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三亚“海绵城市”建设:一场系统性城市水环境治理技术攻关的探索

三亚“海绵城市”建设:一场系统性城市水环境治理技术攻关的探索
2019年12月06日 09:3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网

  积极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的三亚,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瞄准国际化、全域化的推进模式。

  目前,三亚“海绵城市”建设已按规划指标落实非试点项目170余项,总用地面积约690公顷。

  风物长宜放眼量。三亚“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逐步向全市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鹿城,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建设背景:“海绵城市”实施面临四大难题

  三亚“海绵城市”试点实施前,曾经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

  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这些难题:

  在水生态上,随着城市的快速开发建设和空间扩张,三亚不透水下垫面占比41.3%,红树林等自然生境遭到破坏。

  在水环境上,市政管网以分流制为主,但管网混接错接严重、覆盖率低、设计标准低,且试点区位于中心城区,城中村棚户区较多,这部分区域基本都为合流制或无管网区域,再加上有的遭受大面积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生态恶化,河道污染严重。

  在水安全上,三亚降雨多为台风雨,存在局部内涝,且部分河段不满足防洪设计重现期要求,防洪体系不健全,洪涝风险较大。

  在水资源上,三亚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中部工程性缺水严重,中水利用设施损坏严重,中水回用率较低,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缺失,资源化利用率低。

  打造样本:丰兴隆桥头公园的成功实践

  面对这些难题,三亚采取多项举措予以化解,丰兴隆桥头公园就是其中一个样本。

  丰兴隆桥头公园,位于三亚市吉阳区丰兴隆榆亚新村小区附近,如今已成为市民休憩、健身的好去处。

  然而,丰兴隆桥头公园更大的功能在于吸纳和疏导洪水。

  据了解,丰兴隆桥头公园建设目标为:该公园设计范围内自身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70%,并控制周边31公顷初期雨水,中央水系拥有4000立方米雨洪调蓄空间,可实现该区域30年一遇防涝标准的目标。

  这样的建设目标是如何实现的呢?

  该公园设计原则为:一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结合公园内的生态水系,设置集中过滤型水处理设施,结合分散的绿地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构建公园海绵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二是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生物滞留设施、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渗透、滞蓄与净化,降低项目开发对水文状况的干扰和破坏。三是先绿色后灰色,先地上后地下。雨水径流优先通过地上绿色基础设施进行渗透、滞蓄、净化,多余雨水再通过地下管网进行安全排放。四是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绿色设施的净化作用,将净化后的雨水储存后用于公园内的绿地浇灌或景观补水。

  具体而言,该公园“海绵化”建设包括大小两部分。

  “小海绵”系统,从六个方面实施——

  绿色屋顶,在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屋顶设计花园式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游客服务中心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

  下凹绿地,在场地开敞的低洼地设置多处下凹绿地。下凹绿地是指具有一定调蓄容积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

  雨水花园,设置在公园内地势低洼的开敞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

  生态草沟,沿公园内道路两侧设置生态草沟。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

  植被缓冲带,沿公园内景观水系两侧设置植被缓冲带,即生态驳岸。利用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

  透水铺装,公园内广场、荷载较小的园路等采用透水铺装,有效减小地表径流。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

  “大海绵”系统——

  指周边小区的雨水通过市政雨水管网,首先接入本项目范围内的地下雨水分流设施B1。B1将进入项目区域的雨水导入3个不同设施:地下混凝土池B2与B3、桥下的开放式雨水池B4。超出项目调蓄能力的干净雨水,直接溢流排入周边河道。

  如今,建成后的丰兴隆桥头公园成为一个巨大的“海绵体”,在三亚市两河四岸流域中成为改善水质、缓解雨水径流的“生态细胞”,开放后的公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参观者的赞赏。该公园可满足2年一遇24小时降雨不外排,公园内可以做到“小雨不径流、中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总体思路:系统分析综合治理

  包括丰兴隆桥头公园在内,三亚“海绵城市”试点加快推进一系列项目,贯穿了化解技术难题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综合考虑试点区现状基本情况,分析三亚面临的水系统问题,该市确定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为:将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与质量提升作为三亚“海绵城市”建设重中之重。按照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绿灰结合的思路,确定多条实施路径。

  ——补短板,结合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试点区雨污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实施雨污混接和雨污合流的分流改造、初期雨水面源控制等工作,提升试点区污染物削减、收集、处理能力。

  ——控增量,在新建区域和项目中严格落实“海绵”规划指标,落实区域雨水管理制度。

  ——去存量,结合城市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工作,制定老旧小区、道路等源头减排项目的海绵改造计划,在试点期间,尽可能多地完成源头低影响改造,实现“能做尽做”,减少区域径流总量,降低径流污染水平。

  同时,三亚“海绵城市”建设在面上向流域和区域扩展。以抱坡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流域和区域综合项目为重点,统筹源头、过程和末端,统筹各个职能部门,打造区域“海绵城市”样板,提升城市水生态和水环境质量。

  而在内涝技术路线上,三亚构建“上中下”相结合的综合体系防治内涝。上截,在试点区内的主要截流措施为金鸡岭截洪沟,将金鸡岭山体雨水截流至东岸湿地和三亚西河,不进入城市建设区,共设置 5 处山洪拦截及涝水行泄通道。中蓄,试点区利用湿地山塘等水体调蓄,包括:东岸湿地、抱坡溪湿地、新岸湿地(规划)、鸭仔塘、腊尾山塘、山水国际山塘、白鹭公园等有效削减部分河道卡口、排洪渠的峰值流量,改造利用现状湿地洼塘调蓄空间 50.91 万立方米。下排,对部分地势低,难以靠自流排出、且竖向标高改造困难的区域点,采用雨水泵站强排。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我们着力形成本地化、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三亚陆续发布实施了10余个“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文件,从规划设计、植物选型、设计参数、施工建设、运行维护、模型搭建等全方位提出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并结合监测数据、土壤渗透测试、湿地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撰文/平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水生态绿地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