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健:实干当头 稳扎稳打 开创农业产业振兴新局面

唐仁健:实干当头 稳扎稳打 开创农业产业振兴新局面
2020年09月25日 21:07 新浪网 作者 人民网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在全省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2020年9月22日)

  同志们:

  我们利用一天半时间召开全省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现场会。这是2018年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庆阳召开后,再次在庆阳召开产业扶贫的现场会。开这个会,主要有四点考虑:一是对比看成效,2017年省里产业扶贫系统设计基本形成以后,2018年开始,我们拉开了产业扶贫三年大会战的序幕。三个年头过去,我们选点在贫困程度较深的环县,实地感受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以及显而易见、有口皆碑的带贫益贫效果。这次开会也是想让大家实地看一看,看近三年我们产业扶贫工作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二是对标看方向,就是围绕产业振兴的要求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从我省贫困地区一步一步实实在在做出来的产业样板中,看到各自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路径和方式,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路子,找到加速构建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方法和点子。三是对照看差距,三年前全省各地的产业发展水平基本上都处于同一起跑线,经过三年多的培育,虽然都很有起色,不过水涨船高后,也在螺旋上升中拉开了新的差距,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希望通过现场观摩,找到自身在产业培育、链条打造、体系完善等方面的弱项和不足,努力加固底板、补齐短板、锻长长板。四是对账看遗漏,这几年我们压茬推进产业扶贫,从培育“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体,“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到构建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个体系”,部署安排了一系列项目化、清单化的重点工作,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环县在发展产业和体系构建上创造的经验比较典型,很多做法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环县在抓产业扶贫方面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个是打造了一套好链条。依托6家龙头企业和368家合作社,建立起了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生产加工、屠宰加工仓储、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循环链,形成了闭环的羊产业链条,最大限度获取了超额利润。二是探索了一个好机制。深化以“三变”为核心的“331 ”产业扶贫模式,集聚了政企研社村户及金融、保险等要素,把党组织、村集体、贫困户全部嵌入到产业链上,形成了多方联合、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贫困户通过劳务、产业得到了稳定的收入。环县木钵镇殷家桥村6万只商品肉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场,以“三变”改革为引领,采取“轻资产”模式建办,吸引51个村集体入股7140万元,形成了一级纯种选育、二级杂交生产、三级集中育肥的“三级二元”生产体系,用他们的话说,“一只配一万、一天配一千、一扫三二一、一变三十六”,他们还建立了国际队、国家队、地方队三支技术平台力量,省农科院驻点开展技术指导,在资金、政策和政府引导下,也有了用武之地。所有这些环节,最后都落到建立了较大规模的产业体系。三是建立了一支好队伍。围绕羊产业引进了高层次专家人才,培养了大学生和职业农民,很好地解决了不会养养不好、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丁掌村万只湖羊标准化示范合作社,就有15名大学生参与管理运行,形成了很大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四是干出了一种好作风。环县的同志一心扑在羊产业发展上,从引进龙头企业到组建合作社,再到完善政策体系,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抓,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这种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的作风值得肯定和学习。在此强调三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三年产业扶贫成效怎么看

  两年多前,我在庆阳召开的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上讲过,“我们面临的形势之紧、任务之艰、时限之急不言而喻,惟其艰难、方显担当。”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我们刚刚从四川学习考察回来。那时候,我们脱贫攻坚进程事实上是严重滞后,产业扶贫更是基础薄弱,有的地方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而四川的产业扶贫通过之前两三年的发展,已经成气候、成规模,特色鲜明、如火如荼,当时很多同志看了后都很受震撼、很是羡慕、也很有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紧盯主攻方向,制定了六大产业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六年任务三年干,三步并作两步跑”,从大力构建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个体系”入手,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砸锅卖铁投入155.6亿元,初步搭建起了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逐步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一是特色产业形成“小气候”。我们着力培育“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地方优势产品,逐步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为主,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 “五小”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从规模来看,我省产业增长的势头十分明显。2019年与2017年相比,全省牛存栏量、羊出栏量分别增长8.2%、10.4%,蔬菜产量增长8.5%,苹果产量增长41.3%,马铃薯产量增长28%,中药材产量增长5.5%。其中,2019年和今年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均增长5.8%,增幅居全国第1。

  从区域来看,全省农业产业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产加销”一体化区域产业体系。比如,肉牛产业形成了以张掖为核心的河西肉牛产业带,以平凉为核心的红牛产业带,以临夏、甘南为核心的农牧交错繁育一体肉牛产业带;又比如,肉羊产业形成了以临夏为核心的农牧交错肉羊产业带,以环县、靖远、会宁为核心的陇中陇东肉羊产业带,以凉州、民勤、金塔为核心的河西肉羊产业带;还有,蔬菜产业有河西走廊、陇东南、中部沿黄灌区3大优势产区;苹果产业有平凉、庆阳富士苹果产业带和天水花牛苹果产业带。

