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学研携手合作,长三角发展汇聚各方力量

产融学研携手合作,长三角发展汇聚各方力量
2020年09月21日 06:3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詹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世平

  《国际金融报》总编辑徐冲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

  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邱士明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如何汇聚起产业界、金融界、学术界、科研院校等各方力量,让各类要素在融合中迸发更大能量?9月1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指导,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主办,上海农商银行协办的“2020长三角产融学研合作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政府、学界、企业、金融机构的嘉宾集聚一堂,把脉长三角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务实建议。

  领导致辞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詹咏:

  探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系统架构

  “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情势出现的变化,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影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及配置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探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架构。”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詹咏在论坛致辞时指出。

  据詹咏介绍,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一直高度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支持并协助参事们开展各类相关考察和深入研究。“吴大器参事长期专注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前阶段,他带领工作团队,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会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张江集团、上海农商银行等专业研究力量,紧扣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开展了深入调研。课题组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模型初论》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三维高质量发展推进模型’,形成了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时,还选取代表性样本,梳理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这些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上的积极探索,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詹咏进一步表示,此次论坛不仅是吴参事的研究成果发布会、激发创见的头脑风暴会,更是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产、融、学、研各系统的紧密协作开端会。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世平:

  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全过程、高质量智力支持

  “此次产融学研合作论坛,不仅为我校进一步深化科学研究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我校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搭建了宝贵的平台。我们将抓住机遇,用好平台,与合作单位一道,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李世平在致辞时表示。

  “学校积极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学校与宁波财经学院签订沪甬合作战略备忘录,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李世平进一步表示,“学校拟于2020年9月20日与安徽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和宁波财经学院共同倡议成立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长三角联盟,以新商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商科创新型人才的协同培养,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科研创新平台和专家智库,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全过程、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学校积极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谋划组建6支高水平研究团队,积极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论坛发布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模型初论》又是一项重要成果。《国际金融报》和我校联合推出的‘长三角会客厅·共话一体化’栏目也将聚焦探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李世平说。

  《国际金融报》总编辑徐冲:

  立体专业地传播一个真实可感的长三角

  “本论坛的特点是倡导产业、金融、学术、科研、媒体的合作乃至融合,是希望以‘一体化’‘高质量’为目标导向,将更多异质的元素熔入一炉、融为一体,让它们在长三角这个奇异的空间里相激相生,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形成1 1>2的效果。这将是一次跨地域、跨体制、跨文化、跨专业、跨行业合作的尝试。起步艰难,但我们将勇敢地携手向前。”《国际金融报》总编辑徐冲在致辞时表示。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9月10日,沪苏浙皖主要领导视频连线,共商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确定一批一体化重点协同事项。”徐冲进一步指出,“本次论坛,正是在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我们对于论坛更加寄予厚望,希望在后续演讲和讨论中,能够涌现更多真知灼见,能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所裨益。”

  徐冲表示,“我们将力图通过报、网、端、微、图书、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立体地专业地向关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朋友们报道和传播一个真实可感、生机盎然的长三角,为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作为一个财经媒体平台的热诚和力量。”

  主题演讲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

  三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吴大器以“长三角一体化与高质量推进的理论与实践”为题,分享了研究成果。

  吴大器表示,本着创新的初衷,我们探索把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区域经济这三个更多独立进行的领域维纳入平行、联动的大平面维度范畴,按照长三角国家战略纲要确定的几个主要模块,进行全新的系统排列组合,把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经济主角——科技引领的先进制造业,虚拟经济各项经济保障元素中的主角——金融服务业,区域经济协同创新、研发应用维的行业放到三维一体的推进模型中,按规律性融合理念构建起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模型。并在应用样本的实践探索中梳理、提炼、归纳了科创、金融协同服务,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共享互融路径。

  吴大器指出,有关三维推进模型的三个特征的描述成为模型独有的服务一体化的主要依据。其中,协同体现了逻辑上的衔接,关联反映出内容中的直接影响,集成则揭示着效果上的要求。当前在加快实施“内循环为主体”的工作推进中,三维模型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该研究推进系统的有效性,勾勒出区域经济研用、经济保障集成、产业集群成长子系统实现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推广经验。”吴大器进一步指出。

  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

  发挥长三角农村金融合作协同作用

  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发表了题为“上海农商银行高质量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金融实践”的主题演讲。

