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2020年05月22日 05:11 新浪网 作者 史文乐见

  唐肃宗在讨伐安史叛军时期,前期收复两京,加之叛军进军江淮的计划破产,被张巡挡在了睢阳,可以说之前坚持的两头并举,一路攻占关中,占据两京,一路攻入江淮、江南之地,夺取唐帝国的经济重地,以此来彻底击垮唐帝国的反击能力,可是局势发展并不向着有利于叛军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着唐肃宗调集兵力,安史叛军已经逐步被压缩在河北之地了,唐王朝也准备和叛军打决战了。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也就是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至乾元二年(759年),调集各路人马,在河北之地和安庆绪史思明打了卫州之战,相州之战,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垮叛军集团,但是相州之战,大唐主力齐聚,却被史思明击败,唐肃宗也失去了一战平定叛乱的机会。

  相州之战唐军战败,可以说对大唐的打击是致命的,正是因为此战失利,短期内平定叛乱变成了不可能,旷日持久的动乱,透支了大唐的国力,更要命的是,各地节度使在战争中获得了更加广泛的权力,拥兵自重,再也不是唐中央可以控制的了。

  《新唐书.兵志》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尤其祸乱唐朝中后期的河北三镇更甚,而回顾相州之败,唐军战败之惨,在历史记载中都让一阵怪风背锅了,只能说这次战败,对唐朝格局影响过大,不是某个人可以背锅的了,只能归咎于天命了,而这也的确是天命给唐帝国又开了一次玩笑,之前是安禄山攻入潼关,这次是相州之败,大唐的国运也是逐步衰落,步入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当时唐军主力有多少呢?记载中各有不同。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思明自将精兵五万敌之。

  《新唐书.逆臣传》乾元元年秋九月,帝诏郭子仪率九节度兵凡二十万讨庆绪,攻卫州,遂度河,师背水壁而待。

  《册府元龟》乾元初,子仪统朔方之师与河东节度李光弼等九将兵十五万进讨史思明之遗寇。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60万的说法了,当时以唐帝国的国力,除去各地留守部队,9镇节度使的兵力就能集结60万大军,如此强大的军力,安史之乱早就平定了,相对来说,10至20万是相对合理的,总体上来说,唐军部队兵力上是略占上风的。

  这是唐肃宗在收复两京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发动了对叛军的决战,而叛军方面,安庆绪和史思明也是先后拿出了全部家底的,双方都是希望通过一战扭转局势的。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战事第一阶段,郭子仪率部攻打卫州,即今河南省卫辉市,唐军先后大败安庆绪,安庆绪“自是锐兵尽矣”,只能退守相州(今河南北部安阳市,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做困兽之斗,可以说叛军能打的只剩下史思明所统部队了。

  可以说如果我是当时的一名唐军将领,局势发展至此,大唐是稳赢了,在安禄山攻入潼关前,在河北之地的争夺战中,史思明不是郭子仪李光弼的对手,当初郭李两人都有进攻叛军大后方范阳的意图,但是叛军攻破潼关,计划就搁置了。

  那么唐军主力云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潞州节度使王思礼、淮西襄阳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郑蔡节度使季广琛的九节度联军,一众将领齐聚,为何大好局势就莫名其妙的败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叛军的境况如何。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困守相州的安庆绪是如坐针毡,危在旦夕。

  《新唐书.逆臣传》而王师围已固,筑浚城隍三周,决安阳水灌城。城中栈而处,粮尽,易口以食,米斗钱七万馀,一鼠钱数千,屑松饲马,隤墙取麦秸,濯粪取刍,城中欲降不得。

  唐军围困相州,引水灌城,城内粮草将近,安庆绪求援于史思明,一开始史思明只是派遣归仁率一万余人抵达相州北部的滏阳,只是在声势上支援安庆绪,是在安庆绪认怂,把帝位让给史思明后,史思明才从魏州(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率10余万众南下救援安庆绪。