  从产值来看,蔬菜产值超过了700亿元,培育了5个播种面积超过30万亩的蔬菜产业大县;中药材产值达到450亿元,有4个播种面积超过30万亩的中药材产业大县。苹果产值达到了400亿元,百万亩苹果大县1个,30万亩苹果大县8个,果品保鲜和贮藏能力达到260多万吨,原果加工能力达100万吨以上,我省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苹果优势产区和苹果第二大省。肉牛产值达到了380亿元,有存栏30万头以上的肉牛产业大县4个;肉羊和马铃薯产值都超过了250亿元,有百万只肉羊大县9个,百万亩马铃薯大县2个。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旅游,目前全省已建成30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田园综合体,推出60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各市县打造的乡村旅游点、农(牧)家乐、特色民宿等更是遍地开花。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27亿人次、实现收入340亿元。今年3月乡村旅游重启以来,“游甘肃”成为网络上频频可见的热词,已经实现收入接近100亿元。

  二是新型主体开始“挑大梁”。这两年,我们推广“庄浪”“宕昌”等模式,坚持“轻资产引进”“混合型自建”,在贫困县新引进龙头企业752家,组建合作社2173个,实现了龙头企业对贫困县、合作社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同时,持续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070亿元,下达扶持合作社资金近6亿元,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目前来看,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至少带来了3个方面的明显变化:其一是生产主体变强了,全省2904家龙头企业,带动1.02万个合作社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过程、全链条深度参与,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总产值超过了千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极大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其二是综合效益变大了,引进的中盛农牧、蓝天集团、中天羊业、康美牛业、前进牧业等本地“正规军”和北京德青源、海升集团、福建圣农、四川希望集团及泰国正大、新加坡益海嘉里等省外境外“王牌军”,让农业产业效益从亩产“百元、千元”增值到了“万元、百万元”,特别像民乐县的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示范项目,年产彩椒、串番茄等果蔬达到5600吨,都卖向国内高端市场,让农业亩产均值达到了创纪录的百万元,相当于全县170万亩农业用地全部种植小麦的经济收益总和,这种效益变化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甚至颠覆性的。其三是农户收益变多了,构建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探索出了带贫益贫的“蓝天模式”“中盛、中天模式”“海升模式”“德青源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生产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把200多万农户嵌入了产业扶贫大链条,带动人均增收4000元,比2017年增长了40%以上。

  三是产销对接连通“大市场”。围绕解决“闷头干”的问题,着力完善产销对接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丰产不丰收”的困境。我们创建了抱团走市场的产销路子,组建省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及马铃薯等9个特色产业产销分会,扶持建设安定区马铃薯、定远高原夏菜2个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初步构建起了连接产地与终端大市场的销售网络体系,填补了农户和市场之间巨大的信息鸿沟,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议价能力。我们开辟拓展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我省农产品在京津沪、粤港澳、长三角、成渝等终端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获得了举足经重的一席之地。加强与知名电商合作,去年实现网上销售额162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额77亿元,同比增长6.9%。特别是陇南市,在大山深处搞电商,成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电商扶贫成效位居全国第一。同时,静宁苹果、秦安蜜桃、陇南橄榄油、环县羊肉、敦煌红枣等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了海外市场,特别是静宁苹果,已经出口到了17个国家和地区,光上半年出口额就达到了7782万元。我们基本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把“错峰”销售作为“卖好价”的主要途径,2018-2019年,我们在48个贫困县贫困村新建果蔬保鲜库1025座、厢式冷藏车222辆,新增储藏能力37万吨,保鲜保值和议价谈判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滞销风险得到了有效化解。

  四是“甘味”品牌树起“大招牌”。我们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建起了“省级‘甘味’公用品牌 市县区域公用品牌 企业商标品牌”的品牌营销体系。今年6月,我省举办“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暨消费扶贫宣传推介活动,向社会各界发布了《“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包含了“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地方优势特色产品的5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50个企业商标品牌,现场签订购销订单9项,签约总金额12.36亿元。我们高兴地看到,在“甘味”品牌战略带动下,像“陇南油橄榄”“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庆阳苹果”“东乡手抓羊肉”“靖远羊羔肉”“定西马铃薯”“兰州高原夏菜”“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经享誉全国。

