一个苍梧郡的郡治仍设在郴县(今郴州),不便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为此将苍梧郡的郡治迁往临湘(今长沙),更名为长沙郡,在郴设郴县。苍梧郡的郡治迁长沙的时间应该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 1 3),即任嚣和赵佗平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以后(秦简中“卅四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奏及苍梧为郡九岁,乃往’”的记载亦可证实)。徐少华教授说:“楚、秦苍梧郡约始置于战国中期,主要范围在苍梧山以北,以今湖南长沙、郴州为中心的湘水流域,至秦二世元年(前209)左右改为长沙郡”,徐少华教授的“秦二世元年(前209)左右改为长沙郡”也是一说,可以商榷。总之,秦平百越后,苍梧郡郡治移治临湘(今长沙),苍梧郡更名长沙郡,《史记》中的秦末汉初时出现了“长沙郡郴县”的记载才好解释。

  赵佗原为秦朝将领,与任嚣南下攻下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赵佗建立南越国的年代并没有史籍直接记载,现代的研究文献均以《史记》的有关记载推算而得。所以现今对南越国建国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汉高祖三年(前204),一说汉高祖四年(前203)。赵佗割据建国,成为刚建立的西汉王朝的心腹之患。

  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改长沙郡为长沙国,封颇有战功的吴芮为长沙王,以抗衡南部的南越国。然而刘邦对异姓王是很不放心的,当时刘邦为战争需要收买人心,曾封了七个异姓王,后因各种罪名被杀被废,唯有吴氏长沙王因忠心耿耿得以保存。正因为如此,刘邦在把秦末的长沙郡改为长沙国封给吴芮的同时,把原长沙郡一分为二,在郴州设桂阳郡,直属中央管辖;尽管如此,刘邦并未解除他对吴芮的疑心,屡屡试探吴芮。张良辞官隐居后,在吴芮家中小住。吴芮按张良计谋,保存实力,开始低调行事,把自己大部分领地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并安排第五子吴元(姬妾所生子)带部份家眷回浮梁瑶里生活。

  汉初设置的长沙国,后来的史书往往记载错误,以为长沙国的地域就是秦末长沙郡的地域,甚至把汉高祖五年(前202)设置的桂阳郡作为长沙国的属郡。其实,长沙国与桂阳郡是平级机构,桂阳郡从来未归长沙郡管辖;桂阳郡的设置也是刘邦对异姓王吴芮不放心、要削减吴芮势力、并对吴芮予以嵌制的产物。马王堆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和驻军图亦不含桂阳郡,驻军图中的“桂阳囗军”亦被划出长沙国边界线之外,因为这里当时属桂阳郡管辖的桂阳县。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次年,汉景帝即位,称景帝元年;同年,吴氏长沙国吴芮的五世孙吴著去世,因其无后,历时46年的吴氏长沙国结束。这时,正是晁错受重用,景帝要开始按晁错上奏的《削藩策》大举削藩的时候。景帝二年(前155),汉景帝封其庶子刘发为长沙王,乘机大削长沙王的势力和地盘,把零陵等地从长沙国分离出来,原属长沙国的零陵(秦、楚时一直属于郡治设在郴县的苍梧郡)并入桂阳郡。难怪,据说后来有一次汉景帝在长安接见刘氏诸王时,命他们“更前称寿歌舞”,长沙王刘发仅摆了摆衣袖、抬了抬手;旁人笑他舞姿笨拙迟钝,景帝见了,也感奇怪,便问缘由;刘发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借机会发牢骚。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立赵建德为南越王,并联络东越发兵反汉。次年,汉武帝调集大军10万分兵数路进军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冬,捕杀吕嘉和赵建德,南越各地守将纷纷降汉。历经五世93年的南越国最终灭亡。汉武帝进一步健全行政建置,把南越国土地划分为9郡。从此,岭南地区直接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

  汉武帝把南越国土地划分的9郡中,出现了一个苍梧郡,这个苍梧就是《辞海》中记载的苍梧,也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记载的苍梧。与此同时,汉武帝把今属广东韶关、连州等地的一大片地区划归郡治在郴县(今郴州)的桂阳郡,而把零陵从桂阳郡分离出去,另设零陵郡(郡治在广西全州西南)。