  至此,唐军和叛军主力之间的决战拉开了帷幕,只要唐朝打赢这一战,河北之地就可以收复,剩下的残余叛军势力都不足为虑,那么尚未被叛乱完全透支国力,各地节度使势力还不那么强的时候,唐肃宗还是有机会改变大唐衰败轨迹的,最起码可以延缓唐朝中后期各地藩镇自立局面出现的时间。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那么唐军是如何战败的呢?原因之一是唐肃宗忌惮于武将专权,害怕平定了安史之乱,又会出现另外一个叛臣。

  《新唐书.郭子仪传》帝即诏大举九节度师讨庆绪,以子仪、光弼皆元功,难相临摄,第用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而不立帅。

  《新唐书.宦者.鱼朝恩传》观军容使自朝恩始。

  什么害怕郭子仪李光弼难以相互统辖都是鬼话,人家之前在河北之战中配合也蛮好的,而且既然害怕两人难以相互统辖,就更需要任命统帅了,不然仗还怎么打,说白了唐肃宗还是忌惮有人在平叛中做大,他还是犯了和唐玄宗一样的毛病,总是想的很远,而忽略了自己的决策是否会对当前的战局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唐肃宗任命鱼朝恩为大唐第一位观军容,也是“苦”了唐肃宗了,还新创了一个官职,而鱼朝恩是唐军的统帅吗?其实他处于是也不是,不是也是的尴尬地位,他更多的是监军,只是对唐军将领作战有一定约束力,但他又不能调动各路兵马。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这就进而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眼看相州旦夕可下,只是史思明的叛军就在驰援相州的路上,这仗怎么打?没人说了算,估计也就是郭子仪凭借威望暂时可以令各路兵马勉强在一起配合,唐军组织的松散是给了史思明机会的。

  围攻相州的唐军也出现了疲态。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城久不下,上下解体。

  《新唐书.李嗣业传》与子仪等围相州,师耄。

  《旧唐书.李嗣业传》是时,军无统帅,诸将自图全,人无斗志。

  没有统帅的唐军,缺乏凝聚力,攻城不下又挫锐气,这也就导致了将士丧失斗志,9路节度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以自保为主的情况,而且《新唐书》还有“师耄”来形容围城的唐军,“耄”是老的意思,也就是说唐军已经接近疲态。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这样的唐军和驰援而来的史思明相比,显然史思明远道而来却变成了“以逸待劳”,再是各路唐军有自己的小心思,军心涣散,在面对叛军最后一支生力军的时候,虽然兵力上处于优势,但是局势上却处于不利对位。

  同时史思明也是耍了一个心机,也就是利用骚扰战继续疲惫唐军。史思明组织了多路小股精锐骑兵,到处骚扰各路唐军,只要唐军出迎作战,叛军就撤回,让唐军找不到作战的机会,记载中唐军是没有太多应对之法的,也就是说,叛军可能在骑兵兵力上是占优的。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史思明最阴险的是挑拨各路唐军之间的信任。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七》时天下饥馑,转饷者南自江、淮,西自并、汾,舟车相继。思明多遣壮士窃官军装号,督趣运者,责其稽缓,妄杀戮人,运者骇惧......而官军逻捕不能察也。由是诸军乏食,人思自溃。

  史思明派遣将士装扮成为唐军将士,恐吓供给前线唐军的后勤农夫,动辄杀戮,而巡逻的唐军竟然不能分辨真假,结果就是唐军补给线断绝,可见唐军对于后勤补给线的保护不足,同时既然叛军可以袭扰唐军后勤线,那么唐军为何没有类似的行动呢?或者唐军也有过,但是显然就效果而言,史思明更加成功。

  那么为何说史思明挑拨了各路唐军之间的关系呢?《新唐书》有一处值得一提的记载。

  《新唐书.逆臣传》庆绪收官军馀饷,尚十馀万石。

  不是说围困相州的唐军缺粮了,哪里来的十余万石粮食?个人猜测是因为随着史思明袭扰唐军的补给线,害怕缺粮的各路唐军可能存在相互抢夺粮食的情况,反正都可以归咎于叛军搞的鬼,而这样越发加重了唐军后勤补给的糟糕情况。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同时各路唐军粮草储蓄情况也不一样,有粮吃的唐军不一定有心思把粮食分给缺粮的唐军,没有统帅统一节制调度,局面也就越发的混乱了,最后这些粮草也是都便宜了叛军。

