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装裱南北派:一碗浆糊有没有面筋,竟是书画“保质期”的关键?

装裱南北派:一碗浆糊有没有面筋,竟是书画“保质期”的关键?
2020年10月20日 11:38 新浪网 作者 呆萌趣玩体育

  “装潢得法 , 亦贵珍藏。”

  传统书画是东方艺术瑰宝,装裱工艺则是保护瑰宝的必要手段,它能使大量汉魏晋书画真迹有幸“穿越”到唐宋乃至今日不损,让我们一饱眼福之外,也为艺术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于书画作品的传承与保护,清朝邹一桂曾言:装潢得法,亦贵珍藏。他指出书画作品的“保鲜”应着重“装裱”技法和“珍藏”环境,而装裱工艺作为最本质的保护手段,尤为重要,会直接影响书画作品的保质期。

  装裱,从形式风格和传统工艺来说,大体可分为京派、苏派、扬派、沪派、湘派、徽派等,但仅从地域而分的话,则只有以京派为代表的北派和以苏派为代表的南派。南北派别中,各派风格均有特色,有配色用料不同,也有形式操作区分,这源于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同理解。

  而对浆糊的使用,则是其中区别较为明显的一个环节。

  

  南派北派制作浆糊的方法有何不同呢?

  浆糊是装裱中的粘合剂,它的优劣好坏会直接影响装裱质量,与书画中所用水墨无异,太浓则死,太淡伤神,浆糊粘稠恰到好处 , 则水沁纸透 , 凝结抄成 , 表面平滑直爽,即薄又软 。浓度太淡 , 粘性就会减弱 , 造成空层 ,太稠则会卷翘、易折。装裱所用浆糊与生活中所用并不相同,要求桨白、粘稠、存久。最重要的是“可逆”,不但得利于粘合,还要利于揭裱。所以常见的装裱作品中,如有发黄、斑点、干脆、生霉,这多半是由于浆糊调和不当引起的。

  

  北派制作浆糊时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去掉面筋,用精细的面粉加冷水揉成面团,以软硬适中最合适最佳,方面摘取面筋。不可太软,太软则面筋去不干净,剩下的淀粉水不纯,也不可太硬,太硬则面筋不易抓,淀粉难提取。

  揉好面团后,用布裹上静放一段时间,然后加上少量清水不断揉捏抓挤,等清水变成乳白色淀粉时,则可用滤网过滤出来,静放。待到淀粉沉淀,去掉上层清水,剩下的就可以打桨了。

  南派的制糊工艺显然会容易许多,因为不会有去面筋的环节,是直接用精面粉打桨,所以更方便些。

  方法虽然分南北,但如今很多装裱店使用起来确实以南派居多,因为南派操作简单快捷,省时省力。但如遇到重要书画作品,装裱要求高,还是应以北派为主,南派重华饰美观,北派有宫廷基因,更重保存。

  说到北派制糊去面筋利于保存,就不得不说面粉的成分。讲了半天面筋,去面筋究竟是去掉了面粉中的什么成分呢?

  

  面粉是由小麦磨制,而小麦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 水分 , 及一定量的蛋 白质和脂肪等。从上述去面筋的过程中可得知,淀粉水静放后淀粉会沉淀,说明不易溶于水,而面粉中的面筋 , 则是植物蛋白质,主要是麦谷蛋白与麦蛋白的混合物 , 去除面筋实际上是除掉非淀粉类杂物的过程 。

  剩下的淀粉虽不易溶于水,但在水下会发生“膨润”的反应,变得湿润膨胀,这时并不会有粘性,但经温水浸泡后,膨胀受热加剧成糊状凝胶,使其变得粘稠,等自然干燥后,分子间距比液体时更小,会产生吸力,会贴紧纸张。揭裱时只要再次加水使其分子间距加大,则就可揭表,这也就是“可逆”的根源。

  面筋,也就是蛋白质等等的混合物 , 在高温制浆时,可水解为简单的胺基酸 ,在没有去除面筋的浆糊中 , 蛋白质会不断分解为胺基酸 , 从而使浆糊呈酸性 ,也为滋生新生命做好了铺垫。而小麦中的脂肪,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膨润”的效果,有脂肪的浆糊要比没脂肪的浆糊,粘合度要低上两三倍。

  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面筋的混合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因为环境因素而加速纸张的老化, 使纸张变得发黄、发霉、发斑、 发脆 , 均对保存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 , 面筋中的酸性也可能引起褪色 ,很难长久维持内容的原生态。

  

  所以,对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来说,一碗浆糊中有没有面筋,还是很重要的。

  从南北派装裱工艺来看,如单纯从效果出发,显然北派的浆糊更好一些,没有面筋的浆糊更利于书画长久保存,这也得益于唐宋明清皇室的支持发展。只是在现代社会而言,北派制作周期较长,外饰相对平反,并不常见。南派虽然不利长久保存,但制作简洁,工期较短,是大多装裱店的常用手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