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扣光12分! 特斯拉智驾“社死”了

半小时扣光12分! 特斯拉智驾“社死”了
2025-02-28 23:11:07 Liya的种草手记

2025年2月25日,中国车市上演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幕:

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在国内正式推送首日,第一批尝鲜的车主就上演了"驾照清零"的黑色喜剧。

这场科技与法规的碰撞,揭开了自动驾驶本土化战役的残酷真相。

当特斯拉引以为傲的纯视觉方案遭遇中国式复杂路况,当美国训练的人工智能面对五岔路口和分体式红绿灯;

这场被马斯克称为"颠覆出行方式"的技术革命,好像有点“水土不服”。

半小时扣光12分,

自动驾驶吃瘪了

车圈网红陈震,直播测试时FSD直接诠释了什么叫"花式违章"。

走公交车道、压非机动车道、实线变道,甚至差点撞上外卖小哥。

于是他凌晨五点还在交警队排队处理7张罚单,发微博自嘲:"开特斯拉比考驾照还难!"。

图源:微博@陈震同学

这还不是个例。

另一位特斯拉车主更惨,系统误把左转绿灯当直行绿灯,一脚油门冲红灯,12分当场蒸发。

网友辣评:"这哪是自动驾驶,分明是自动送分!"

特斯拉这会儿又赶紧出来甩锅,表示推送的是"辅助驾驶",不是美国版纯正的自动驾驶,甚至还把官网名字偷偷改成"FSD智能辅助驾驶"。

但吃瓜群众不买账,辅助驾驶连红灯都不认识?只能说这6万4花得不值。

图源:微博

上海陆家嘴的早高峰向来是驾驶者的噩梦,特斯拉车主李女士却选择在这个地狱难度场景开启FSD首秀。

车载系统启动后,这台Model Y就展现出"马路杀手"的潜质。

在世纪大道与浦东南路交汇处,面对分体式红绿灯,车辆将左转绿灯误判为直行信号,直接迎着红灯冲过路口。

更荒诞的是,当交警示意停车时,FSD系统仍在执行变道指令,最终因连续实线变道被扣完12分。

于是社交媒体上的段子开始疯传,特斯拉车主分为两种,一种是扣完12分的,另一种是即将扣完12分的。

还以为FSD能解放双手,结果直接是解放了驾驶资格。

这些黑色幽默背后,看得出跨国科技企业在本土化进程中还是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中国的马路,

特斯拉还不懂

特斯拉自动驾驶在中国实行的失败,其实是技术路线与本土环境的冲突。

当美国工程师在加州阳光明媚的直线道路上训练算法时,根本了解不到中国交通生态的复杂程度。

在深圳华强北街头,每个车主都可能同时遭遇外卖电动车"鬼探头"、潮汐车道突然变向、五岔路口非对称信号灯,以及永远在施工的临时导流线。

这些场景对还不算成熟的特斯拉来说,就相当于开启了地狱模式。

在这方面,国产厂商的应对策略则更显老练,毕竟出自本土。

华为ADS 3.0系统在上海市郊测试时,面对突然窜出的快递三轮车,提前2秒开始减速;

小鹏XNGP在广州老城区窄巷中,能准确识别出阿婆招手让行的肢体语言;

比亚迪的"预判式博弈算法"甚至学会了在无信号灯路口用灯语与其他车辆交流。

这些细节差异,本质上是数据积累维度的代差。

图源:小红书

由于国内法规限制道路数据出境,特斯拉只能通过网络上的公开视频进行算法训练。

于是数据困境更是成了特斯拉的阿克琉斯之踵。

这种"看抖音学开车"的方式,用来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场景,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反观国产阵营,华为每天处理超过800万公里的真实路况数据;

小鹏的云端训练平台每72小时就能完成一次算法迭代。

这种数据量的碾压让本土玩家在理解"中国式交通语言"时更具优势。

自动驾驶竞赛的下半场

不过这场戏剧性的翻车事件,倒是意外的成为国产智能驾驶技术的试金石。

当特斯拉车主忙着重考科目一时,华为ADS 3.0在北京晚高峰创造了连续80公里零接管的记录;

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战略,让30万以下车型标配激光雷达;

更值得关注的是蓄势待发的小米SU7 ultra(配置|询价),刚上市的新车凭借生态链优势,已经实现当晚大定超过3000台。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环比下降2.3%,而搭载华为ADS的问界系列销量暴涨47%。

图源:特斯拉官网

市场的天平正在倾斜。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背后,是对本土化技术路线的认可。

在广州天河区的华为体验店,销售员演示自动泊车功能时还会补一句:"我们的系统认识广东交警的制服反光条。"

这场较量早已超出技术范畴,逐渐成为产业生态的全面对抗。

特斯拉的降价策略虽暂时稳住了销量基本盘,但缺乏数据闭环的纯视觉方案就像是空中楼阁,有点虚。

当小米宣布要将L4级自动驾驶下放到10万元车型,当蔚来的"道路元宇宙"开始实时同步全国充电桩状态,这场竞赛的终局或许早已注定。

特斯拉的这次滑铁卢,给狂飙突进的自动驾驶行业敲响了警钟。

某车企工程师的感慨颇具代表性:"我们教会了AI识别一千种交通标志,却忘了教它理解中国司机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当技术精英们醉心于攻克算法难关时,或许应该听听上海出租车师傅的忠告:"再聪明的电脑,也得先学会看阿婆过马路时的手势。"

真正的智能驾驶不在于硬件参数的堆砌,而在于对本土交通生态的深刻理解。

就像北京胡同里的老司机们常说的,"车里有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那个完全放开双手的自动驾驶乌托邦或许仍很遥远。

站在黄浦江边仰望特斯拉超级工厂的灯光,当全球科技巨头遭遇本土化铁壁,究竟需要多少张罚单才能教会AI理解中国马路的"潜规则"?

不过也不用太着急盖棺定论,特斯拉理应得到更多机会展现自己的真正实力。

多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对国内车企这也是好事,大家不用完全内耗,对标起来尽可以冲着特斯拉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华为工程师凌晨三点的代码里,在小鹏路测车积累的百万公里数据中,在比亚迪工厂下线的第500万颗国产激光雷达上。

自动驾驶的故事远未终结,只是换了个讲法。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广告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