  五是农业保险兜起“安全网”。为保障贫困群众“不白干”,我们设计开发了贫困户种养产业综合保险,基本实现了所有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三个全覆盖”。我们持续“增品扩面”,将保险补贴品种从2018年的69个、2019年的80个扩大到了今年的96个,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着力“提标降费”,按照普惠和特惠相结合的办法,将18个中央和省级补贴险种提高保额、降低费率均达到30%以上,对贫困户参保给予缴纳总保费的10%的特殊优惠,确保了每一户贫困户都能“保得起”。做细做优理赔服务,全省15788个行政村全部组建农金室,与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共同服务农户承保理赔工作,打通了服务“最后一公里”。探索“保险 期货”的模式,开发出了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新型保险。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实现签单保费44.4亿元,累计赔付27.4亿元,从中直接受益农户288.79万户次,其中贫困户98.91万户次。特别今年,有34.9万户次受灾的贫困群众得到了保险理赔近3.55亿元。我省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的举措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

  随着扶贫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我省产业扶贫从“小散弱”的家庭经营,逐步走上了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快车道,爆发力和牵引力越来越强。201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059.3亿元,较2017年增长23.2%,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1.8元,较2017年增长23.3%。前段时间,全国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现场会在我省召开,接下来还要开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现场会,这些都十分有力地印证了我省产业扶贫的这套组合拳确实打在了要害上,打了一场翻身仗,是继续壮大扶贫产业体系,推动衔接产业振兴的不二法门。各地一定要保持定力和信心,按照目前的路子继续下大力抓下去。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产业的培育是有周期的,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三年多的时间对产业的培育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产业成绩的背后仍然有不少短板弱项需要加快补强。比如,在产业基础上,我们不少地方生产性基础设施薄弱,仓储物流和冷链运输类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金融配套服务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在产业培育上,不少地方还缺少叫得响的区域品牌,相当部分还停留在种养的初级环节,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开发滞后,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经营管理上,部分地区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空间,现代科技还没有更广泛运用到田间地头。我们要紧盯问题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予以解决,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进行培育,一个品牌一个品牌精心打造,努力让庄稼地种出更多的致富“金疙瘩”。

  第二,当下产业增收工作怎么抓

  贫困群众人均4000元的收入线是脱贫攻坚收官交账的硬性指标,而这里面的很大一部分要靠产业来支撑。因此,剩下的3个月时间,产业这笔账务必要算得拢、稳得住。

  一要最大限度补上灾害损失。今年8月以来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了10个市州46个县区、134.46万人受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9万人,占到了三分之一,还有1.9万边缘易致贫人口,8个未摘帽县中有4个县受到明显影响。初步统计,全省种植业受灾83万亩,绝收17万亩,死亡畜禽38.21万头,农业直接损失达到了20亿元。特别是陇南市,灾害打击是系统性、重创性的。这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来说是雪上加霜,额外增加了一道难度很大的“加试题”,大家一定要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具体来说,要抓紧做好4件事。一是补收入。针对产业收入掉下去的贫困户和边缘户,要尽快拿出容易上手、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帮扶补救措施。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按照“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鼓励引导受灾农户抓紧改种补种生育期短、有市场需求的作物,每一户、每个村补种改种什么,都要因地因灾制宜,做到抢时抢种、应种尽种。各级农业部门要压实责任、主动作为,把人员力量沉下去发挥作用,农技指导、农资供应、农机具下田、农田设施抢修等要及时跟上,切实为补种改种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是要在短平快的“五小产业”上多想办法,各级特别是驻村干部,要引导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场地,种一些时令蔬菜、养一点鸡鸭鸽兔,结合本地民俗特色,组织妇女、老人等“弱劳力”或“半劳力”做一些草编、刺绣、剪纸、鞋垫等手工艺品,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物业经济,开设小超市、小卖部、小菜摊等。总之,要一块钱一块钱地去算账,只要是能补齐收入账的“芝麻”,都要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去捡,让小产业发挥大作用。二是补保险。除了完成绝收赔付外,种养产业受损的也要督促及时组织赔付到位。对贫困户没有参加保险的受灾作物和牲畜,要尽快制定补保险的政策措施,按标准补齐保险。特别对8个未脱贫县,省里除了风险保障外,还研究制定了“防贫保”,有关部门要在确保理赔全部到位的基础上,督促有关保险公司尽快启动。另外,特色农产品保险中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重点要向今年受灾严重的县区倾斜。三是补农田。农业农村部将我省纳入了损毁农田灾后重建重点省份,在资金上给予了倾斜支持。各市县要认真做好受损农田重建修复规划和设计,积极开辟招投标绿色通道,待资金下达后立即启动修复建设工作。四是补政策。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以8个未摘帽县为重点,按照先生活后生产、保基本再改善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补助政策,包括前段时间省委省政府要求建立的结对帮扶机制,要尽快实打实地运转起来发挥作用。

