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尸水事件”引爆舆论背后:碧桂园服务的狂奔与迷失

“尸水事件”引爆舆论背后:碧桂园服务的狂奔与迷失
2021年07月12日 21:03 新浪网 作者 一视财经

  文丨梅满

  编辑丨西贝

  一个可预见的情况是,中国楼市或将在2021年全面进入“存量时代”。从供应端来看,全国主要城市的新房供应量正在逐渐减少,二手房的占比提高;从需求端来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59岁的购房主力人口数量正在下降。

  作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房地产榜首、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龙头之一,碧桂园的发展似乎总是伴随着争议论,质量不佳、程序不合规等质疑时常见诸于网络。

  近期,广州华南碧桂园出现的“尸水”事件,再次引发了对碧桂园的负面舆论。而且这次,争议的焦点来到了碧桂园旗下的物业服务板块。

  这一近年来疯狂扩张的“宇宙第一物企”,也和自己的母公司一样,遇到了“质”与“量”的两难困境。

  碧桂园跃居全球房地产行业排名榜首

  图源:碧桂园官网

  1

  广州华南碧桂园一物业人员不幸溺亡

  最近引起舆论热议的“尸水事件”,发生于2021年6月28日。

  那天午后,广州华南碧桂园翠山蓝天小区一物业人员意外失联。之后,该物业人员的物品在小区100米蓄水池旁被发现。华南碧桂园物业随即报警搜救。

  搜救过程中,华南碧桂园关闭了供水阀,排空蓄水池,对小区采取了停水措施。

  到6月29日,华南碧桂园在第三方专业机构消毒后,于16:00左右恢复了供水。

  面对意外的不幸发生,这样的处理流程似乎无可指摘。但引发质疑的是,华南碧桂园并未做好面向业主的说明工作。

  根据各方报道,从业主的视角看,28日的停水以“紧急抢修”的名义进行,但停水的时间却比意料的更长。之后,有业主得知物业人员在蓄水池溺亡,并向物业询问,但物业并未告知真实原因,而是继续以普通维修搪塞。

  到7月3日,业主代表从派出所方面确认了物业人员溺亡的消息,引发了业主们“喝了、用了好几天‘尸水’”的担忧。于情于理,这样的可能性都让华南碧桂园的业主们难以接受。

  7月4日,上百名业主聚集到到小区会所和物业物业中心,希望得到妥善处理,但只获得了鞠躬和口头道歉。

  一直到7月6日,华南碧桂园物业服务中心才以官方口径发布事件说明,表示水池在事件后已经过消毒,“根据广州水务科学出具的水质检测报告显示,该水池水质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同时,华南碧桂园物业也承诺,若技术条件允许,将停用涉事蓄水池;并会“安排专人上门,听取受影响的业主意见”。

  华南碧桂园物业7月6日发布的事件说明

  至此,华南碧桂园的事件说明和善后工作均已公布,“尸水事件”暂告一段落。不过,物业给出的“水质合格”的解释并不能令业主放心,事件所反映出的碧桂园服务的“失守”,也值得警醒。

  2

  “五星级的家”失守

  “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是碧桂园广为人知的广告语,在笔者看来,“五星级的家”需要的是房屋质量和物业服务的双重保障。

  不过从网络舆论来看,“五星级的家”在质量方面似乎早已“失守”,有的业主甚至调侃碧桂园为“五星级的差”“五星期的家”。

  网络上对碧桂园的差评

  而从这次的“尸水事件”来看,碧桂园的物业服务也展现出了两个层面的问题,难称“五星级”。

  首先,是内部管理的不严谨。从本质上看,这次事件是物业人员在工作时不幸发生意外。虽然由于事故发生的具体缘由并未公布,我们无法妄加揣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本次事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严谨的流程来避免的。

  知乎网友“脚丫”在相关问题下讲到了自己在万科物业工作的经历。他提到,清理生活水池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因此在进入水池时需要三人以上组成小组,并做好报备和前期通风排水作业。

  然而,从华南碧桂园发布的事件说明来看,发生意外的维修师傅应该是一个人前往100米蓄水池进行作业,并发生了失联,导致了一条鲜活生命的离去。

  其次,是面对业主的不真诚,或者说“自以为是”地理解了业主的诉求。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中,及时、透明的告知和沟通无疑是一剂良药。

  “危机沟通”的有关理论指出,在极端、突发的危险情况面前,风险感知大大增强,公众往往会有较强的“心理噪音”(即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降),官方更需要不断重复通过多样的信息,告知危机情况、警示危机可能,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在此次“尸水事件”中,业主在停水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危险,但华南碧桂园不仅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反而搪塞业主。在事件发酵后拿出的事件说明,也与事件发生时隔一周之久。在这份说明中,华南碧桂园以“水质合格”作为安抚业主、结束事件的理由,但仅有“合格”二字显然不能使担忧多天的业主满意,也称不上是真诚。

  3

  狂奔的碧桂园服务

  其实,以业主利益为重是碧桂园服务的基因之一。在公开场合,碧桂园服务CEO曾举过一个小故事,碧桂园某小区在下午6点自来水爆管停水,获知消息的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随即斥责到,“6点正是业主需要用水的时间,是否可以优先保证业主做饭、冲凉,到晚上12点钟后再去关?”

