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欲来风满楼,中国车企如何做到未雨绸缪?

“贸易摩擦”欲来风满楼,中国车企如何做到未雨绸缪?
2023-09-25 11:21:37 禾颜阅车

【导语: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在电动车领域,中国品牌在产品力以及性价比上都构建起了明显的优势。随着欧盟启动对中国制造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中国电动车对欧盟的出口或笼罩上阴霾。在此情况下,到海外建厂的选题正被越来越多国内车企提上议程。】

撰文|张大川、编辑|禾 子

到海外建厂,一方面可以加快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开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争端。

2023年以来,国内车企“走出去”提速。据外媒报道,吉利计划在马来西亚投资100亿美元,来将旗下的宝腾汽车工厂所在区域打造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城。6月份,埃安正式官宣进军泰国市场,并将在泰国成立自己的东南亚总部。而在泰国,埃安并不孤单,还有上汽、长城、哪吒等作伴,这个对电动车非常友好的国家,有望成为中国车企布局东盟市场的重要战略支点。

此外,上汽和比亚迪也都已经宣布将在欧洲建厂,据传比亚迪还看上了福特欧洲的一座工厂,希望能够买下来直接用来生产旗下的车型。而在南美洲市场,比亚迪将在巴西一口气建设三座工厂,分别为一座主营电动客车和卡车底盘的生产工厂、一座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工厂,以及一座专门从事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加工工厂。

海外建厂优势明显

在海外建厂,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规避潜在的贸易战风险。近日,欧洲对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这意味未来欧盟将可能对中国生产的电动车竖起较高的贸易壁垒。但一旦在欧盟当地建厂,就能够将绕开贸易壁垒,有效规避贸易战的风险。上世纪70、80年代,日系车企就通过在美国本土建厂,成功在美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除了规避潜在的贸易战风险外,在海外建厂对于车企其他方面也有不小的益处:

1.提升品牌号召力。对于在国内寻求立足的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在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品牌知名度不够。为此,通过在当地建厂,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

2.降低成本。在当地建厂,能够直接降低物流和关税的成本。同时在当地建厂,也能够获得当地政府一定的补贴和未来的税收返还。

3.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在海外有了一座工厂,国内车企建立起一个辐射某一区域的支点,可以基于这个工厂来构建研发中心和测试中心,增加当地的工程开发能力,而且,遇到问题时,也能第一时间解决。

海外建厂存在两大难题

不过,中国企业到海外建厂,同样也会面临不小的风险,撇开前期较高的投入外,主要还面临两方面的难题:

一方面,当地的法律法规、宗教文化以及劳工保护可能和国内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入目标市场前,中国车企需要对各种规定做好充分的掌握,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后期出现各种纠纷。近日,美国UAW正在领导其工会会员开展针对美国三大传统车企的罢工,这些罢工每天都将产生数以亿计美元的损失。下一步,大概率会发生的是美国三大车企向工会做出妥协,大幅上调员工的工资,但这最终都会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对于电动车以及其他前瞻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之前,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最后也是败在了双龙工会身上。

另外一方面,整车企业只是整个汽车行业产业链中的一环,在整车企业的上游,需要有数以百计的零部件供应商进行配合,因此,当地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是否具有竞争力和性价比优势,同样也会决定所建整车厂的效率。不久前就有消息称,特斯拉要求为其上海超级工厂配套的供应商能够赴墨西哥建厂,为特斯拉墨西哥超级工厂来配套。

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在成本上相比于欧洲生产的电动车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之前,同样一款大众ID.3在欧洲的售价居然2.5倍于国内上汽大众生产的ID.3。这种情况的出现,正如大众所说,ID.3所需要的大部分的零部件,都是从国内生产并长途跋涉运输到欧洲的工作进行组装生产。本身在德国的ID.3在生产成本上就不占有任何优势。所以,供应链的风险和竞争力,也是国内车企在海外建厂需要考虑的风险。

车企软实力输出更为关键

相比于建厂,技术输出不仅能够规避贸易壁垒,同时也能克服建厂带来的各种问题。技术输出也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专利授权。不久前大众对外宣布其即将引入小鹏和智己的技术,用以提升其在国内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而零跑也传出了将和Stellantis合作的消息。不过,从目前来看,这种技术授权主要还在国内市场,授权车企在海外市场进行运营的案例并不多见。其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吉利将旗下的SEA浩瀚架构分别授权了沃尔沃、Smart、极星和波兰的EMP(Electro Mobility Poland),打造各自的电动车车型。

第二种是成立合资车企或者直接收购一家跨国车企。在海外,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对当地市场的不了解,由此衍生出对法律法规、风土人情等一系列情况的不了解。但如果有了合作伙伴,无论是经销商还是供应商,都能够为车企在海外站稳脚跟提供巨大的助力。就像之前吉利先后收购或入股了沃尔沃、宝腾、Smart、路特斯、沃尔沃集团和戴姆勒奔驰等品牌,为自己进军欧盟和东盟市场找打到了可靠的合作伙伴。如果自主品牌车企也能够拿下跨国车企,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但收购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目标,寻求入股也会是不错的选择。这其实要求中国车企对于国际汽车行业时刻保持较高的关注度,随时做好出手的准备。

点评

海外建厂成为国内车企避免欧盟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建厂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对于车企的体系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自主品牌要真正成长为丰田、大众这样的车企巨头,那么全球化布局必不可少。这中间不可避免会付出很多学费,而能否把宝贵学费转变为自己海外布局的经验并快速成长,将成为日后考验各家车企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