  二要加快完成重点工作。一是拾遗补缺。就是要防止零星的未脱贫户、脱贫户和边缘户产业收入滑下去。农业农村厅要指导各地加强动态监测摸排工作,对个别有风险的,要及时发现并结合今年产业奖补资金,针对性给予帮扶,不能漏掉一户、落下一人。二是冷链物流。今年,省里出台了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优先支持开展冷链和交易服务的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明确了14个市州、81个县市区的1000多个冷链设施建设任务,计划新增储藏能力近60万吨,累计储藏能力将达到近100万吨。截至9月10日,已完成221个、开工707个。前不久,农业农村部下达我省冷链设施建设资金3.65亿元,专门支持今年的冷链设施建设,资金分配后,农业农村厅要指导各地按照技术方案要求,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并投入使用。三是集体经济。脱贫攻坚考核明确要求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目前总体上工作进展不错,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督促各地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因村施策、因地制宜,重点对未脱贫的村和去年集体经济收入少于2万元的贫困村进行倾斜支持,务必要牢牢托住726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达到2万元以上的底。四是培训提升。今年省里确定了培训高素质农民2万人和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7万人的培训任务。截至目前,分别完成任务量的67.5%、99%。相关市县要加大力度,抓紧组织开展培训,尽快完成剩余培训任务。

  三要放大品牌营销效应。今年,我们加强“甘味”品牌培育宣介,组织产销协会营销家队伍培训,举办大型展销活动,可以说前期准备得比较充分,功课做得很足。眼下,农产品集中上市,滞销卖难风险仍然是存在的,各地各部门务必要拿出百分百的应对措施,打好打赢这场农产品销售战。省农业农村厅要组织产销协会和营销家队伍提前做好市场运作,积极对接国内外大终端市场、大采购商、大超市、大电商,建立稳定畅通的流通渠道和对接平台,打造一批“甘味”产品进城出省的快速通道。9月1日,我省启动了扶贫消费月活动,活动效果很不错,9月26日我们还要举办2020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11月份参加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各地要提前做好产品的品牌包装和宣介推广,谋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专区、专柜、专馆,争取深度参与到活动当中。相关市县要加强同东部协作城市的对接沟通,发挥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展销窗口作用,及早组织相关企业入驻,通过线上线下的全方位营销,让更多农产品进入东部市场。目前来看,我们产业扶贫的前半篇的文章做得很好,“四大体系”都建起来了,但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各地要围绕产业配套,在引进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上再下功夫,利用先进的加工设备、技术,多开发新产品、特色产品,不仅品质要好,“卖相”也要好,努力提高竞争力、提升附加值。另外,农业农村厅和商务厅要牵头组织各地加强农产品的产销预警,重点监测中药材、洋葱、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异动,提前做好形势预判和预警,及时发布可能出现的个别产品“卖难”预警信息,指导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提早化解滞销风险。

  四要见底见效整改问题。在继续坚持整改中央巡视“回头看”、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督导调研反馈问题的同时,全力抓好国务院扶贫办督导反馈的产业扶贫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6个问题,确保9月底所有问题见底清零。

  第三,下一步产业发展体系怎么建

  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完成后,就要全面转入乡村振兴。前两天,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从方向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要求等方面来看,我们构建的这套扶贫产业体系,包括政策框架,可以说是十分符合《规划》的要求,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下一步,要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成果和全面振兴齐抓,规模扩张和集约经营并重,把产业培育的基础打得更加牢靠,把产业体系构建得更加完备,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开创产业振兴新局面。具体讲,就是要在五个“集”上下功夫。

  一是产业要集群。就是推动产业项目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还是要抓特色、调结构、促融合。抓特色,主要是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品品牌。这几年,我们大抓产业扶贫,不少地方叫响了一批产业品牌。比如,安定马铃薯、静宁苹果、陇南橄榄油、天祝白牦牛、兰州百合等,都是把“小产品”做成了“大品牌”。但从全省来看,有的地方急于完成脱贫任务搞“一村多品”,有的追求短期效益搞“一年一品”,热热闹闹、花样翻新,到头来涛声依旧,既没有突出地方主导产业,也没有充分释放区域特色优势。调结构,主要是按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发展路子,以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沿黄现代农业产业带和河西节水高效戈壁生态农业区、陇东循环农业区、中部现代旱作农业区、陇南天水山地特色农业区、高原草地农牧交错区等“一带五区”特色农业产业区,推动“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发展一批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融合,就是要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比如,海升集团,不仅有50多个种植基地,还有12个加工工厂,5个旅游项目,很好地把一二三产融合到了一起,这些都是产业融合、链条融合的典型,也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有效途径。

