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乡情·友情

诗情·乡情·友情
2020年05月09日 16:38 新浪网 作者 人民网

  包玉堂同志是一位著名诗人,仫佬族第一代作家,彩调剧《刘三姐》作者之一,曾任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不幸于2020年4月28日病逝。因时值新冠肺炎疫情未完全解除,我无法去见他最后一面,十分遗憾,万分悲痛!特撰此文,以飨读者,并借以悼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乡友、文友、诗友,文学艺术界的老前辈。生前,我们都亲切地叫他老包。

  他一一诗人、作家、仫佬族民间文学的开拓者包玉堂,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不懈追求,辛勤笔耕,终于以独到的视角、民族的自信、优美的诗文立于诗坛,以一个较少民族的作家融进了中国著名作家行列之中,仫佬山乡的人们都为他感到骄傲与自豪!

  他一生追求着什么?又眷恋着什么?他创作的众多优美动人的诗篇中,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

  老包,他出生在仫佬山乡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庄,家境贫穷。小小年纪便给有钱人家放牛,十岁才开蒙读书,长到14岁都沒穿过一件棉袄。新中国成立后,他15岁参加工作,当上一名小学老师。仫佬山乡是歌仙刘三姐的家乡,是歌海,他从小就在这歌海里长大,跟着大人学唱歌,学编歌。他凭着对仫佬山歌的一片钟情和勤奋,编了不少歌唱毛主席,歌颂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仫佬族民歌,传遍了村村寨寨。这初显出他的文学天赋,受到当地领导的表扬,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后他创作热情高涨,从山歌台、黑板报到报刊杂志,从编新民歌,写通讯到写新诗、散文、小说、剧本,全方位、多文体开展文学创作。1953年7月《宜山农民报》连载了他第一首长诗——《谢豪光》,1956年6月《广西文学》刊登了他的长诗《虹》,接着被《人民文学》转载,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那一年被收入全国《诗选》,一举成名。1976年专送毛主席看的《诗刊》第二期大字版,选入的30首诗中就有老包的一首,可见他当时在诗坛中的影响。至此,他登上了新中国诗坛,成为仫佬族第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

  当人们问及老包,是什么使你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加思索爽快回答:“是党和人民,是仫佬山乡这片热土,是崭新的时代,是火热的生活!”

  老包有诗人的情怀,文人的气质,极重感情,容易激动。他经常把自己的乡土,自己的民族放在心坎上,为家乡为民族的兴旺发展,特别是家乡的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而操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自治区文化艺术部门工作,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回仫佬山乡调研、采风,扶持基层文学艺术发展。七十年代初我在罗城县工作,有一次他独自搭坐老乡的货车回县里采风,我去车站接他时,见他一身灰尘,面目全非。我说,怎么不坐班车回来啊。他笑着说,坐货车比坐拖拉机好多了!那次他要去黄金拜访几位民间艺人,第二天清早下着大雨,我劝他改日再去,他说时间来不及了,打把雨伞就走,一直呆了三天才回南宁。他亲自组织仫佬族作家搜集整理出版了第一部《仫佬族民间故事集》,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空白。他经常与仫佬族的青年作家、诗人谈心,给他们以鼓励与帮助,热切地期望他们走上正路,尽快地成长起来。不少文学青年,受过他文学启蒙,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在为我一本书作的序中写道:“多少年来,我一直盼望着在家乡的土地上早日升起我们民族自己更多的文学新星,形成自己的文学星群,为祖国社会主义民族文学事业增添光彩。”这些话都表露出他作为一个仫佬族人对家乡、对民族、对文学事业发展的一往情深!

  我和老包之间既是老乡,是文友,更是师友,我的文学之旅能走到今天,与他的鼓励、帮助和指导是分不开的。我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分配回罗城县委宣传部新闻报道组工作,常在广西一些报刊发表点诗歌、散文。老包当时在广西乃至全国文学界已很有名气,作为家乡的名人,我极想认识他,都苦于没有机会。有一次,他回罗城竟然主动找我。那天,我在办公室赶写一篇新闻稿,他走进来用仫佬话问我:“你是潘琦吧?”我抬头见是老包,热情地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是呀!老包,久闻你的大名,今天终于见到了!”他坐下说:“看到你发表的作品,知道你是刚毕业回来的,也想认识一下你这仫佬族的后起之秀!”打那以后,我们交往甚密,成为铮友、挚友。他每次回罗城都会找我聊聊,询问创作情况,将我的作品带回南宁帮润色并向报刊推荐。1986年4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山泉淙淙》出版时,老包为之作序。九十年代初,他四处筹资出版《南国诗丛》,还专门为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山乡晨曲》。他在诗集的序中,对作品给予真挚、真实、真心的评价,希望我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出更多的好诗,为仫佬族文学事业增光添彩。后来我每发表一篇文章,出版一部作品,他都第一时间打电话或直接到办公室表示祝贺,并提出些意见和建议,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多年的友好交往,真诚相处,使我深切感受到老包的许多优秀品质,他热情、勤奋、真挚、坦诚。他学历很低,文字功底薄,但由于对文学的钟情,他勤奋学习,刻苦努力,笔耕不缀。广西没有专业作家,他把每天工作之余的时间,别人下棋、打扑克、逛街、聊天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练习写作上。他就凭着这股牛劲几十年如一日,先后创作发表了二十多首长诗、一千多首短诗和百余篇散文、小说、创作随笔与评论文章,出版了11本作品专集。退休之后,还不顾年老多病花三年时间,创作了32集电视剧《新刘三姐》,后因诸多缘故未能开拍,但过中可见老包的一片苦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先后十次获自治区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老包对文学锲而不舍,勤奋学习,执著追求的精神,以及他取得的文学成就,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树立了作家不论学历高低,“勤能补拙”“天才就是勤奋”的极好榜样!

  如今,老包走了,永远离开了我们!这是中国诗坛、广西文学,尤其是仫佬族文学的一大损失!这些日子以来,我的眼前,经常会出现一个满腔热情但时时都在沉思或伏案笔耕的老包,他手里总是离不开一支烟,桌上摆着一杯茶水……我耳边,时时会响起浓重浑厚亲切的仫佬话音:“作为一个仫佬族作家,我将为我的家乡、我的民族、为祖国和人民的文学事业,奉献自巳的毕生精力!”(潘琦)

  延伸阅读:

  包玉堂 (1934—2020),笔名夜光、山音等。仫佬族。广西罗城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革命,历任小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县报记者,柳州地市文联副秘书长,自治区文联专业作家、创作组长,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作协广西分会专职副主席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虹》《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春歌不歇》《红水河畔三月三》《乡情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包玉堂卷》,散文集《山花寄语》等,剧本《刘三姐》执笔者之一,主编《南国诗丛》《繁花诗丛》《芦笛词丛》《仫佬族民间故事集》等。作品获广西首届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广西第二届少儿文艺优秀作品奖等。1960年被授予全国新闻、文教、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