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人贡,俗称“糖贡”,是以优质白糖为原料,用木质阴刻模具注塑而成的糖塑艺术品,民间主要用作丧葬祭祀中的供品,其中大寿桃、老寿星等亦可为老年人庆寿的礼品,在丰县及周边地区流布非常广泛。
丰县糖人贡
糖人贡历史悠长,三千多年前的饴糖,是糖人贡产生的基础;明代的造兽糖,是糖人贡的雏形。明《本草纲目》记载:“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形、狮象之形者为飨糖”。飨糖亦叫造兽糖,糖人贡即由造兽糖演变而来。丰县糖人贡艺术源于中原地区,制品早期为宫廷祭祀所用,后流入民间,清朝中期传入丰县。
丰县糖人贡
丰县地邻邹鲁,崇尚礼仪,素有儒风,深受孔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思想的影响,敬老尊长,亡故厚葬,糖人贡作为孝道的载体,逐渐成为民间传统丧葬祭祀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供品,经历代传承,沿袭至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丰县糖人贡艺术体现于制品生产的全过程,由两人协作配合,全为手工施艺。工艺流程为:
1、泡模 将模具置入清水中浸泡,其作用是揭模时不沾糖浆,制品易脱模。
2、束模 用束子将板块模具组成一体,由大至小排放于桌案上。
3、化浆 将铜锅置于炉上,放入白砂糖,适量加水,细火慢熬化浆,至水分收干。
4、注塑 将糖浆注入模中,快速转动模具,使糖浆均匀着模,倒出多余糖浆。
5、拆模 制品冷却成型后拆模,检验制品质量,残缺处予以修补。
6、着色 制品风干后,用毛笔、食用色素着色绘彩,颜色多为红、绿、黄。
7、保管 因成品质脆怕潮,需包装后置于防潮处保管,保存期最长6个月。
丰县糖人贡造型的题材主要有五类:一是人物,多为神话人物,如老寿星、天官、八仙等;二是建筑物,如宝塔、牌坊、盘龙柱等;三是动物,如公鸡、狮子、猪头、鲤鱼等;四是果品,如寿桃、石榴等;五是生活用品,如蜡烛、香炉、酒壶等。糖人贡制品分为16件套、24件套、32件套、6大件套、15大件套等,制品类别依据用户要求搭配组合。
丰县糖人贡形象古朴典雅,生动传神,通体雪白,润泽如玉,晶莹透亮,
用传统食用色素细加描绘,纯净艳丽,意趣天成。其艺术特征有三:一是艺术的独特性。丰县糖人贡艺术的表现形态是以模为具、以糖为料、手工施艺,在民间传统美术之林中具有独特风格,是一弥足珍贵的技艺奇葩。二是艺术的综合性。丰县糖人贡融木雕阴刻、注塑、美术等工艺为一体,贯穿于制品生产的全过程,每一工艺都与制品质量密切相关。三是制品的多样性。丰县糖人贡制品种类多,造型逼真,形态优美,富含社会生活的诸多元素,带有浓郁的宗教特色,彰显传统的孝道思想。
丰县糖人贡伴随着民间传统丧葬祭祀礼仪的演变,虽时兴时衰,但其承载的孝道思想一直深受民众尊崇,对研究地域性民间丧葬礼仪、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糖人贡制作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视觉美感鲜活,堪称民间传统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糖塑品不仅具有观赏性,亦可食用。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糖人贡制作艺术开发新品,拓展新市场,可使其实用价值进一步得以体现。2008年6月,丰县糖人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县糖人贡制作艺术的传承为世代家传,且传男不传女,因而传承渠道窄,传承人群体小。目前,县内从事糖人贡制作的作坊仅存3家,技艺传承有序的是中阳里街道北关的郭氏家族,现已传承至第七代,第六代传承人郭新元,200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县糖人贡代表性传承人。郭新元从艺30余年,不仅全面继承了糖人贡传统制作技艺,而且对主要工艺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创新:改进加热化浆炉具,将功效提高3倍以上;更新绘彩颜料,使糖人贡外观更加鲜艳,且保证了食用安全;攻克技术难题,以手感精准掌握糖浆的稀稠、阻力的大小及糖丝的硬度、长度,解决了塑品防碎及抗潮难点;开发新型产品,注塑出适用于祝寿的系列作品及儿童喜爱的多题材玩具型作品。同时,冲破技艺家传且传男不传女的祖传家规,授徒5名,其中3名为女性,使糖人贡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郭新元的糖人贡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市、县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其中2009年2月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获文化部颁发的纪念证书,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