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南方多地暴雨,做好灾害的次生舆情引导

南方多地暴雨,做好灾害的次生舆情引导
2020年07月15日 14:42 新浪网 作者 人民网

  6月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湖北、广西、湖南、重庆、江西等地发生洪涝灾害,各方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引起舆论热议。互联网关于“南方暴雨”讨论量显著上升,微博中#关注南方暴雨##湖北暴雨#微话题阅读量突破11亿次,微信相关文章1万余篇。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我国已建立起一整套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体系与灾情信息发布机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相比以往夏季的南方暴雨,这一次面对洪灾,网络舆论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第一,网络舆论场呈现“慢热”,话题由区域性向全民性升温。进入6月以来,全国多地雨势猛烈,中央气象台连续27天发布预警,针对此轮降雨范围广、时间长、雨量大的特点,提醒各地需加强防范次生灾害。6月初,除了暴雨灾害集中地域的网民热议外,在国内其他地区尚未引发强烈关注,话题局限于部分地区。随着南方灾情日益严重、范围扩大,特别是大量暴雨洪灾短视频传播开来,开始刺激网络舆论升温,成为全国舆论焦点。整体来看,6月,网络舆论场对于这次暴雨灾害的关注呈现两波高峰,第一波舆论高峰是在6月10日前后,人民日报微信推送的《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雨》和微信公众号“侠客岛”推送的《这场南方暴雨,到底有多大?》,引发较多网民转发。第二波是在6月下旬,据大致统计,6月20日至6月28日,阅读量超过10万次的微信文章有19篇,持续的暴雨灾害引起网民关心,《南方暴雨,比你想象得更严重》《比疫情反复更揪心的,是眼下的南方11省》等文章传播较广。

  第二,媒体报道和网民认知存在较大的偏差。近日,多篇质疑国内媒体报道暴雨灾情不足的自媒体文章刷爆“朋友圈”,引起各界注意。例如《今年的洪水静悄悄》一文认为,相比于洪灾的凶猛,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报道则显得较为平静,就在洪水的消息已经刷屏了“朋友圈”和抖音等平台的时候,各大门户网站并没有跟进报道。也有一些网民认为,今年媒体的舆论有所跑偏,过于关注全球疫情态势,导致对国内话题的聚焦失准。微博也有不少网民发帖质疑“南方暴雨都成洪灾了,就没人关注下吗”。笔者认为,相比于2019年汛期期间各大媒体早早介入、铺天盖地地报道灾情,今年媒体报道频次和力度方面相对减弱,特别在6月上旬,除了主流媒体发布的防汛提示,汛期信息传播主要还是当地媒体,全国性门户网站参与度有所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发挥灾情预警功能。

  第三,暖新闻叙事更具感染力吸引力。主流媒体与政务新媒体在及时播放汛情信息的同时,经常会凸显抗洪救灾过程中涌现的正能量案例。适量报道暖新闻,有助于提升社会“温度”,对抗洪救灾具有凝聚人心的重大意义。近日,#消防员洪水中用脸盆救出婴儿##外卖员暴雨送餐被困路人伸手拉回##被救女童消防员怀里绽放笑容#等微话题热度较高。另外,湖北宜昌夷陵区交警黄炳水、屈澍砸车窗救人的视频被@央视新闻、@中国之声、@中国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这些故事本身讲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以平民视角讲述抗洪救灾奉献敬业精神,比宏大叙事更具有良性传播效应。

  第四,负面舆情有所减弱,舆论引导仍需加速。洪灾面前,一方面是网民自发拍摄视频,善意提醒亲友注意安全;另一方面谣言乘虚而入,浑水摸鱼。例如这几天,网上流传着一条“洪水中的摆拍”图文传言,图片中,齐腰的洪水淹没街道,一男子仅露出脑袋拍摄救灾人群。与此图片一同发布的文字极具“带节奏”的意味:“洪水中的摆拍,也是醉了,也是服了”。经查证,网传“洪水中的摆拍”图文消息实属谣言,是使用旧图进行造谣抹黑。随着长江流域雨季的来临,网传三峡大坝扭曲变形的谣言也再次出现但被不断辟谣。针对嘈杂的舆论场,政务新媒体及时就热点进行回应,有效化解着公众焦虑。整体来看,今年汛期的舆情次生灾害同比2019年显著下降,也彰显出有关部门在灾情舆论引导方面的进步。但众声热议之下,灾情往往因其突然性、紧张性、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传播过程的渲染夸张,时常带来诸多负面舆情,舆论引导仍需加强。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卢永春 据《网络舆情》 2020年7月2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暴雨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