  2018年6月19日“碧桂园服务”从母公司分拆并于港股上市。在当时恒生指数下跌2.7%的背景之下,碧桂园服务开市价格为每股10港元,总市值最高达到281.5亿港元,成为港股物业板块市值第一。

  自上市以来,碧桂园服务的市值更是增长10倍左右,超过了母公司碧桂园的市值。

  上市之后,“迅速扩张”也成为了“碧桂园服务”身上一个更加显著的标签。

  2020年10月,碧桂园服务收购了“山东满国康洁环卫集团有限公司”70%的股权,实际控制人从“范满国”变为“碧桂园物业香港控股有限公司”。2021年1月22日,满国康洁更名为“碧桂园满国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为碧桂园服务的一部分。

  2021年2月25日,碧桂园服务正式以48.47亿元收购了蓝光嘉宝64.62%的股权。该笔收购引人注意之处在于,在收购之前,碧桂园服务以44.5亿元位居物企并购金额榜首位,而蓝光嘉宝服务则以17次并购成为并购次数最多的物企,二者的结合可谓“大鱼吃大鱼”,对整个行业的格局影响不容小觑。

  2021年4月29日,中梁控股旗下“中梁百悦智佳服务有限公司”分拆后在港股IPO,宣布将碧桂园服务作为战略投资者,占IPO前总股本的6.24%。

  此外,从媒体报道也能看出,碧桂园服务在2020年下半年还收购了凤禧(广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100%股份)、福建东飞环境集团有限公司(60%股份)、城市纵横(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0%股份)等相关企业。

  碧桂园服务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大。在物企分拆上市的大背景下,碧桂园服务无疑成为了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玩家之一。

  2020年11月,碧桂园服务在广州塔召开了“你好,新物业”品牌焕新发布会,正式发布“国际领先的新物业服务集团”的企业愿景。巧合的是,也正是广州这座城市,在半年多后向我们展示了碧桂园服务迅速扩张背后的隐忧。

  4

  规模易增,质量难守

  据有关报道显示,碧桂园服务曾涉及司法案件1376起,法律诉讼786起,而在其所涉及的民事案件中,有关物业服务合同的纠纷案有642起,占比最大。

  2020年6月,青岛市黑龙江路时代城翡翠赏的业主们,甚至给碧桂园服务送了一面“不负责任第一名,推诿扯皮第一名”的“锦旗”。

  青岛业主送给碧桂园服务的“锦旗”

  更严重的是,从2013年开始,在江苏宜兴、湖南湘潭、山东蓬莱、广西河池等地的碧桂园小区均发生过儿童或成人溺水的事故。结合此次华南碧桂园的事件,碧桂园服务的管理问题显然不容忽视。

  而放眼整个碧桂园,“质”与“量”的矛盾更是长期的。

  从“量”的角度,碧桂园已经是当之无愧赢家。

  自1992年从广东顺德起家,到成为“全球第一强”的房企,碧桂园已在北京拥有近40个楼盘、上海近100个,广州更是有超过300个。在海外,碧桂园也开发了马来西亚“碧桂园·森林城市”等项目。

  碧桂园还抓住了三、四、五、线城市的城镇化机会,大举进军这些“大房企”较少涉及的市场。有报道显示,到2019年底,碧桂园三四线城市项目获取18个月后的投资转化率为1.27,高于其他房企一二线城市项目0.71及以下的投资转化率。从销量来看,到2021年5月,碧桂园也实现了连续5个月的同比和环比增长,势头较为稳健。

  然而,碧桂园的“质”并不太令人放心。

  2018到2019年,碧桂园虽然坐上了中国房企销售额的龙头,但却遭遇了维权和负面事件的“浪潮”。

  2018年8月,碧桂园因多起工地安全事故被迫道歉。同年9月,邵阳的碧桂园被业主发现承重梁开裂、阳台柱子缺少钢筋等问题。同年12月,武汉碧桂园白鹭湾小区精装房被指漏水渗水、电线裸露。新华社2019年4月报道称,安徽六安市住建局因质量安全投诉过于频繁,叫停整改了碧桂园在该市的7个项目。除此之外,如拖欠工程款,妻子实名举报高管以权谋私、潜规则的负面新闻也时有发生。

  在笔者看来,“量”与“质”的矛盾无论对于房企和物企来说,都是一个难以完美解决的矛盾。

  具体来说,提升规模,势必需要更多的力量储备。而正如碧桂园服务的多次并购一样,碧桂园需要将更多的经营主体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势必会导致管理上的疏漏乃至混乱。

  特别是在碧桂园快速增长的三四线城市,碧桂园的项目往往最终承包给了当地的开发商。而在快速扩张、项目众多导致的工期要求之下,这些承包商就容易在经验、质量上暴露出短板。

  不过笔者同时也发现,很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还是认为碧桂园相对于本地开发商,在品牌和质量层面有优势,相比这也是碧桂园在颇具潜力的三四线市场取得增长的原因。

  5

  碧桂园的未来

  再从政策来看,无论是“房住不炒”的理念,还是近期北京多区入学新政所引起的“学区房”价格下降,都意味着中国的楼市正逐渐“退烧”。

  这种变化带来的是“质”与“量”的重心转换。一方面,房子的居住属性将更加凸显,房屋质量、物业服务在业主心目中的重要性会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快速扩张“上量”的战略可能会导致“供大于求”,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站在“尸水事件”的节点上,碧桂园应该更加注重建筑和服务的质量,还给消费者一个“五星级的家”。同样重要的是,需要重新审视和梳理现有的管理体系,妥善地解决并购之后的“融合”问题,真正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