  顾建忠表示,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和引擎,是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相较于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一体化”体现的是更紧密区域发展、互联互通的定位要求,互联互通是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过程中,上海农商银行紧紧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城市管理三大领域的互联互通,结合自身业务特长,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寻找切入点、创新点和贡献点。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上海农商银行所做的工作包括银政一体化合作、机构区域化布局和业务同城化发展三方面。”顾建忠介绍称,在推动产业发展互联互通方面,上海农商银行重点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原有企业客户在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扩张等趋势,发挥自身特色做好贴身服务。

  顾建忠进一步指出,尽管长三角区域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但依然存在都市农村经济、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这些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它们也是长三角各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服务好普惠客群,既是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大力支持,也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

  为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做出贡献

  “怎么让张江生物医药基础能够更好服务于长三角,能够帮助长三角企业一起做大做强长三角医药集群,这是张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表示。

  据袁涛介绍,从成果版图来看,张江有“3个1/3”,包括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1/3集聚在张江、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有1/3布局在张江、全国获批的一类创新药有1/3源于张江。“这么多的在研药物和管械,能够把成果真正落在张江,落在整个长三角,能够为整个长三角产业集群做出贡献。”袁涛指出。

  袁涛指出,生物医药新时代有三个关键词:会聚、裂变、协同。“会聚是指汇集各种创新资源,如在学科探讨方面,张江已引领相关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方向,特别在基因学方面做出了张江贡献。同时,如今是一个创新裂变的时代,我国生物医药的本土创新力量逐步成熟,开始进入原创性成果的爆发期。此外,在创新协同的时代,张江不仅是创新技术的策源地,也是创新模式、产业组织模式的策源地。”袁涛表示。

  “我们要建立三张网:高质量链接、高质量赋能、高质量转化。要做好端到端的资源整合路径,我们核心形成了大企业、核心机构、核心院所的生态合作,在外围引力群有各种智库、媒体、产业链等,这更符合我们今天的主题‘产融学研合作’。”袁涛进一步表示。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邱士明:

  “北斗七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

  “长三角作为我国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作为该项目课题组成员,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斗七星’发展模式为例,对‘长三角一体化下的区域经济研用系统’进行了探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邱士明表示。

  邱士明指出,“北斗七星”模式即“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犹如“北斗七星”,政府、产业、大学、科研、金融、科技中介、市场应用,这七个要素构成了新型创新体系。“北斗七星”以“学”与“政”为基本,以“研”为出发点,借助“产、金、介”的协同支持,达到最后“用”的目标。

  据邱士明介绍,“北斗七星”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应用。一是致力应用型科技研究。二是着眼长三角市场需求,实现科研成果与行业产能的有效转化。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三链融合的“产业驱动”模式。“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长三角研究院的创新模式是可借鉴可推广的。”邱士明认为,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严格落实现有规划,依托现有平台组织,建设专门协同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共享;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积极性,多元有效介入科技与经济融合,可激发更强蓬勃创新动力,为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长三角会客厅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上海金融如何服务好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会客厅”9月11日首次“开张”会客,主题是“共话一体化——金融之约”。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池洪、上海农商银行行长顾建忠就该主题分享真知灼见,进行思想碰撞。

  吴大器:目前,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将产生哪些影响?上海金融将在长三角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中承担什么角色?

  池洪:今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世界经济的衰退局面还没有扭转,我们日益感觉到大变局在加速,变化范围更大,变化速度更快。这样的格局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有哪些重要影响?我的个人体会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长期的、动态的,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是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我认为,它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了。重要性的凸显在于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对内,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对外,长三角是对接“一带一路”的桥头堡。无论是龙头还是桥头堡,都凸显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性。

  必要性的凸显,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对于这个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开座谈会时,要求长三角一体化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创造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模式。

  众所周知,长三角一体化非常重要,但又具有很大的挑战。如何在不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让各种要素资源在长三角内更加畅通流动,更加得到优化配置?长三角一体化做好了,就能够为国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增长格局创造经验。

  紧迫性的凸显,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求长三角做科技与创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所以长三角要快马加鞭。长三角一体化是一步先手棋,我们承担着重要任务和使命。

  吴大器:对于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要特别引起关注和重视,例如,新冠疫情铺天盖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政治、经济、国际贸易格局的“海啸”,让金融相关的既定思维、推进布局出现了对策上的“瞬间空白”,而有效应对又需要有审视全局兼顾实际的应变思维。上海金融在这方面如何应对?