  二是龙头要集中。就是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园区创建,推动产业聚集、产业融合、产业提升、产业兴旺。我省目前有农业龙头企业3000多家,总产值刚刚过千亿,产值过10亿的也就十几家。合作社方面,要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全面推广“宕昌模式”,鼓励支持产业链、区域间的联合抱团,努力打造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的高标准联合社。省里确定的5个国家级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要积极探索一批联合发展的成功路子,给全省作出示范。家庭农场方面,要对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保面积或养殖规模10倍以上的进行重点培育。同时,对种养大户也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扶持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经营能力。另外,要加快探索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之间更加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形成有分工、有合作、可持续的经营联合体。

  三是技术要集成。就是要推动农业朝现代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对我们来说,要把重点放在技术、人才、服务三个方面。从技术来说,就要通过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鼓励和支持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农业企业,开展寒旱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积极研发“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成套技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从服务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鼓励农业服务人员建立农机合作社、种养技术服务队、防疫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一支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队伍。今年,农业农村部试点运行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探索线上对接和线下服务的有效服务模式和路径,我省首批有16个县参加试点,要做好探索应用和经验推广,争取在全省范围内把这条服务体系很好地利用起来。另外,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也要加快完善,做好价格补贴和技术推广,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四是要素要集聚。就是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推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人才、科技、电商、物流等聚集融合。当务之急就是加快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这方面,农业农村厅要牵头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从发展思路、目标要求、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等方面对产业园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要加快出台《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标准,配套出台财政、土地、金融、税收、人才、科技、电商、物流等方面一揽子支持政策,力争用5年时间创建涵盖牛羊菜果薯药、现代种业以及地方性特色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个,实现所有县园区全覆盖,力争打造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为主、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发挥金控集团、省农担公司的作用,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介入,加强银企对接、政企对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让更多企业找到“源头活水”。

  五是保障要集合。主要是解决好5个问题。其一是水的问题。要“大小水利”一起抓,巩固和提升现有的水窖、蓄水池、泵站、水库、塘坝等小型水利设施,争取国家启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工程,建好甜水堡1000万方扬黄调蓄水库。同时,要在“深度节水、极限节水”上下一番苦功夫,创出新路子,特别是河西等灌区,要率先把节水的文章做起来。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快开展节水的系统设计、政策体系、工程技术等工作,扎实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进一步扩大全省节水灌溉农业范围,打造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其二是路的问题。农业产业方面我们总的目标是千只或万吨以上规模的合作社通社道路全部硬化,确保原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其三是田的问题。要加快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特别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产业田。7月份,我省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对建设目标标准、资金投入、管理体制等作出了明确安排,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像做得比较好的张掖“一户一块田”模式、白银“先流转再建设”模式以及兰州新区将项目区耕地由国有农投公司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等模式,都可以学习吸收、借鉴应用。其四是销的问题。信息网络上,工信部门要牵头负责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通信网络全覆盖建设,让企业和合作社零距离对接线上市场,实现“触网”销售。销售市场上,农业农村厅要加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牛、羊、苹果产业大县建设特色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仓储保鲜设施,确保每市至少拥有1个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每县至少有1个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其五是保的问题。农业农村厅牵头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对如何做好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风险保证保障问题进行深度调研,提出产业上水平、企业有利润、农户得实惠、风险有保障,长期稳定持续的产业发展格局。还有保险与期货配套的问题。2016年起,“保险 期货”服务“三农”模式连续5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我省2018年开始探索苹果“保险 期货”项目,2019年在麦积、秦安、静宁、西峰等4个县区试点实施苹果“保险 期货”项目10万亩,今年又争取将苹果“保险 期货”列入中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筹集保费资金7500万元,计划在麦积、秦安、静宁等地实施苹果“保险 期货”项目15万亩。下一步,要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合理增加试点品种,扩大试点品种受益面,逐步做到苹果、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保险 期货”全覆盖。

  同志们,经过这几年上上下下艰苦卓绝的奋战,我省的扶贫产业体系全面拉开架势、风风火火地建起来了。中央媒体形容我们的脱贫攻坚是“苦甲”不再,“甘味”绵长。取得这样的成绩,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还在于“实干”。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稳扎稳打,把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这把火烧得更大更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唐仁健扶贫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