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印江自治县聚“青雁”力量 搭追梦“五桥”

印江自治县聚“青雁”力量 搭追梦“五桥”
2020年03月30日 09:43 新浪网 作者 人民网
印江自治县聚“青雁”力量 搭追梦“五桥”

  据印江县人民政府网站消息 从2016年起,印江自治县从全县17个乡镇(街道)搬迁贫困人口32882人,在县城建成了6个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如何写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半篇文章是做好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印江自治县紧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共青团印江自治县委以春晖扶贫工作体系为载体,以“5G 5H”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志愿服务行动为抓手,凝聚“青雁”力量,搭建追梦“五桥”,推动移民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

  “青雁”引领,搭建“感恩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思想引领则是重中之重。团印江自治县委拓展青少年思想引领主责主业,强化移民群众思想引领,不断激发移民群众内生动力、引领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建立健全移民安置点团组织,派遣15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驻点办公,并按照“一个团籍、两个支部”的模式强化组织隶属关系,吸纳安置点团员青年,积极开展团(队)活动,弘扬感恩精神,逐步将服务对象变为服务力量,构建薪火相传的工作链条。一方面,以“馨益邛江”为主阵地,依托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四点半课堂,以观看“爱国电影”、召开“感恩专题班会”“家长连心会”等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在县城移民社区开展感恩励志教育50余场。另一方面,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国庆”等节日节点,开展“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青春相约中国梦·强国一代有我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活动20余场。同时,为激励更多团员青年、志愿者参与移民社区服务,团印江县委还探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移民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团组织建设工作等作为全县“两红两优”评选的单列项,以移民安置点团支部作为审核对象,单独推荐在移民社区志愿服务表现优秀的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志愿者进行表彰,选好榜样激励移民青少年。

  “青雁”衔材,搭建“致富桥”

  生计是民生之本。移民群众只有解决生计问题,才能真正安居乐业。团印江自治县委发挥自身社会资源优势,助力移民群众“乐业”。

  在就业推荐上,一是用好“春晖扶贫”载体,积极动员春晖使者、爱心企业聚焦移民安置点,提供用工需求,解决“企业用工难”和“群众就业难”双重难题。二是14名移民安置点青年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在印服务,进一步深化落实“服务对象变服务力量”理念;三是协助峨岭街道争取易地扶贫搬迁“扶贫车间”--阿里巴巴数据标注项目落地,积极对接吴江团区委,解决基本办公设备,项目建成预计可为移民群众提供50个就业岗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就业培训上,一方面积极动员安置点青年参加“多彩贵州·创在乡土”助力脱贫攻坚青年培训并同时积极与人社部门和职业学校联系,为搬迁户专门开设电工、焊工、美容、美发、家政等专业的技能培训课程,免费为搬迁户进行培训,并颁发相关证书,方便搬迁户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联系“华图教育”“中公教育”等专业公考培训教育机构减免培训费,帮助广大待业青年更加了解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医生等考试内容和形式,为待业青年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广大待业青年提高就业技能。截止目前,已开展“授渔计划”培训18期,对贫困户、低保户实施全免费培训,惠及1000余人。

  “青雁”反哺,搭建“连心桥”

  团印江自治县委以“竭诚解决青少年实际困难”为宗旨,坚持主动作为、干好公益补位,解决实际困难,为移民群众排忧解难。

  暖心助学,排忧愁。组织志愿者入户走访,建立移民群众家庭台账,掌握基本情况、需求台账、服务内容等。对移民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团印江自治县委按照小学每年1200元、初中每年1500元、高中每年3000元、大学每年5000元的标准,通过春晖使者、结对帮扶、东西部协作等多个平台推进“一对一资助”项目,目前已资助112人。在高中阶段,团印江县委联合阿里巴巴脱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办了7个新未来自强班,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的标准资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高中生,目前团县委推荐移民青少年就读新未来自强班16人。实现移民社区孩子800多个微心愿;争取到爱心包裹2万个,价值200万元,移民青少年实现全覆盖。

  贴心陪伴,解后顾。针对移民家长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能力培养孩子的痛点。团印江自治县委以现有阵地为基础,周一至周五下午开展四点半课堂,开展舞蹈、书画、音乐、素质拓展等陪伴行动,为移民青少年进行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在周末,推进校地结合工作,将学生社团等组织引进移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美术、趣味体育等活动,让移民青少年周末不孤单。目前,已开展主题活动8次,完成课程152节,辅导移民青少年3000多人次。

  “青雁”守卫,搭建“平安桥”

  为强化社区移民群众的法治意识,维护社区安定团结,团印江自治县委以线上 线下模式,引导移民青少年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线上宣传造氛围。以青年之声、微博、微信平台等团属媒体,发布青少年自护教育宣传、禁毒知识、普法知识、安全教育等推文,营造法治浓厚氛围。

  线下宣传重引导。一是通过四点半课堂、快乐假期班及“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宣传日等主题活动等形式,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应急救护、安全知识普及、青少年自护教育、禁毒防艾知识、普法宣传等为重点,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增强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识;二是联合司法局、禁毒办、教育局、法院、检察院等职能部门,切实提高移民群众法制意识,共开展主题活动10余次;三是针对移民安置点中高考生,开展”12355”阳光备考加压讲座,减轻考前压力;四是针对移民青少年因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无法适应生活和学习节奏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团印江自治县委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心理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截止目前,已有9名孩子接受了心理辅导;五是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广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宣传。同时,团印江县委还以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为载体,拓宽群众法治教育。2019年4月29日,团县委领导班子带队分赴普同移民安置点、兴民移民安置点开展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送教进村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宣讲活动,针对群众对黑恶势力辨别不清、认知不足等问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群众讲解什么是黑恶势力、怎么辨别黑恶势力与邻里纠纷、其他违法犯罪的区别,并以有奖竞猜的形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加强群众的学习记忆,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知识入脑入心,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法制意识和防范意识。

  “青雁”促谐,搭建融合桥

  移民群众从“农民”到“市民”转变并非朝夕,如何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改变行为习惯,团印江自治县委有妙招!

  强化阵地建设,后续服务“有地可用”。按照安置点区域划分,团印江县委因地制宜,将6个移民社区统筹规划建成4个“馨益邛江”志愿服务中心,建成了共计690㎡的工作阵地,建设了四点半课堂、快乐儿童之家、爱心书屋、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青年之家、春晖社等功能室,让后续服务“有地可用”。

  深化“春晖理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春晖宣讲团为抓手,以“四点半课堂”“家长会”为载体,大力弘扬“尽孝、感恩、反哺、回报”的春晖理念。邀请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朱焜、优秀春晖使者到安置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增强群众爱国主义意识和感恩意识。

  抓实“文明创建”,摒除不良行为陋习。从平房到楼房,从散居到聚居,移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的不习惯,导致高空抛物、乱扔垃圾、置物占道等行为时有发生。团印江自治县委立足实用、实惠、实效相结合,采取“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促进和谐、共建美好生活”的模式,开办“爱心超市”,以移民群众完成文明创建任务换取积分,从而得到相应的物品援助或相应的帮助,激发移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截止目前,爱心超市已兑现积分1.8万余分。

  拓展文体活动,营造文明习惯风尚。一方面,依托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教移民社区群众跳广场舞、用智能手机、识字等,在扫盲、文明习惯引导、教育理念传播等方面的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依托“希望小课堂”“快乐假期班”,开展“春晖心行”“春晖映晚晴”和“青年乡村行”主题活动,以书法、美术、音乐鉴赏、足球、舞蹈等课外活动为载体,培育移民青少年兴趣特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涂寻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追梦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