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爬虫祸及大数据公司,京东金融“涉嫌超范围采集用户隐私”被点名

爬虫祸及大数据公司,京东金融“涉嫌超范围采集用户隐私”被点名
2019年09月20日 10:37 新浪网 作者 趣识财经

  秋风驱爬虫,剑意泯数据。

  日前,曾被市场普遍看好的第三方大数据公司,身陷囹圄、神气尽失。

  先是公信宝、魔蝎科技、新颜科技等接连被查,聚信立被爆停止对外提供用户授权的运营商爬虫服务。

  无独有偶,国内知名大数据风控平台同盾科技,亦被媒体曝出爬虫部门解散,部门员工集体待岗等诸多传言。更有甚者,有关“魔蝎科技与新颜科技被调查与同盾举报有关”的言论被业界传的沸沸扬扬。

  针对“爬虫部门解散”,同盾据辟谣称,数聚魔盒为杭州信川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运营的产品……目前已全部停止相关服务。调整过程中相关员工均已正常调整至其他岗位,目前均正常工作。

  而对于“举报传言”,同盾予以否认。9月17日下午,同盾CEO蒋韬在《同盾科技蒋韬的一封信:心存敬畏向善而行》文章中指出,“唇亡齿寒,没有对手,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不足……”

  一时之间,这场由“爬虫”引起的数据风波愈演愈烈,整个数据行业谈“虫”色变。在这场人人喊打的爬虫风暴中,数据监管洪流携排山倒海之势而来。

  01 祸起爬虫

  实际上,对充满争议的巨大灰色数据经济而言,剑斩“爬虫”只是第一步。

  不少技术人士认为,爬虫本身是一种技术工具,是中性的。但网络爬虫收集数据,是否经过用户授权,继而是否泄露、滥用,需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趣识财经了解到,对于一般意义的大数据风控公司而言,其数据来源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第三方机构授权;其二是关联公司/场景数据;其三便是爬虫业务。而在行业人士周处(化名)来看,“第三方数据公司拥有爬虫业务,并不稀奇,只是每家公司涉足深浅不同而已。”

  通过猎聘等招聘网站发现,爬虫架构工程师几乎是所有互联网技术公司、数据公司、咨询服务服务机构的标配,市场需求量很大,且大多薪资不菲。

  爬虫祸及大数据公司,京东金融“涉嫌超范围采集用户隐私”被点名

  如上所言,爬虫已成多个行业的“刚性”需求,但良莠不齐网络爬虫公司,极易造成信息泄露与滥用,最终侵犯用户隐私安全,侵染整个行业。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魔蝎科技、公信宝等大数据平台被查,或因爬虫信息滥用,深度涉足现金贷业务有关。

  以魔蝎科技为例,这家国内专业的大数据智能风控服务供应商,成立于2016年。“但,为网贷平台和现金贷服务,已不是行业秘密。”一位接近魔蝎科技的人士表示。而据媒体报道,魔蝎科技旗下杭州信邦科技有限公司,曾发布信邦现金贷App软件。

  而同盾科技也曾被曝通过旗下子公司信川科技做现金贷业务,但后续同盾回应与现金贷平台无关联关系。

  周处指出,“大数据公司与网贷(现金贷)结合,早已不是新鲜事,同盾是如此,百融等也是相似。”

  虽然,涉及网贷(现金贷)的大数据风控平台,如惊弓之鸟,但这并不说明它们此前不被行业看好。恰恰相反,整个市场对“数据”公司尤为看好,资本亦是如此。

  以同盾为例,这家2012年成立的知名智能风控和分析决策服务提供商,目前已获得6轮融资。2019年4月,同盾科技再获招商局资本、GGV、光大控股等机构超1亿美元新融资,估值近20亿美元。

