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铝车身,20年前奥迪走过的弯路,为什么比亚迪捡起来?

全铝车身,20年前奥迪走过的弯路,为什么比亚迪捡起来?
2023-05-31 20:54:37 路咖汽车

大家都知道造车的主要材料是钢材,但汽车只能用钢来造吗?显然不是的。铝合金、碳纤维等等,也在汽车的制造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F1赛车就无比热衷碳纤维材料。不过碳纤维还是过于昂贵了,在民用车范围中,对它的使用一直都相对克制。但在造车史中,铝合金则是实实在在掀起过一股热潮。那为什么如今造车的主流依旧是钢材?当外资车企普遍认为用铝造车是“弯路”时,眼下的中国品牌为何又纷纷入局,开始加重用铝造车的比例呢?

中国品牌把铝合金捡起来,为了啥?

用铝造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首款以保时捷命名的车型上,即保时捷356系列。但在受众门槛、热衷程度上,比保时捷更为痴迷用铝造车的,当属奥迪。不过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彼时的奥迪在大众的“纵容”下,逐渐打下了能够挑战剩下两家老朋友的技术基础。其中,全铝车身亦是奥迪当时选中的技术突破口之一。只不过奥迪最终放弃全铝车身的技术路线也很具有代表性。因为在造车领域,大量使用铝材,导致的强度、可塑性、隔音效果以及铆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其背后意味着车辆安全性、使用经济性、NVH、以及制造成本等方面的压力。至少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主流汽车制造商而言,用铝造车已经是一条被验证的“弯路”。诸如宝马等品牌,甚至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碳纤维材料的使用上。

那为什么中国品牌如今把外资车企走过的“弯路”又捡回来继续走?比如比亚迪、奇瑞、北汽等等,都在底盘、车架,甚至全车身都采用铝合金材质。这其中除了时代发展,从而一定程度上客观降低的生产、加工成本,以及相应的工艺提升之外,新能源的大趋势也不容忽视。

用铝造车与新能源发展有啥关系?从主观感受上,新能源车显然能够带来更迅猛、跟安静、更清洁,甚至更省钱的出行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就是有利无弊的存在。而铝材的广泛使用,则可以一定程度上,为当下的新能源车技术“打补丁”。

比如说最直观的一点,即铝合金材料的减重效果,对于新能源车而言就是立竿见影。比如说采用全铝车身的奇瑞小蚂蚁(配置|询价),即便续航超过400km(CLTC)的版本,其整备质量也依旧控制在1吨以内。为什么如此强调续航里程?一方面,现阶段新能源车产品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在于续航。其次,携带电池的容量大小,客观上还会进一步影响车身的重量。而车重本身,又会反过来影响续航的效率。所以在同级别一众竞品基本只能提供300km左右续航表现的情况下,奇瑞小蚂蚁能够带来的续航潜力更大。但是铝材在成本上的影响也很明显,毕竟微型车领域的价格基数低。那么在更昂贵的车型上,铝材的使用又有什么效果呢?

以比亚迪汉换装铝合金悬架为例,其减重的目的性显然弱于对车辆驾乘体验的升级。这也来到铝材在新能源车场景下的又一个应用优势,即对底盘质感提升的必要性。前面提到的奇瑞小蚂蚁,虽然采用了全铝车身。但是在轮毂与悬架等部分,却并没有强求一定要上铝材。这当然与车型的定位有关,对比亚迪汉这种级别的产品而言,特别是面对同级别的外资品牌,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底盘一定是必须要下的功夫。压力同样来自电池,同级别、尺寸接近的新能源车,由于电池包的问题,车身往往比燃油车更重。虽然性能上能够带来大幅提升,但悬架如果不能跟上,则在驾乘体验上很容易陷入“傻快”的境地。排除结构等因素,铝合金材质的悬架显然是降低簧下质量,为车辆的操控与灵敏度减负的好办法。

铝的缺点被弱化,但也不是多多益善

从前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铝合金造车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有着新能源车对其材料特质的需求在促进。而且新能源的背景甚至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曾经外资车企踩的坑。比如说铝材应用在车身上,对于隔音降噪并不友好。但新能源车的一大特点便是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车内的噪音来源,从而弱化了铝材使用对于NVH的压力。

当然,也不是什么缺点都可以如此好运地被“中和”。想要更广泛地应用铝,核心还是在技术升级方面,其中最大的难点恐怕还是在安全性。在上一次主流车企们纷纷抛弃铝制车身时,安全性就是最为核心的考核标准。时过境迁,车辆安全早已经跳脱堆料的单兵作战模式,而是形成了一整套协同作战的结构体系。所谓笼式车身、溃缩吸能,这些关键词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此外,日趋普及的车身稳定系统、安全气囊等传统主被动安全功能,以及智能化趋势下诸如主动刹车、碰撞预计以及更高阶的驾驶辅助功能,都使我们的汽车比过去更安全。

而影响安全性的另一个方面在于铝合金材质的铆接。以往钢材中我们常见的电焊或者激光焊接技术,在铝合金材质这里难以直接套用。而以铆接为主的技术应用,很大程度上也局限了整体框架的强度提升。以比亚迪为例,早在2011年的纯电动客车领域,比亚迪就开始大规模应用全铝车身,以提升车辆续航以及耐腐蚀性。在连接工艺上,则是通过采用铆焊粘结合工艺,在实现车身减重的同时,还能提升刚性。此外,前不久全新北京BJ40(配置|询价)所披露的铝合金大梁,也带给了铝制车身更多解题思路。即,减重实现更加乘用化体验的情况下,又能尽可能保证硬派越野车辆的刚性与使用场景。

总的来说,在技术进步以及客观需求的双重作用下,铝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所重视。这不仅不是因为中国品牌缺乏技术储备,导致只能借用铝材抄近路。相反,由于在新能源路线上走得更远,中国品牌们对于铝材在新时代的技术应用与经验也相对更成熟。相比一味堆料、炫技的时代。如今的中国品牌在应对铝材的使用时,更能够有分寸的利用它在不同车型上,以及诸如溃缩区、车架、底盘、悬架等不同位置上的应用。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