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刚刚结束,当时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的将军们,便把这次战役列为经典战例,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60多年过去了,世界各国的军事院校都把这次战役列为“经典战例”。
伏龙芝军事学院
那么为什么称之为“经典”呢?因为它的经典之处不仅仅在于解放军以劣势装备的60万兵力战胜了80万装备了飞机、坦克、大炮的蒋介石军队。更让国外那些军事专家们感到困惑的是,以当时解放军后勤保障的规模和能力是无论如何也保障不了60万大军作战的。而解放军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为战役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说到后勤保障,无论是古代战争中所强调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还是现代战争关于“战争就是打后勤”的观念,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战争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60万大军后勤保障需要多少最基本的物资呢?
据统计,60万大军加上前后方保障人员、战俘和骡马等消耗,每天至少要保证粮食500万斤,战役期间需要筹备至少9.6亿斤;除了部队正常的携运行量之外,至少还需要补充各种弹药300万吨。那么这对于基本上还处于小米加步枪状态的解放军来讲,弹药方面尤其缺乏的是攻坚作战的利器,炮弹。
作战就有伤亡,60万大军如按1/3的伤亡率计算,至少需要配备20万副担架。淮海战役发生的时间为1948年的11月至1949年的1月,期间正值北方的隆冬季节,60万大军,按每个官兵至少一套棉衣,一双棉鞋,再加上伤亡人员的替换,被服计算,至少需要90万件套的被装。
国民党铁路运输线
除此之外,保障战役还需要大量的汽油、药品、帐篷等其他物资。而且战役中提供后勤保障所分布的地域包括了今天的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河北省和辽宁等6个省。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解放军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后方防空部队,更没有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线。蒋介石的军队掌握着铁路和制空权,解放军所有的后勤保障行动均暴露在敌人的飞机下面。
国民党飞机
在当时的情况下,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后勤保障任务,对于解放军是怎样完成的呢?如果仅仅依靠解放军建制内的后勤力量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人,那么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陈毅
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有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一点也不为过。淮海战役打响后,在气势恢宏的决战前线和广大后方各解放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其规模之巨大,任务之浩瀚,动员人力物力之众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上百条水路运输线、几百个兵站、粮站、伤员转运站,编织成一张庞大的后勤支前保障网,正是有了这张庞大的后勤支前保障网才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据统计,淮海战役中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达到391万人、单价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筹集粮食9.6亿斤,参战的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朝鲜战争中,美军参战兵力与后勤力量的比是1:13,这也才和我们打了个平手而已。
粮食运输队
有一个数字可能会震撼我们每一个人,那就是淮海战役胜利后,人民群众筹集的军粮还剩余大约5亿斤粮食。5亿斤粮食对于现在来讲可能不算是什么大的数字,可是对于当时来讲无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堆在那里就是一座粮山。可见当时我们的后勤保障是多么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