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二战德国的“烧煤战斗机”:不烧油只烧煤,驾驶舱在垂尾里

二战德国的“烧煤战斗机”:不烧油只烧煤,驾驶舱在垂尾里
2020年02月15日 20:26 新浪网 作者 潮品情报站

  从一战以来,德国在石油资源上的缺乏都举世闻名。一战德国著名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就是因为石油资源不足,被迫放弃油煤混烧锅炉,选择纯燃煤锅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力。在二战期间,德国甚至采取了极端的煤变油工艺,以极高的成本获得数量很少的燃料。

  而在二战末期,德国则提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设想,即采用完全抛弃液体燃料,改为燃烧煤炭而非汽油、航空煤油或柴油的战斗机。由于战斗机不可能由人工添加燃料,德国工程师选择煤粉来实现有限的流动性,以便自动填充到燃烧室内。相比于汽油和航空煤油而言,煤粉不仅热值低、流动性较差,其燃烧效率也相当低。二战水平的内燃机和蒸汽轮机都不能直接燃烧煤炭粉末,必须从头开始重新设计。

  二战德国的“烧煤战斗机”:不烧油只烧煤,驾驶舱在垂尾里

  最终,德国设计师给出的是一款外形极为怪异的三角形战斗机,被命名为P.13A。由于煤粉发动机推力较小,并不能支持ME-262或HE-280级别双发中型机体,而ME-163火箭战斗机的设计也不适合煤粉发动机,德国工程师在保证发动机基本需求情况下,采取了最轻、最省结构强度的设计。飞机没有独立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采取了类似于轰炸机的飞翼结构,驾驶舱与垂直尾翼融合,以提供更强的操纵能力。总的来说,这一设计并不十分成功,但是也算是一种新奇的尝试。

  二战德国的“烧煤战斗机”:不烧油只烧煤,驾驶舱在垂尾里

  二战末期的德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末日武器",其目的,就是为了抵消盟军和苏军的绝对数量优势,企图在综合国力明显劣势下反败为胜。在这一基础上,德国本身的资源储备还不甚丰富,被迫采取煤气机、燃煤发动机等非正常手段裱糊度日,因此P.13A战斗机受到了重视。但是德军很快发现,P.13A的燃煤发动机可靠性极差,较轻的结构设计也导致了性能上的缺陷。即便煤粉发动机已经勉强步入了喷气式发动机的行列,其性能反而不如盟军的活塞式螺旋桨战斗机,因此德军毫不犹豫地在战争末期结束了这一项目。但飞机的主要设计师利皮施却依然试图对P.13A继续改进,达到实用水平。利皮施将P.13A伪装成符合德军要求的喷气式截击机项目,瞒过了纳粹高层的限制。

  二战德国的“烧煤战斗机”:不烧油只烧煤,驾驶舱在垂尾里

  然而,这种"裱糊匠"科技并不能达到战胜盟军和苏军的目的。二战期间盟军和苏军总共推出了多达几十万架战斗机和截击机,轻重轰炸机总量也超过了10万。即使P.13A性能达到了盟军活塞式战斗机的水平,其数量也不可能满足德军的需要。而二战末期德军装备完好率也出现了大幅度滑坡,先进的ME-262战斗机产量多达1200架,而可用的发动机却达不到一架一台。在极为恶劣的使用环境、极差的装备完善率和"裱糊匠科技"的共同作用下,P.13A即便是装备部队也必然是昙花一现。

  二战德国的“烧煤战斗机”:不烧油只烧煤,驾驶舱在垂尾里

  二战结束后,美军也对P.13A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同于资源匮乏的德国只能用煤粉发动机,美军在二战期间向来以燃料充足、标号极高而闻名。美军更大程度上是看中了P.13A不同寻常的气动设计。P.13A的重量很轻,对于跑道要求相对较低,很贴近美军需求。而后掠角60度的设计也十分贴合超音速飞行需求,在美军战斗机卡在超音速大关的情况下,显得十分有吸引力。而在"百家族"战斗机服役后,P.13A仅有的气动设计优点也不复存在,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