  顾建忠:从金融角度,面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们的想法就是尽可能用确定性和稳定性来应对。我个人认为,上海金融具备了助力形成内外双循环的能力。

  第一,上海金融有充沛的市场体系和创新的金融力量。国家提出,上海到2020年形成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金融中心。从目前的数据和评价标准来看,初步证明上海已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从市场体系看,上海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既有主板、科创板,还有股权托管中心。金融体系方面,上海各类金融机构齐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银行也有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另外还包括金融租赁、保理等非银金融机构,他们的创新能力都非常强。要素市场体系方面,包括外汇交易中心、期交所、保交所、票交所等,这些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金融基础保障。上海金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最强的,上海金融是具备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和内外循环双促进能力的。

  第二,上海金融时刻准备着,有担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在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经济不稳定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变局下,上海金融机构都在积极行动,在战略定位和战略资产布局方面都加大了工作力度。除了我们上海农商银行之外,上海其他金融机构在积极储备长三角科创板项目、在积极物色参股金融机构标的、在积极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相关的基金等,这些战略举措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很大的推动力。

  总之,上海金融在助推长三角一体化方面是既有能力又有担当的。

  吴大器: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上海如何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效应,推动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和改革创新联动?在长三角地区顺应双循环金融改革新格局中,应如何发展提升陆家嘴功能,当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在这方面,上海陆家嘴金融有着令人难忘的经历,他们如何考虑今天和明天?陆家嘴金融局做了认真的总结,由于张宇祥局长参加重要会议,由我代为表达。

  陆家嘴是浦东的陆家嘴,是上海的陆家嘴,同时也是长三角的陆家嘴。陆家嘴与长三角有着很深的渊源。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裕安大厦、紫金山大酒店、嘉兴大厦这些响当当的地标性建筑都与长三角有关。这源于浦东开发早期推出的“省部楼政策”,当时吸引了包括长三角各省市乃至全国各地来到陆家嘴投资创业,兴办了一大批“省部楼”。比如裕安大厦是安徽省投资建设的,紫金山大酒店是江苏省投资建设的,最初叫江苏大厦,嘉兴大厦是嘉兴市投资建设的,是地级市在陆家嘴建成的第一幢大楼。这些省部楼现在依然是陆家嘴的重要商办楼宇,多年来为大量的长三角企业搭乘浦东发展的快车创造了条件,也为陆家嘴的繁荣贡献了力量。

  “省部楼”的案例充分说明陆家嘴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互为促进。

  不过,陆家嘴最大的优势还是在软件方面。高度集聚的金融要素市场和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才是陆家嘴的核心优势。金融监管机构方面,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等都在陆家嘴,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要素市场方面,全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第一家保险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都坐落在陆家嘴。这些金融市场体系共同成就了陆家嘴金融资源配置枢纽的地位,而这才是陆家嘴的核心优势,是陆家嘴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辐射长三角的基础条件。

  另外一个例子是,科创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如今已届满一周年。东方财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已有159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其中72家来自长三角地区,占比达45.28%;这72家公司科创板IPO募资共816亿元。这也体现了陆家嘴发挥要素市场优势,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成效。

  其实,为长三角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只是陆家嘴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方面,近年来,陆家嘴凭借其在专业服务体系和金融生态方面的优势,在辐射长三角企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是陆家嘴专业服务机构对长三角地区的服务辐射。陆家嘴聚集着全球主要的会计、审计、咨询、法务、评级、征信、仲裁、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机构,很多是全球头部企业在陆家嘴落户的中国区总部,为全国包括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各类专业服务。

  另一方面是陆家嘴各类总部企业在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专业服务供应方面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许多重要的头部企业往往把总部或者运营管理、财务结算等环节的总部放在陆家嘴,而把其他环节放在长三角地区。反过来,长三角地区的许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觉得陆家嘴的生态有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往往就会到陆家嘴设立新的业务板块。

  陆家嘴除了发挥专业服务的辐射功能之外,其沟通交流的平台作用也日益明显,陆家嘴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关键节点。

  陆家嘴的独特区位和良好生态,为长三角地区的各界开展有效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陆家嘴管理局也抓住进博会等各种机会,积极提升陆家嘴长三角沟通交流平台的功能。一是把握进博会契机,为长三角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二是凝聚区域业界合力,营造长三角金融高质量发展环境。三是探索细分领域的创新,促进长三角金融互通共享。

  我有一点思考,双循环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推进,需要科技和金融双重发力,这也是一种双循环。上海金融业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征程中,既要“晒秋”,同样要“耕春”,设计好引领先行试验、服务先进制造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彼时,在陆家嘴确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区的那一刻,我曾发表过一个观点,陆家嘴将不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它一定会从单一的地域概念走出去。对上海而言,陆家嘴就是上海金融的核心象征,金融决策监管的机构、金融市场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都在这里。可以说,陆家嘴兴则上海金融兴,陆家嘴辐射、延伸、拓展、开放,则上海金融一定会迈开新的步伐。