  在来说说最后的决战,史思明在进一步疲惫唐军后,对唐军发动了主动进攻。

  《新唐书.郭子仪传》庆绪求救于史思明,思明自魏来,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前军遇之,战鄴南,夷负相当,炅中流矢。子仪督后军,未及战。会大风拔木,遂晦,跬步不能相物色,于是王师南溃,贼亦走,辎械满野。

  这是关于相州之战,唐军战败的记载,给人的感觉很迷离啊,在布阵上,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首先和史思明接战,杀伤相当,郭子仪统兵在后,这也可以看出当时郭子仪还是有一定威信的,虽然他不是统帅,但是在战场上的位置,他算是9路唐军的统帅。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郭子仪列阵待敌,一阵大风,特大风直接吹散了唐军,各路唐军由此溃退,辎重遗弃无数,之后就没之后了,唐军就这么败了,这么大的仗,一阵大风决定了胜负,我要是喝多了就信了,这样的记载完全经不起推敲啊,显然大风是为这次唐军战败背锅的。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首先大风没长眼睛,只吹散唐军没有吹散叛军,《新唐书》也是记载了,叛军被大风也吹的退军了,也及时说大风对双方都影响是相同的,怎么唐军就扛不住溃败了,显然不是大风的原因。

  再者唐军也不是都溃败了啊。

  《新唐书.李光弼传》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新唐书.王思礼传》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

  《新唐书》记载的是,李光弼和王思礼所部是完整撤下来的,那么要是大风左右了战局,只结果说这大风还是精准打击啊,完全避开了李光弼和王思礼所部,这怎么可能。

  只能说真正击垮唐军的不是大风,而是史思明所统叛军的进攻,我们可以推测,是唐军某部溃败引起了全局的溃败,而郭子仪所率主力朔方军被溃军冲垮,进而唐军发生了全线溃败,如果不是唐军兵力受挫,那么唐朝完全有能力在调集兵力和史思明再打一仗啊。

  相州之战,唐肃宗决策给了叛军机会,9路唐军败于耍心机的史思明

  再多说一点是,香积寺一战名声大阵的李嗣业怎么没有出现在最后的决战中,那时因为他在决战前已经为国捐躯了。

  《旧唐书.李嗣业传》贼每出战,嗣业被坚冲突,履锋冒刃,为流矢所中。数日,疮欲愈,卧于帐中,忽闻金鼓之声,因而大叫,疮中血出数升注地而卒。

  那么可见在最后的决战前,李嗣业所部已经和史思明所部交战了,李嗣业因为深受重伤,听闻击鼓进军之声,过于激动伤口崩裂,流血过多而死,而且最后的决战中,也只能看到9路中的5路唐军,可以推测,有4路唐军要么在前期和史思明的战斗中突出战斗,要么是在其他方向围困相州而未参战。

  就当时的情况是哪支部队先溃退引发了全局失利呢?由于历史记载让大风背锅,那么当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路兵马的一支发生溃败,直接冲散了后方的郭子仪所部。

  第二种是郭子仪所部被史思明所部击溃,作为战力最强的朔方军,其战败必然会引发全局混乱,而第三种就可能是仆固怀恩的溃败引起全局混乱。

  《新唐书.叛臣.仆固怀恩传》从郭子仪破安太清,下怀、卫二州,攻相州,战愁思冈,常为先锋,勇冠军中。

  仆固怀恩所统回纥骑兵是唐朝平叛过程中一支生力军,因此他成为郭子仪的主力先锋,他也是参与了进攻相州的战争的,但是没有记载他在此过程中的表现如何,可能存在其在和史思明的作战不利,或者他没控制住回纥骑兵,回纥骑兵撤出了战场,引起了局势的混乱,在史思明叛军的疯狂进攻下,各路唐军先后溃败了。

  至此,唐肃宗调集兵力,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计划破灭,而唐军在此战中,是可以占据主动的,但唐肃宗没有任命统帅,久攻相州不下的唐军又过于疲惫,史思明也是通过袭扰战加剧唐军的疲态,最终一战定乾坤,击败了9路唐军,叛军势力又死灰复燃了,这也加剧了唐王朝的衰败,只能说大唐的国运如此,如之奈何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