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天津城建大学柳英: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的着力点

天津城建大学柳英: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的着力点
2020年03月07日 15:37 新浪网 作者 人民网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如何发挥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推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问题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等建设项目统筹实施,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铺开并基本实现了共建共享。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不足,创新力度不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机构“闭馆不闭网”,多举措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彰显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如何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力度。

  重视服务对象的拓展与研究。图书馆承担着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社会职责,理应“有教无类”,将全体国民作为服务对象。在传统的场馆服务时代,图书馆大多数情况下是坐等读者上门,造成了服务对象集中单一的状况。杭州市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敞开大门,受到其他读者不满,馆长说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一时成为社会热点。这正是反映了坐等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其实并不“公共”。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有望改变这一“不公共”的状况,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共享程度,前提是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服务的方向有二,一是加大对长期以来享受图书馆服务的弱势群体的关注,拓展服务对象的范围;二是借助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读者分析,研究数字环境下读者需求的变化。

  重视服务方式的开放与融合。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模式化的管理方式下重点解决的是书和读者之间桥梁的搭建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新能力不断建设、新服务不断拓展。“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的定律内涵也在不断扩容,“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越发值得我们深思。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背景下,图书馆与终身教育、旅游业、新闻出版、大众艺术等领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图书馆与教育、旅游、出版和艺术的融合在国内外已经出现不少成功的案例。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面向的是全体国民,服务方式的融合开放是满足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服务方式的融合开放一是要加大与各相关行业的合作,不断创新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渠道;二是要加强与相关机构的联合共治,构建图书馆治理共同体,更好适应新时代的数字文化服务发展需求。

  重视服务内容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服务对象的扩展,还是服务方式的创新,都应以内容为本。内容为本也是图书馆这一有机体不断生长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数字资源的井喷式增长使得图书馆内容筛选和加工的难度空前加大,二是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有效利用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必然需要做到时代性和传统性兼备,传统文化和数字文化的融合也是当前图书馆进一步坚持内容为本的发展方向。如何做到,一是要加大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力度,例如,通过与传统节日、非遗传承、地方志编纂的结合,全方位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作用,通过读者自媒体建设、个人数字资源平台搭建等方式,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不断丰富完善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

  (作者为天津城建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