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6日揭晓 那些年的他们 距离摘冠只差一点点

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6日揭晓 那些年的他们 距离摘冠只差一点点
2020年10月19日 21:08 新浪网 作者 傲慢的骄傲的活着

  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欧洲中部夏令时间10月6日上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下午5时45分)在瑞典揭晓。我们能通过历届颁奖了解到的是,想史上留名,除凭借自身实力外,有时还需依靠一点运气。

  

  获奖需要一些“运气”

  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中,有一项规定是一份奖金不能多于3人分享,即同一奖项每年最多只能有3人获奖。这意味着一些“不够幸运的人”,会因这“机制”而拿不到奖。

  自1901年至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颁发113次,就如何“论功行赏”问题,各方一直争议未断。愈来愈多科学研究是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有些更是跨国和跨学科。现今大多数科学文章都是合着,要选出当中贡献最大的人其实很难。

  很多人“擦肩而过”

  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的得主为来自韦斯(Rainer Weiss)、巴里什(Barry C. Barish)与索宁(Kip S. Thorne),获奖理由是他们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 )项目与观测引力波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是1000多名研究人员的成果。该项目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是由来自20多个国家的355人合着,但最终仅3人获奖。韦斯得知自己获奖后也说:“我更多地认为,这是在认可约1,000人(完成)的工作” 。

  除LIGO外,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一颁奖理由是观测引力波作出决定性的贡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早在1916年已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引力波这个概念,不过包括韦斯在内的科学家在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测到引力波,才证实了这个理论。

  爱因斯坦虽未能因相对论获奖,不过也曾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到爱因斯坦,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相对论,不过他的获奖原因却与相对论无关。他提出相对论后,自1910年就被提名,不过他最后以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奖。

  因同一缘由“错失”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还有霍金(Stephen Hawking)。他1974年提出通过“霍金辐射”来观察黑洞,但也因为理论“过于超前”,无法被证实,成为他永远的遗憾。他2016年1月在一次讲座上开玩笑称,自己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可惜的事,人类至今仍未找到任何黑洞,倘若有的话,他将获得诺贝尔奖。

  美国科学家阿尔弗(Ralph Alpher)1948年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发表宇宙大爆炸理论,但其观点之后被其他科学家证实时,他已不在人世。而诺贝尔奖不会颁给已逝世的人。

  “数读”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龄盘点(25岁与96岁):物理学奖历届得主中,有人登顶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获奖时才年逾弱冠,年龄由25岁至96岁都有。最年长获奖者是2018年得奖的阿什金(Arthur Ashkin),当时他96岁。而最年轻的获奖者是1915年与父亲一起摘得桂冠的布拉格(Lawrence Bragg),当时他25岁。

  获奖次数(1人得奖2次):物理学奖在1901年至2019年共颁发213次,但仅212人获得过这一奖项,因为巴丁(John Bardeen)分别在1956年和1972年2次获得这一殊荣。

  华人获奖次数(6个物理学奖):这张“星光熠熠”的成绩单中,华人占据着重要位置。根据中国文化研究院统计,在百余年中,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共6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