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孩子越催越磨蹭?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

孩子越催越磨蹭?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
2020年07月11日 20:33 新浪网 作者 维维谈美食

  孩子拖拖拉拉爱磨蹭,这是很多父母都会遇到的一个大难题。从清晨醒来就一直开始跟在孩子屁股后面不断地催促孩子,到了下午放学回来以后也要盯着孩子,赶紧写完作业。通常把父母急得直跳脚,可孩子总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真是让人又恼怒又无奈。

  孩子越催越磨蹭?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

  萍萍是一个上幼儿园大班的小姑娘,虽然活泼可爱,但是有一个让妈妈头疼的毛病,就是做事情太磨蹭了,让我们走进萍萍的一天看一看,究竟她有多么的磨蹭。

  孩子越催越磨蹭?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

  清早伴随着妈妈的怒吼醒来:“赶紧穿衣服,洗脸刷牙吃早饭,马上就要迟到了!”萍萍揉着眼睛,还要在床上再赖个十几二十分钟,才慢吞吞的起床穿衣服,然后不急不慢地来到卫生间开始刷牙,牙膏的泡沫和镜子前的水珠都成为了她的新玩具,最后逼着妈妈不得不进到卫生间把她拎出来才罢休。

  这才开学两个多月,孩子已经迟到了七八回,搞得萍萍妈妈既无奈又头疼。到了下午放学回来之后做好饭菜,萍萍坐在桌前一边吃一边玩,往往第一个上桌吃饭,也能做到最后一个离桌,一吃就吃一个多小时,饭菜都凉了。

  孩子越催越磨蹭?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

  好不容易等孩子吃完,出门玩了一圈回来又满头大汗,又要去洗澡。洗澡的时候,更是孩子的娱乐时间。坐在浴缸中吹吹泡泡,玩一下玩具小黄鸭,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又过去了一个小时。其实萍萍如此的磨蹭,和爸爸的言行影响也是分不开的。

  萍萍妈妈因为孩子爱磨蹭的毛病和爸爸吵了很多次架,可是在萍萍爸爸看来,这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问题。他自己每天也是卡点出门,绝不早出门一分钟。面对萍萍妈妈的指责,他也充耳不闻,到了后来萍萍妈妈都感觉到了绝望,因为自己的不断催促,不仅没能让孩子有任何速度上的提升,反而越来越慢。

  孩子越催越磨蹭?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

  孩子的慢成长,家长是否了解过?

  其实大部分的父母没有想过的是,在自己眼中的龟速,其实已经是孩子能力范围中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研究表明,同龄儿童在发育期间,由于自身发育的差异,例如说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区的发育不全面,有可能会让孩子运动协调能力稍显逊色,也就是父母眼中爱拖拉的表现。

  尤其是对于7岁以前的孩子,由于此时正属于各种动作发展期,缺乏生活经验,做事情自然也就慢吞吞。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父母应该表示理解,而不是应该用一些惩罚性的行为逼迫孩子加快速度,这样有可能会使得孩子对于这一事情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孩子的成长无法做到倍速前进,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耐心的等待。

  孩子越催越磨蹭?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

  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对症下药就行

  孩子做事情拖拉,其实很大部分来自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由于父母的溺爱,所以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感,遇到任何事情都希望父母能够代替自己去完成,逐渐变得拖拉磨蹭。当依赖成为本能之后,拖拉就变成了一种最大表现。那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拖拉的毛病呢?

  1.改善拖拉,家长需学会放手

  综艺节目《有话非要说》中,一位妻子就吐槽丈夫过分溺爱双胞胎女儿,从孩子出生到上学,父亲承办了孩子所有的工作,后来在妻子的强烈抗议之下,他终于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洗澡。没有想到孩子,因为已经习惯了父亲的帮助,最后洗了两个小时都没有洗完。

  这就是因为对父母产生了依赖性以及缺乏实际的生活技能所导致的,面对这一情况,父母能做的就是尽量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这些事情。

  孩子越催越磨蹭?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

  2.与其催促孩子,不如告诉孩子,怎样才能快

  与其我们在后面不断的催促孩子,还不如告诉孩子如何变快。例如说告诉孩子,如果今天晚上,你能够提前半小时上床睡觉,明天早上早起20分钟的话,就可以让你多玩一会儿玩具。利用时间观念,让孩子明白速度的变化能够带来什么好处。

  此外,方法也很重要。

  孩子对生活缺乏经验,家长需要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去尝试、判断、形成自己的一套做事风格。但是,家长在适当的时候,也需要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基于自己的方式上,调整一下,然后让效率变高。

  孩子越催越磨蹭?弄懂孩子真正拖拉的原因,家长从此不必再烦恼

  3.孩子拖拉,父母自己呢?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被模仿者,当父母在为孩子拖拉的毛病感到苦恼不已时,就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着强烈的拖延症。如果自身已经存在拖延磨蹭的毛病,就应该先从自己改变做起,利用榜样效应去改变孩子的拖拉磨蹭。

  开心果妈妈寄语

  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坏毛病”,有可能是父母以为的坏毛病,也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教育不得当,而让孩子养成的坏毛病。无论是哪一种,家长首先要思考,这个“毛病”的起因是什么,然后再“对症下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