  如今,陆家嘴与外滩、北外滩正在互补合作,形成上海金融中心的“金三角”核心区域,主要担当对外开放循环金融的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已经开建“第二陆家嘴”,主要担当对内循环的长三角绿色生态示范区,也应该是上海金融为发展新格局提升力量的“金融桥头堡”,浦东已经建立了绿色生态示范区服务的相应平台,在战略上科学把握上述区域的系统关联,陆家嘴理应更多规划。

  我认为,陆家嘴要进一步提升“定海神针”的站位,应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金融策源地”的重要选项,应该和外滩、北外滩、临港新片区、绿色生态示范区合力集成,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求的“主力团队”。上海金融业要形成金三角核心区域,充分发挥好临港新片区、绿色生态示范区两大扇形区域在对外、对内双循环中的创新、开放、改革功能,从而有力推进长三角的金融保障。我们相信弘扬壮大的上海金融业和陆家嘴,可以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池洪:经过浦东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陆家嘴在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取得的成就也是公认的。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当中,金融毫无疑问是血液,如果血液不畅通,生命体就会死亡。

  不过,无论是实体经济的感受还是对营商环境的进一步完善,或者从上海提升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来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从长三角各地区来看,上海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便捷度和资金成本都低于江浙。所以一体化在这方面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尽管现实层面银行有它的难处,但是类似情况依然可以引发思考、着力解决。

  希望通过长三角一体化,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更小区域范围内实现同城化,加速这些问题的解决,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路径和方法。

  吴大器:上海金融业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该如何理清思路,确定方向?请顾行长谈一谈。

  顾建忠:正如刚才池董所讲,经济强则金融强,金融强则经济强,二者相辅相成,其中金融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下一步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的担当和贡献值得期待。

  综合来说,我认为当前金融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方面有几个重点,即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和城市管理一体化。

  三个一体化中,最核心是产业一体化,而产业一体化最基础的是“要素流动”,就是各种要素冲破各种壁垒流动畅通。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自身发展的一体化和金融服务的一体化是关键。金融机构下一步怎么做,可以用三个“多”来表达,即金融机构一定要从“多类别、多层次、多主体”三个方面作出贡献,体现价值。

  第一个“多”是“多类别”,是针对金融体系而言。应该说,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体系很努力,但还不足以撬动整个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多类别金融体系的助力。其中,我认为科创板和投资是最重要的。对于科创板,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十年之后回头来看,科创板是关乎国运的。提升中国高新技术和硬核技术的市场,这是重要且伟大的。投资方面,现在长三角并不是缺钱,而是缺资本,尤其需要在长三角增加资本这个“高能货币”的投入。通过投资撬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这三个板块里面,不少是可以成为科创板的储备队,不少是可以填补国家层面空白的。

  第二个“多”是多层次。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都有大中小,层次很多。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尤其要发挥中小层次金融机构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

  第三个“多”是多主体。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多方面的金融主体参加。比如农村金融机构,在长三角地区有226家农商行(上海除我们以外,江苏62家,浙江81家,安徽82家),很多农商银行在当地市场份额都是排名第一的,品牌辨识度很高。这些农商银行服务的是“三农”、小微和百姓居民,这些最基层的普惠触达对长三角一体化非常重要。

  吴大器:我呼应顾行长的一点思考,也讲一下我的观点,是关于科创板的。在金融科技紧密结合上要聚焦科创板,释放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的潜力,通过金融资本来实现区域科技和金融的双业融合,推进试验高地建设新型驱动自主体系。

  比如,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突破,要在科创板层面来对生物医药板块进行一些绿色生态通道的思考。

  第一,如何优化科创属性,提升科技含量,上海科创板跟深圳创业板的区别在哪些方面。毫无疑问,上海创业板要提高科创属性,这点很重要;第二,如何突出科创板对已经上市公司相应持续融资的安排,有针对性提出差异化政策;第三,如何突出科创板与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制度管理和融合效应。

  我们所研究课题的重点在于:第一,体制机制创新;第二,在世界具有先进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进行集群链构建。其中金融不可或缺,这也符合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特点。

  我们非常希望把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科创板与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重点区域来做,正在设计一个模型是科创板应该对区域经济、科技创新中比较好的各方面有一个绿色通道。长三角区域一定要做到科技领先。因此,探索科技一定要放在前面,而金融则不可或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