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2020年05月31日 12:03 新浪网 作者 史文乐见

  秦有九个都城,八次迁徙。从西往东迁徙,秦人的力量逐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发展壮大。现分述之。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秦的“九都八迁”(据田亚岐,2015年)

  秦的第一处都邑是西犬丘,其年代至少从西周中期周孝王的时候就开始了,到秦襄公立国的时候还继续作为秦的都城。它作为中心都邑存在的时间大概有200—300年。可以把“西犬丘”这个词分解一下,每个字都值得琢磨:“西”指西方,但在先秦、秦汉时有专门的含义,就是指西县。秦汉已经实行郡县制,西县在今天甘肃的礼县。秦国早期的好几处都邑,名字前面都带了个“西”字,比如西犬丘、西垂、西新邑、西陵、西陂,因为都在秦汉西县的范围之内。2004年,我们全面调查了礼县、西和县所在的西汉水上游,目的之一就是寻找西犬丘。

  有西犬丘的话,是不是还有相对应的“东犬丘”?的确,在甘肃以东的陕西、山东还有犬丘,而且不止一处。陕西关中就有一处地名叫犬丘,在今天的兴平市,周名犬丘,秦名废丘,汉名槐里。我们曾经调查过这个古代县城遗址,即阜寨乡南佐遗址,规模很大,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秦砖汉瓦随处可见,俯拾皆是,遗址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晚期到秦汉时期。更东面的山东也有地名叫犬丘。因此,秦的都邑名叫西犬丘,就使学者们产生联想:秦是不是在东边的犬丘也居住过,后来西迁把地名也带过去了?这个观点目前还缺乏证据,仅仅因为地名相同是不足为据的。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六八图遗址在红河水库,名字跟元代的地名有关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秦人的都邑西垂(西犬丘)在杨廉川水,也就是今天的红河。

  第二处都邑是秦邑。秦人、秦王朝、秦帝国之所以叫秦,最初来源于“秦”这个地名。秦祖非子,为周孝王养马,“马大繁息”,周王很高兴,就把他封到了秦这个地方。后来非子的后人逐渐发展壮大,包括秦始皇都是他的直系后代。秦汉时期有县、乡、亭、里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在“秦”设有邮亭,又叫“秦亭”。2005年、2008年我们两次调查天水地区渭河北岸的牛头河流域,目的之一就是寻找非子的封邑——秦邑。西周时期氏族的命名方式之一,就是以居住地的地名作为族名,地名和族名是一致的。由于被封在秦这个地方,这支人就叫“秦人”,哪怕这个人群组织后来发展成为王国、帝国,名号也不改变,这就是秦人称号的来源。甲骨文、西周金文也有“秦”字,像一个人拿着杵在臼里舂米,是一个象形字。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清水李崖遗址(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资料)

  第三处都邑被认为是“汧”。今天关中西部宝鸡地区有一条汧河,还有一个汧阳县。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把都城迁到了“汧”这个地方。但《秦本纪》里没有这条记载,所以,很多学者不承认“汧”曾经是秦的都城,但也有学者认为汧就在今天陕西的陇县。陇县当地政府出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需要,很关心也很认可皇甫谧的记载,甚至开发出相关的文化主题公园,比如陇县的“秦源文化园”。

  上世纪80年代在陇县县城东南4公里、汧河西南岸的边家庄发现一处秦国墓地,发掘出春秋早期的铜五鼎墓,表明那里有高级别的贵族聚落。在墓地东南3里有一座磨儿塬古城,曾被认为是秦襄公所徙的“汧”。但我们调查发现该城城内大范围分布着汉代文化层,城墙夯土内夹杂汉瓦,是一处汉代城址。因此,襄公徙汧的说法在考古上尚未得到证实。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陇县边家庄春秋墓出土铜器

  第四处都邑是“汧渭之会”。顾名思义,就是汧河与渭河的交汇之处。《秦本纪》说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在汧渭之会营建新的都邑,也是秦人进入关中后的第一处都邑。南北向的六盘山—陇山是渭河北岸东、西支流的分水岭,西边支流有牛头河,东边支流有金陵河、汧河、泾河。渭河穿越陇山的峡谷险峻狭窄,不宜人马通行,在古代,翻越陇山需循其两侧的支流河谷通道。上述非子的封地“秦邑”位于今甘肃清水县,就在陇山西侧的河谷通道上。由此向东翻过陇山就到达汧河、泾河上游,沿着汧河顺流而下,就到了汧渭之会。

  汧河与渭河交汇处有东夹角和西夹角。西夹角有贾村塬,地形高陡;东夹角有三畤塬,地形低平。2008—2009年,我们全面调查汧河下游地区,目的之一就是寻找秦文公所居“汧渭之会”。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汧河下游春秋时期遗址分布

  第五处都邑是秦宪公、秦武公所居的平阳。秦宪(宁)公二年(公元前714年)“徙居平阳”。今陕西宝鸡还有阳平镇,平阳就在阳平,西距汧渭之会不远。平阳作为秦都只有37年的时间。上世纪70年代在宝鸡太公庙村发现秦武公钟镈的窖藏,为寻找平阳提供了重要线索。

