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大量用杠杆的富豪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大量用杠杆的富豪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2020年11月17日 16:38 新浪网 作者 下午茶财经

  激进的大佬们,付出代价的时候到了

  百亿元债务压顶,锂资源龙头天齐锂业面临残酷考验。

  近日,天齐锂业自曝:公司有一笔11月底到期,金额为18.84亿美元(合人民币约124.57亿元)债务,存在违约风险。

  而这笔贷款就源于一次“蛇吞象”式的并购,把杠杆用到了极致。

  中国富豪们暴富的故事虽然千奇百怪,但内核基本是一致的,那就是用了大量的杠杆。

  而杠杆是把双刃剑,能让你一夜暴富,也能让你一夜破产。

  种种迹象表明,高杠杆者还债的时候到了,大量富豪们正面临严峻考验。

  1.豪赌

  天齐锂业的控股股东是天齐集团,而天齐集团实控人,是占股88.6%的蒋卫平。

  蒋卫平最早做贸易,后来收购了四川一家资不抵债的国企小工厂。

  通过经营和一系列运作,天齐锂业于2010年成功登陆中小板。

  然而,处于产业链中部的天齐锂业始终是一个锂矿石加工企业,原材料价格和终端售价直接影响天齐锂业的经营效益。

  为了争夺定价权,2012年蒋卫平向其上游供应商泰利森发出了收购要约。

  得益于中投以及工商银行等机构的大力支持,201312月天齐锂业成功完成对泰利森的收购,天齐集团以总计34.13亿元对价获得泰利森65%的股份。

  通过该笔收购,天齐锂业成功掌握了国内锂资源的价格话语权,奠定了其行业地位。

  回过头来看,当时蒋卫平收购该企业冒了很大风险。

  当时,收购泰利森价格接近40亿元。

  而天齐锂业当年的收入营收只有3.94亿元,净利润仅4000万。

  这起天价收购让天齐锂业2013年债务总额同比提高了179%,把蒋卫平的赌性和魄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幸运的是,监管层考虑到能源卡位重要性,快速走完了天齐锂业海外收购审批手续。

  另一方面,公司所处的新能源行业2014-2017年迎来风口期。

  新能源汽车市场起飞,天齐锂业业绩出现迅猛增长,杠杆收购带来的债务压力也随之烟消云散。

  尝到甜头的蒋卫平,2018年又启动了一笔迄今为止四川民企最大的海外并购案。

  很显然,第二次“蛇吞象”式收购就没那么幸运了。 

  2.再次“蛇吞象”

  20185月,天齐锂业贷款35亿美金,以65美元/股的价格收购智利化工矿业公司(“SQM”)23.77%股权,交易对价约高达40.66亿美元。

  天齐锂业自筹资金仅有7.26亿美元,其余都是银行贷款,债务杠杆近6倍。

  而天齐锂业全年营收也只有62.44亿元,又是一次典型的“蛇吞象”式收购。

  然而,蒋卫平这次并购不仅没有蹭上风口,反而成了高位“接盘侠”,这次豪赌也为公司现在的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

  收购时,碳酸锂价格为15万元一吨,但随后价格一路走低,目前碳酸锂价格仅为4万元一吨。

  行业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

SQM股价走势图

  天齐锂业买入后,SQM股价最大跌幅一度超过60%。现在股价虽有反弹,但还远没有到达买入价位。

  如今百亿贷款即将到期,蒋卫平的天齐锂业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了。

  截止目前,今年天齐锂业累计应付未付利息已高达4.71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6.76%

  2019年,仅并购贷款产生利息费高达16.5亿美元。2019年,天齐锂对SQM计提减值了52亿元,亏损59.83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亏损11.03亿元,预计全年将亏损13.6亿元至22.7亿元。

  这笔债务似乎正在变成了一个无底洞。

  面对巨额债务,天齐锂业最好的出路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寻找下一个“接盘侠”。

  而这又谈何容易?

  3.小结

  蒋卫平的天齐锂业不过是杠杆收购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

  显然,面临这种债务危机困境的不止蒋卫平一个人。

  高等信用债接连爆雷,正在强烈冲击市场。

  前有华晨债务违约,后有永煤、清华紫光相继暴雷,

  下一个会是谁(大家可在留言区发表高见)? 

  在富豪阶层,像蒋卫平这样喜欢豪赌的大佬比比皆是,大量用杠杆是当下富人阶层赚钱公开的秘密。

  富豪们看似几千亿身价,其实一半以上都是借的。

  资金周转一旦出现问题,再大的企业,都免不了迅速坍塌的命运。

  前首富王健林曾经多么风光,银行被抽个贷,差点让万达“硬着陆”。

  资产过亿的前首富许家印,在巨额债务兑付危机面前,也不得不哭穷向ZF求助。

  其实,越有钱的大佬越敢借;要不是敢借,也做不成那么大的事业。

  用高杠杆豪赌,只要赌对一次,就能完成财富飞跃。

  当然赌错了,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富人承担风险,赚走大量财富,看似公平,其实并不是这样。

  如果赌输了,大佬们也承担不了全部风险,有的向管理层卖惨求救,有的破罐子破摔当老赖,

  还有的利用自己的行业地位,搞“大而不能倒”那一套,强调自己可能引发系统风险,让管理层“投鼠忌器”。

  最终大概率,还是要让全民为大佬们的激进行为“买单”。

  几年前,管理层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了大力“去杠杆”。

  现在经济增幅降了下来,再加上高层严格执行去杠杆政策,导致目前大量富豪正在或即将为自己过去的“激进”行为买单。 

  于是我们看到:昨天还曾经风光无限的富豪们,今天开始哭穷,说不定明天就破产了。

  在我看来,“蒋卫平们”目前的困境不值得同情,这是高杠杆经营者需要要付出的必要代价。

  毕竟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而现在,还的时候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