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金刚经——“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十类众生又是哪些

金刚经——“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十类众生又是哪些
2020年04月04日 20:48 新浪网 作者 爱变装的吉娃娃

  01

  《红尘说禅》系列第80篇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金刚经,这一章开讲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老规矩咱们先来破题,什么是大乘呢?这个之前红尘已经说过多次了,这里再简单总结一下——

  所谓大乘就是慈悲,就是利他,就是度人,就是把你的车船修的再大一些,不光您自己,让别人也能坐进去

  

金刚经——“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十类众生又是哪些

  当然了,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小乘——

  小乘就是般若智慧,就是先度己,就是把你的车船修的像金刚玉一样坚固,这才能抵挡苦海的波涛汹涌,风火二劫

  

  所谓正宗比较好理解,因为这时候佛陀还在世,也没有什么分科判教,也没有什么佛门十宗,就是释迦佛这一脉,就是正宗。

  02

  “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

  上一章我们讲到须菩提请教佛陀如何降伏妄心和安住本心,咱们来看看经文佛陀是如何回答的。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这里请各位师兄们注意,佛陀说的是“菩萨摩诃萨”,而之前大家应该还记得,佛陀曾说过“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那么这个“

  菩萨

  ”和“

  菩萨摩诃萨

  ”究竟有何区别呢?

金刚经——“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十类众生又是哪些

  有师兄认为这两者一样,无非一个简称一个全称罢了,其实这个理解是不对的。

  菩萨的全称是“

  菩提萨埵

  ”,其中菩提指的是智慧,是觉悟,萨埵指的是有情,是利他,所以也被称为觉有情,用咱们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

  这个菩萨的范围很大,从狭义来讲指的是“三贤位”的菩萨——也就是位于十信和十地之间的“

  十住十行十回向

  ”,而广义上来说就是指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就是之前须菩提提到的“善男子,善女子”,也叫“权教菩萨”,他们有些还是凡夫,只是发了最大乘的菩提心,开启了“成佛之旅”而已。

  而“菩萨摩诃萨”中的摩诃萨也是梵音,翻译过来就是大,比如摩诃迦叶就被称为大迦叶,所以菩萨摩诃萨也就是“大菩萨”。

金刚经——“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十类众生又是哪些

  这个大菩萨就不是随便可以叫的了,在佛教中一般指的是十地果位的菩萨,起码也要欢喜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被称呼

  ,到了这个果位已经登堂入室,内可以破无明,外可以见佛陀的报身甚至部分法身,乃是真正的大神通者。

  03

  十类众生都是什么

  然后佛陀继续开示,这里就提到了十类众生,整个三界六道的生命都包含了进去。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这十类相信有不少师兄还是比较模糊的,我们一一来介绍。

金刚经——“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十类众生又是哪些

  卵生,这个很好理解,比如鸟类,爬行类的动物都是。

  胎生,这个指的是要在母体内怀胎一个时期才能生出来,一般指的哺乳动物,包括咱们人类。

  湿生,这个指的是在水里所生的,比如鱼虾蟹等等,因为它们的出生都离不开水。

  化生,这个指的是三界之中的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他们都是从无到有突然变化而出的,不需要母体,也不需要水,唯靠业力托身。

  有色,这个色指的是色身,也就是我们的身体,欲界和色界的众生都有色身。

  无色,这个和有色相对,无色就是连色身都不需要了,比如无色界的众生,他们连色身都空掉了。

  有想,这个“想”就是《心经》中的“五蕴”中的“无受想行识”中的一蕴,大家可以理解为念头,这个有想指的就是还存有念头,包括欲界,色界,乃至无色界中“识无边处天”的生命。

  无想,这个指的是无色界中“无所有处天”这一层的天人,他们已经断掉了第六识的心智识和第七识的末那识,只留下了第八识阿赖耶识,所以称为“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这个指的是无色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他们就连阿赖耶识也都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因而得名。

金刚经——“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十类众生又是哪些

  简单来说,下面的生命层次基本上越来越高,基本都在色界甚至无色界了,咱们连欲界都无法跳出,所以大家知道个概念即可,不用过于执念。

  04

  红尘说

  这一回咱们聊了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

  又按照出生方式,色身,思想这三个维度划分

  了三界六道的

金刚经——“菩萨”和“菩萨摩诃萨”的区别,十类众生又是哪些

  众生,希望各位师兄们能够有所收获。

  下一篇我们再来聊聊“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这也是个非常容易搞混的概念。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