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2020年05月31日 12:00 新浪网 作者 史文乐见

  在中国,除了沿海沉船吸引人们目光外,还有一批神秘水下遗址让人们兴奋。半个世纪前,大量遗址被丹江口水库淹没,据说这是楚国都城所在,那个诡异艳丽的楚世界,在河南的前世今生又是什么样的?

  1977年夏某天,两位渔民在丹江口水库上渔猎。

  一网下去,渔网变得出奇沉重,两位渔民欣喜不已,以为大鱼进网,合力把渔网捞出,打开一看,却发现几个黑不溜秋的铜器,有铜簋、铜盘、铜壶等。他们下意识地觉得这是古物,又下了几网,网网都不落空。

  后来,他们把“战利品”卖给文物贩子,大赚了一笔,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

  这时候,南阳地区已连续三年少雨干旱,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地厉害,甚至淹没多年的“龙山”都露了出来。

  一天下午,几个牧羊娃正在嬉戏,突然水中一声闷响,不远处地面塌陷,随着潮水起落,塌陷的坑底冲刷出来了不少铜器……

  丹江口水库风景区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那几年,在南阳淅川县仓房公社,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伴随着添油加醋,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楼,丹江口水库下仿佛有座亚特兰蒂斯,吸引猎奇者的目光。

  河南淅川,处于陕西、湖北、河南交界,山川纵布,北边是伏牛山,向东就能俯瞰整个南阳盆地,丹江、淅水贯穿全境,古文献所说的“丹淅之地”就是这里。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淅川县与丹江口水库区位

  丹江口水库毗邻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还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更重要的是,它淹没了龙城古遗址。

  70年代以来,多个传闻都围绕着龙城遗址展开,那么龙城遗址有什么特殊?

  学界公认,龙城极可能是楚国始都“丹阳”,因此,淅川楚墓才星罗棋布,少说也有上千座,淅川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寻宝”大省。

  当然,有墓必有贼。曾有人总结中国四大盗墓地,首当其冲的是洛阳,其次是长沙、东阳县,还有河南淅川。

  “盗墓”如今成了热词儿,原本属于不同流派的“倒斗”“摸金校尉”“掌眼”“土夫子”“支锅”等行话也被人熟知。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电影《寻龙诀》剧照

  但现实少了猎奇,多了悲壮:淅川千座古墓,很难说哪个墓主人还能安详长眠,放眼全是盗洞,一片狼藉。

  一段时间,每到枯水期,岸边都会裸露大量墓葬轮廓。当时库区流传一种说法:“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淅川楚墓的消息不胫而走后,大批盗墓贼施展拳脚,无数墓葬被盗,有些甚至监守自盗。

  比如一件公元前605年的“克黄豆”现身日本某艺术馆,而这件文物本已被公安部门查获,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没有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神奇”地流失海外去了。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淅川遗址遍地,也成了盗墓贼的“天堂”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盗墓贼明目张胆地炸山,大白天就亮“家伙什”动工,还形成了黑色产业链,勘探、发掘、下墓、倒手各司其职,不少盗墓贼还拥有武器,成为亡命之徒:2008年淅川县就曾查获两个盗墓贼,搜到了仿64手枪、子弹、雷管等武器工具……

  国之重器

  青铜里的璀璨楚文化

  尽管盗掘严重,淅川还是抢救出土了一大批国宝文物,多为青铜器,省博还专门为此建了一个青铜器展馆。

  最先发掘的是下寺楚墓群,之后陆续发掘了和尚岭、尚家岭等墓群,这其中,光是1978年这一年,下寺楚墓群就出土了上千件文物,特别是一座代号为M2的楚墓令人大吃一惊。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震惊世界的水下淅川楚墓

  当时已挖了M1号墓,出土了数百件精品文物,一瞅M2号,盗洞很多,有的甚至深到墓底,考古人员心中咯噔一下:完了,有人抢先了。

  确实有人抢先了,因为盗洞中部居然发现了汉代铁器,这无疑是盗墓贼祖师爷留下的痕迹。不过虽然被盗多次,M2墓葬仍让人大开眼界:出土了青铜器、乐器、车马器、兵器等6098件,西边还有一个车马坑,至少有7辆车,19匹马。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M2号墓

  这成果,说震惊世界一点都不夸张。

  单列几个稀世珍宝,就可以看到M2号墓主人的地位,以及当时楚国国力、科技、艺术水平。

  老大当然是云纹铜禁,这个在《国家宝藏》出尽风头的宝贝,出土时已碎成好几百块。考古队员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拿麻袋一股脑地拾掇起来。后来花了三年才拼配好,不拼不知道,一拼,才发现所谓“国之重器”一点不虚。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铜禁是古代酒案,云纹铜禁重94公斤,透雕云纹,身上攀附12条立雕龙饰,张口伸舌,凹腰卷尾,栩栩如生,好像在垂涎案上美酒。

