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绿量”芜湖:青山碧水共为邻

“含绿量”芜湖:青山碧水共为邻
2020年05月25日 17:05 新浪网 作者 人民网

  鸠兹古地,鱼米之乡。

  初夏时节的芜湖,已显露“颜值”盛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江河浩荡、碧波荡漾;绿柳盈案,花木扶疏;人游画中,城景相融。这是自然对芜湖的馈赠,亦是芜湖人以生态立市的反哺,更是芜湖崛起之路的底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好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好风景方有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奋力在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上走在前列。

“含绿量”芜湖:青山碧水共为邻(图为江天一色无纤尘的长江岸线)

  以生态带动“业态”,集聚前行绿色动能

  今年五一前夕,伴随着一阵机器轰鸣声,位于我市繁昌县孙村镇的红花山水泥公司开始拆除。这座当地的明星企业历经多年辉煌之后,走向了尽头。

  上世纪80年代,依托石灰石品位高、存量大等资源优势以及濒临长江黄金水道等交通区位优势,繁昌县以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并因此得了“水泥生产大县”的名号。红花山水泥公司便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诞生的一个突出代表。

  然而单一资源型经济结构催生了产业层次偏低、资源消耗过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很多当地居民用“早上晒出白褂子,晚上收回灰褂子”的戏谑之语来形容水泥厂带来的粉尘污染问题。

  “繁昌有一片好山好水啊,这种攫取资源换发展的现象不能再继续了。”红花山集团公司董事长俞乃平痛下决心,转型文旅产业。水泥厂拆除后腾出的地块,因为临近人字洞遗址,按规划将用于打造人类史前文化综合类公园。“发展旅游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制。不消耗资源,不吃子孙饭,对环境无污染,还可就近安排就业。”俞乃平说道。

“含绿量”芜湖:青山碧水共为邻(图为鸟瞰人类史前文化综合类公园效果图)

  “现在工资比以前多了,每天在景区里吸着新鲜空气,再也不用面对水泥厂的粉尘了。”原红花山水泥厂工人叶宏伟说道。水泥厂拆除后,叶宏伟转岗到马仁奇峰景区工作,目前在景区玻璃栈道玻璃桥担任安全员。

  “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繁昌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军语重心长,“红花山水泥厂的成功转型,带动了一批其他的高能耗企业也在重新谋划转型或升级。繁昌在大力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外,还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培育以大健康产业、3D产业、文旅产业等新兴业态。”

  繁昌的“转身”,正是芜湖坚持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明晰了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思路一转天地宽。产业转型、淘汰落后产能,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布局“新产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拔地而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提前完成钢铁、水泥等21个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在全省率先终结了小煤矿、粘土砖瓦生产的历史,实现产业的“去黑存绿”。

  安徽海螺集团通过技术研发,变废为宝,将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处理成水泥生产的原材料,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更节约了危险废弃物处置、污染环境的巨额社会成本。全球水泥行业首个水泥窑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于2018年10月在芜湖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建成投运,按照目前产能计算,一年将捕集纯化5万吨CO2,平均每月减少4千多吨CO2排放。

“含绿量”芜湖:青山碧水共为邻(图为环境优美的海螺集团生产基地)

  机器人、智能装备、现代农技装备、航空、轨道交通等10个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沙成塔,成为芜湖经济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8.1%.

  向难处攻坚疏堵,常伴蓝天碧水净土

  最近一段时间,芜湖很多道路加上了围挡,污水管网排查和建设给道路出行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然而,这一时的“麻烦”为的确是长久的“畅通”。

  芜湖市区由于管网设施不健全、污水处理能力弱,内河水系沿线老旧小区布局数量多、功能配套不完善,加之城市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等原因,导致部分黑臭水体“反复治、治反复”。

  解决问题不会是一劳永逸。芜湖清醒地意识到,必须要坚持市场化、一体化、专业化融合,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提升长效治理效能。

  2019年以来,在“一城一主体”原则基础上,芜湖成立了水环境治理办公室,依托三峡集团,创新“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治水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00多亿元。