  四、苍梧的南渐

  苍梧这个地名,在秦、楚时,一直是指湘南地区,为什么到西汉会跑到广西的梧州地区呢?史学界至今无解。笔者试着在这里作些初步的探索。

  楚、秦设在郴县的苍梧郡郡治在秦末迁至临湘改长沙郡后,苍梧的名称似乎就没有了,到汉武帝时怎么又出现了呢?其实,苍梧的名称一直没有消失,而是南移到南越国了。由于西汉与南越分裂近百年,在西汉当时的文书中出现苍梧的名称自然就极少,使苍梧变得神秘而陌生起来。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南郡卒史盖庐、挚田假、卒史瞗复攸(注:攸县令)[“广”内“隼”] 等狱簿】中记载了一个秦代的案例,案件因秦军新征服“荆新地”、“苍梧县反(叛乱)”而起,其中提到案起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二月十七日,是年八月底开始办案,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九月二十三日结案,费时四百六十九日;其中乘传马及船行五 千一百四十六里。以行道日数相除、日行八十五 里,余四十六里(注:按这几个数字计算,途中用了五十多天)。除去元、伏二日休假,它狱 四百四十九日,定治十八日。”这里提到 “苍梧县反(叛乱)”,说明当时在苍梧郡下还有苍梧县,这苍梧县在什么位置?是楚国设置的,还是秦军在南征的“荆新地”中建立的?从苍梧县的名称看,苍梧县应该是苍梧郡的属县,且苍梧县应该在舜葬地九疑山不远。然而,史藉中楚国无苍梧县的记载,这应该是秦设的新县。史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王翦、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闽、粤一带),越君投降,秦遂在此置会稽郡。《奏谳书》中提到办案“乘传马及船行五 千一百四十六里”,很可能是从攸县到苍梧县调查中往返的距离。明代徐霞客楚游时,从攸县到达九疑山,扣除在衡阳及南岳停留的时间,途中用了二十八天,中途还要绕道、游玩、考察;其时间与当时办案往返“乘传马及船行”五十多天极为相近。为此,本人推测,当时九疑山西南的梧州一带,已经被王翦、蒙武征服成为“荆新地”,并在这里新设置了苍梧县,隶属苍梧郡,《奏谳书》中的案例正好证明刚建立的苍梧县的民众不服从而反叛。

  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公元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南越国,苍梧县归属南越国版图。西汉高后五年(前183),赵佗称南越武帝,封族弟赵光为苍梧王。同年,建苍梧王城于梧州。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国王赵兴、太后及汉使,立赵建德为南越王,并联络东越(今福建境内)发兵反汉。次年,汉武帝调集大军10万分兵数路进军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捕杀吕嘉和赵建德,南越各地守将纷纷降汉,历经五世93年的南越国灭亡。汉武帝把南越国土地划分为苍梧、南海、郁林、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九郡。从此,岭南地区直接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苍梧王赵光投降汉朝,被封为隋桃侯。

  由此看来,苍梧的地名一直存在,而实际地理范围则由湖南移到了广西梧州地区。

  作者:谢武经、编辑:曾湘荣、图:李文

1条评论|3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牧羊江苏苏州
呵呵,楚成王时楚国开始开发今湖南之地,沿湘江往南扩地,将所得之地分为四个县邑:雠、庞、长沙和竟泽陵,其中的“楚之材”之地就是今湖南郴州(具体起始地址在今耒水河畔的资兴市),所以郴州有史记载的最早地名为“竟泽陵”,后来按照“楚之材”之义改为“郴(林中之邑)”并从大山环抱的地方迁出来至今郴州。又过了约两百年,直到楚悼王时启用吴起才有苍梧郡,此时增加的土地主要是今湖南永州之地,所以“苍梧”之名...展开全部
2018-4-29 10:38举报回复
最新评论
牧羊江苏苏州
呵呵,楚成王时楚国开始开发今湖南之地,沿湘江往南扩地,将所得之地分为四个县邑:雠、庞、长沙和竟泽陵,其中的“楚之材”之地就是今湖南郴州(具体起始地址在今耒水河畔的资兴市),所以郴州有史记载的最早地名为“竟泽陵”,后来按照“楚之材”之义改为“郴(林中之邑)”并从大山环抱的地方迁出来至今郴州。又过了约两百年,直到楚悼王时启用吴起才有苍梧郡,此时增加的土地主要是今湖南永州之地,所以“苍梧”之名...展开全部
2018-4-29 10:38举报回复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