  而专注于大数据实时智能分析研究的邦盛科技,也于今年6月份,完成由鼎珮资本领投,国投创业、君联资本以及新湖资本等继续跟投的3.5亿元C轮融资。

  另一以大数据著称的冰鉴科技,也于近日,宣布完成3.35亿元Pre-C轮融资。

  不止如此,不少圈内人士指出,诸如百融、中诚信征信、同盾等不少数据类公司,皆有自己的上市计划。

  “不管是融资,抑或上市,大数据公司或多少会受‘爬虫’事件影响。但影响多大,目前还不好说。”

  一直以来,国内数据监管相对模糊,国内外用户隐私保护也存在巨大差异,这让游离在灰色地带的金融科技公司得以狂奔。现金贷、助贷等金融业务与拥有数据的服务平台,暗送秋波,一拍即合。

  但随着监管政策明朗化,这一“好事”或走至尽头。

  02 灰色的数据经济

  实际上,政策早已出手。

  早在今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便公布了《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直指数据安全。

  9月2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支持在营P2P网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

  几乎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在让行业为之一振的同时,也真正拉开了金融科技去伪存真、规范发展的序幕。

  看似弱相关的“数据、征信、金融科技”政策,实际上都将监管指向了“数据经济”灰色地带:打击依靠收集、输送数据谋利的大数据公司,打击利用数据流量变现的伪金融科技公司,从征信源头、数据底端为“灰色数据经济”釜底抽薪。

  

爬虫祸及大数据公司,京东金融“涉嫌超范围采集用户隐私”被点名

  正如知名金融科技分析人士毕研广所言,“科技赋能金融没有错,但一定要用金融的眼光去发展科技,而不是单纯的去获取流量。”

  其实,除在金融领域滥用外,电商消费场景是数据滥用的另一个高发区。

  趣识财经整理发现,在工信部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电信服务有关情况的通告中,有18家互联网企业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其中包括贝贝、小红书、网易考拉等消费电商平台。

  不久前,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中,诸如拉卡拉、贝贝、云集、小赢卡贷等40款APP被勒令30日内完成整改。事实上,在40款APP中,金融、电商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而身具金融与电商双重基因的企业,更易“沾染”用户隐私。

  9月15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移动APP违法违规问题及治理举措》,京东金融App因“涉嫌超范围采集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被点名。

  此前已有媒体报道,出于核心功能业务需求,京东金融App申请收集用户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手机号、职业、位置信息、教育、财产信息、面部特征、指纹信息、交易及转账红包信息、设备型号及设备识别码、网络使用习惯、设备状态等隐私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允许访问相机、允许访问相册、允许访问通讯录、开启麦克风权限等,为“不提供不会影响您使用京东金融”的个人信息。

  爬虫祸及大数据公司,京东金融“涉嫌超范围采集用户隐私”被点名

  但关于访问相机/相册,早在今年2月份,京东金融APP便被网友曝出,“会窃取用户敏感图片并上传”。 该网友表示,“在京东金融App后台运行期间,自己打开手机中的银行应用进行页面截图。随后在手机文件管理器中打开京东金融的文件目录,而此目录中出现了该用户刚刚保存的截图。”

  此后,虽京东金融澄清,绝对不会收集未经用户授权的任何信息,更不会窃取。但行业内,关于APP收集、滥用用户的信息,不绝于耳。

  而随着用户隐私保护意识提升,以及政策不断完善,监管对数据违法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从监管部门公开点名,公安部门的直接介入,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数据经济”被打击的力度远超其他行业。

  03 结语

  与此同时,可以清晰的看到,各行业对数据服务的需求正不断加强,尤其在泛金融、消费领域。

  而这两大行业也是时下经济最具活力的所在,其数据应用之深之广,极易牵涉用户隐私。

  从监管来看,违规数据是支撑行业灰色经济的最初源头,在当下金融科技监管行至深水区,被重点“照顾”再正常不过。

  悬剑斩爬虫,斩的是数据原罪,但或拉开整个金融科技、大消费强监管的序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