“含绿量”芜湖:青山碧水共为邻(图为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项目之一朱家桥三期扩建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我们目前在芜湖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全市污水处理量的增容,通过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能力在原来每天35万吨的基础上,直接再提升30.5万吨;二是城区污水管网的完善,规划新建管网110公里,建完可以实现城区污水90%以上收集;三是对城区现有2200公里管网的排查与整治,预计今年十月份结束。”三峡长江环保集团安徽区域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张浩向记者介绍说。

  芜湖探索实施的“三峡模式”受到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并被省内兄弟市借鉴。全市提前一年消除劣五类水体,黑臭水体整治达到96.3%,进度超过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入围全国第三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芜湖始终把生态环保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上,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既坚持问题导向,全力做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又坚持目标导向,系统推进水清、岸绿、天蓝、土净工作。”芜湖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东介绍说。

  “宁可发展慢一点,一定要发展好一点。”芜湖决策层的思路鲜明地体现了长远和眼前的抉择。

  除了大改大建,创新模式,彻底解决“水清”问题,我市通过以“五控”为抓手,加快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深度治理,关闭“散乱污”企业,全面淘汰黄标车,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等措施,以精准施策,精细管理,持续解决“天蓝”问题。

“含绿量”芜湖:青山碧水共为邻(图为经过水环境治理后,湖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树成荫的西洋湖公园)

  秉承“为国护江、为城建江、为民治江”的理念,加快长江岸线生态治理,释放长江干流岸线近30公里,新增长江造林面积1.16万亩,打造“十里江湾、百里绿廊”高品位生态产品,筑牢长江生态屏障,以强力整治,快速补绿,着力解决“岸绿”问题。

  发挥全市网格职能作用,组织开展4轮地毯式固废大排查大整治,排查区域1.3万平方公里,排查企业5660家,摸排41处固废倾倒点,5.3万吨固废全部实施无害化处理,以严管严查,科学处置,加快解决“土净”问题。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二是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三是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是着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东表示,“透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将凝聚全社会共抓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盯目标、埋头苦干,坚决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任务,为建设绿色美丽芜湖作出积极贡献。”

  为民生厚植底蕴,谱写生态崛起之歌

  “波光粼粼,白帆悠悠,鸥雁阵阵,鹭凫潜游”,晴日里,站在龙窝湖新建的亲水平台上,眼前便如诗中一般,自然而动人。

  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淡水湖泊之一,芜湖以积极的态度保护,审慎的态度利用这块宝贵的资源,致力于保持龙窝湖的生物多样和湿地原貌。现在,这里各种水鸟聚集繁衍,展现出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我在这里住了五六年了,才来的时候这里还感觉有点偏远,但是现在,一到周末,来游玩、钓鱼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看风景。”谈到龙窝湖的变化,三山碧桂园小区的住户邓彪深有感触。

“含绿量”芜湖:青山碧水共为邻(图为宛如画卷的龙窝湖美景)

  绿水青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自然资本。

  “一带江城浑似画”。芜湖大力加强“两区三园”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建设。境内天门山、小格里、丫山、陶辛水韵等自然风景区,马仁奇峰、天井山等国家森林公园,赭山、镜湖、汀棠、神山雕塑公园等城市公园点缀其间,公共生态产品遍布江城,芜湖市也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围绕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五绿的目标,我市积极推深做实林长制,大力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已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林长全覆盖,共设立林长2340名,划定生态功能区是88个,同时全面启动五个林长制示范区的建设。各级林长带着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巡视、解决、督办。”市林长制改革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夏霖介绍说,“近两年来,全市新造林903万亩、封山育林3.4万亩、四旁四边植树1.08万亩。通过林长制的改革极大地推进了我市国土绿化工作。”

“含绿量”芜湖:青山碧水共为邻

  (图为南陵县霭里村向日葵花田勾勒出一幅靓丽的花海盛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到田地观赏。)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从图纸变为现实。

  大浦乡村世界、霭里农家乐、六郎花海、丫山牡丹、马仁奇峰等一批绿色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互交融,芜湖生态文明指数不断提升,生态资产逐渐富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于心的民生情怀。在芜湖,这体现在城市乡村处处跳动着的绿色脉搏,体现在山水湖泊时时绽放着的生态之美。

  调“优”生态布局、调“轻”产业结构、调“绿”发展底色,芜湖正在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上行稳致远。

  芜湖日报 全媒体记者 陈旻 张学桥 乐培意 陈洁 郑远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