  云纹铜禁的意义,不仅在于纹饰,还在于铸造工艺:失蜡法的运用。同时也说明古人对饮酒、自律的认识,相传周天子曾颁布《酒诰》,吸取夏商纵酒亡国的教训,因此酒案称为“禁”,这认识放在今天也非常可贵。

  老二,就是王孙诰甬钟了。王孙诰是墓主人儿子,甬钟是铸给他爹的礼乐之器。

  这套甬钟,规模大、铸造水平高,最大的达到152.8公斤,是曾侯乙编钟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实际上,这套钟还比前者早了100余年。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王孙诰甬钟

  它的牛逼之处在于七声俱全,而且多数具有半音,经过实际演奏,编钟延展性很高,以事实证明了几千年前,“王风楚韵”何等壮观,我国音乐水平的确流弊。

  后来经过考证,M2墓主人为王子午,楚庄王之子,官职相当于宰相。这几千件出土文物,就是他的陪葬品,除上述珍品外,还有王子午鼎、蟠虺纹青铜匜、鄬子倗簋等文物,难以一一列尽。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王子午鼎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蟠虺纹青铜匜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徐家岭墓地出土的青铜神兽

  举世瞩目的淅川楚墓群,和这些稀世珍宝,算是把淅川小城推到风口浪尖,一段时间里,当地相当一部分公安干警都得和盗墓贼打交道。

  不过,或许这些基层干警和盗墓贼很难明白,淅川楚墓意味着什么,他们更不理解为什么淅川楚墓是河南仅次殷墟的第二考古区域。

  他们只知道,自80、90年代以来,聚集在淅川的考古学家越来越多,自身工作越来越重,或者“机会”越来越来多。

  其实,在淅川“盗墓热”“考古热”的背后,是楚文化研究的重大转机,其学术方向开始从两湖重镇转向“源头”豫西南。

  师法中原

  淅川为楚文化重要源头

  淅川在文化宣传上,喜欢加一个名头:楚文化重要发源地。果真如此?

  淅川楚墓是个证据:相对于湖北战国楚墓,淅川楚墓要早,大多在春秋时期,又有证明表明,淅川这块地儿就是当年楚国始都“丹阳”。

  这样一来,楚文化脉络就比较清晰了,楚人刚开始在“丹淅之会”丹阳建都,然后不断南迁,最终到郢都,盘踞江汉平原,成为一代霸主。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公元前403年楚的势力范围

  人们常说,信阳是最不像河南城市的河南城市,气候温润,被称为“小江南”,文化风格上也有别于中原文化,她和湖北武汉等,常被纳入“楚文化圈”。

  虽有“挑拨离间”之嫌,不过南阳、信阳,乃至到驻马店确实都在楚文化圈里。

  但信阳、南阳地域归属感丝毫不弱,这是因为,从历史上讲,祝融是楚人祖先,楚、中原文化同根同源,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不过由于楚地处偏僻,华夏一直斥楚为蛮夷,楚人也很有志气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虽然嘴上那么说了,身体却很诚实。

  事实上,楚人非常爱学习,楚国很多典章制度都师法华夏,和中原制度有亲缘关系。

  如果说早期学习中原文化时还扭扭捏捏,那么后期,楚人进步可谓神速,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礼仪制度规范,例如天子祭祀用太牢、大夫用少牢、庶人用鱼,还借鉴了中原的丧葬、官制。

  执行层面,虽然楚人倔强地想自成一体,还逃不掉中原的影子。这体现在器物上,比如淅川楚墓出土的青铜器,在纹饰样式上和新郑的并无不同。

  乃至最后,楚人都明确表示自己“以属华夏”的愿望了,并不惜大动干戈,攻打华夏诸国,以炫耀武力,好厕身华夏之列,和他们平起平坐。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楚庄王“问鼎中原”是推崇中原文化的表现

  这种情怀看起来像是小孩子得不到母亲的关注,搞点事情,但说得好听些,这是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所在。

  最终,在中原文化影响下,楚人创造了地域特征极强的楚文化,比如想象奇特的青铜器,以及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样式。

  淅川楚墓的意义就在于此:它第一次有力说明豫西南是楚文化的重要源头,这些国宝也雄辩地证明了中原与楚文化的序列关系。

  不过,这场楚文化的探索,都起源于1967年11月,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那天,此前,淅川与楚文化风牛马不相及。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工程,彼时无数珍贵文物、遗址被淹没库底。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位于湖北的丹江口大坝

  历史吊诡的是,若干年后南水北调又选中淅川,工程似乎充分考量了文保领域,然而,像“徐家岭墓地项目上报,被有关部门删去”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俩渔民一网打出丹江口水下世界,千年古墓曾引发盗墓潮和考古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