  以上五处都邑均处在秦史的早期阶段,可称之为秦的早期都邑。这其中可能还遗漏了一处重要都邑——“西新邑”。《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秦记》中说秦宪公“居西新邑”。有学者认为这个“西新邑”就是平阳,但我认为它在秦汉西县的范围内,在甘肃而非陕西。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平阳与汧渭之会、雍城相对位置示意图

  第六处都邑是雍城,遗址在今陕西凤翔县城南。从秦德公居雍到秦孝公迁都咸阳凡327年,雍城是秦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城,前后经历了18位秦公的统治。正是在雍城时期,秦国发展成为可与晋、楚比肩的大国。多年的考古工作已经揭示出了雍城的基本面貌:城址位于纸坊河与雍水河之间,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内多处地点发现有朝寝、宫室、宗庙建筑和作坊遗址,在城南分布着秦公陵园。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雍城秦公陵园位置示意图(据雍城考古队资料)

  第七处都邑被认为是泾阳。《秦记》说秦灵公“居泾阳”,但《秦本纪》中并无这条记载。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认为,秦灵公时向东北扩张领土,与三晋争霸,因此徙居泾阳;这个泾阳不是汉安定郡的泾阳(在甘肃泾河上游),而在高陵以西的泾河下游,也就是今陕西泾阳县境内。由于灵公及其子孙都葬在雍城,所以王国维认为灵公虽然徙居泾阳,但并未定都,而是作为经营东北的据点。但其位置在哪儿,到现在还一点线索都没有。2009年我们曾调查泾阳县中张镇的王浩遗址,在泾河北、王浩村南,面积约24万平方米,堆积丰富,采集到秦的云纹瓦当。该遗址是否与秦灵公所居泾阳有关,还需要确认。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秦公一号大墓出土金器

  第八处都邑是栎阳。《秦本纪》说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城栎阳”,遗址在今陕西西安阎良区的武屯镇。上世纪80年代,在那里勘探出一个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长方形城址,有城墙、门址、干道、建筑基址等。2013年以来重新启动了栎阳城的考古工作,结果发现80年代勘查的城址其实包括两座古城(一号和二号),在它西面1500米处又发现一座古城,编为三号。三号古城出土葵纹、动物纹瓦当,以及带“栎阳”字样的瓦片,年代属战国中晚期,应即秦献公所建的栎阳城。

  事实上,秦最后一次迁都是从雍城迁到咸阳,《史记·商君列传》说“秦自雍迁都之(咸阳)”,秦孝公将都城从雍城直接迁到咸阳。栎阳相当于一个前敌指挥中心,并不是经常居住的都城。秦献公当时想收复河西之地,即黄河以西、陕西的北洛水这一块,包括陕西的韩城、澄城、大荔,春秋早期到战国中期这里一度被魏国所占据。魏国当时出了一个军事家吴起,镇守魏国的西河郡,彼时秦国如骨鲠在喉,如芒刺在背,因为整个关中东部都被魏国占据,国家毫无安全可言,魏军可沿渭水兵临城下。秦献公于是把作战指挥中心东移,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把河西地夺回来。秦真正、彻底夺回河西地是在秦惠文王时期,那时的国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秦公簋及铭文

  第九处都邑是咸阳。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咸阳作为秦都达143年之久。遗址在今咸阳市东的窑店镇一带,汉代称之“渭城”。秦都咸阳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秦惠文王时的咸阳还局限在渭河以北,昭王以后都城扩展到渭河南岸。在都城西郊的咸阳塬上和东南方向的骊山西麓,都发现了战国秦王的陵区。骊山北麓则有秦始皇陵。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秦咸阳“水神骑凤”空心砖

  秦的世系比较长,其中早期世系如下: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传说中秦人的始祖是颛顼,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在《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载。黄帝是华夏始祖,葬于桥山,在陕西黄陵县。《汉书·郊祀志》说黄帝在荆山下铸鼎,鼎成之日,有龙下迎,黄帝乘龙,群臣后宫共骑者七十余人,一起升天。颛顼的都城传说在帝丘,“丘”是东方的地名,东方地形多为丘堆,一个个圆丘形,或者说鼓起的土包包。帝丘在河南濮阳,颛顼一族是东方的族系。西北地形多为“原”。陕西、甘肃是黄土高原地形,从下面看很高,但顶部很平坦。现在水土流失比较厉害,沟沟岔岔,沟壑纵横。

  女脩是颛顼的孙女。大费(伯翳)辅佐大禹治水,大禹一度想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伯翳,说伯翳很有功劳,但伯翳推给了启。大费的大儿子大廉又名鸟俗氏,二儿子若木又称费氏——大费后裔的名字里很多都带费字。后来又有孟戏、中衍、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成、非子。成是大骆的长子;非子不是嫡子,是庶子,被封在秦。非子的儿子是秦侯,再下来是公伯、秦仲、庄公。庄公的大儿子是世父,次子是襄公。襄公时秦开始成为诸侯,然后是文公、静公、宪公。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金箔饰片

  秦早期的世系有两个特点:第一,中潏之前的世系有很大缺环。大费与夏禹同时,相当于夏代的早期;费昌为商汤驾车,相当于商代的早期。前后整整隔了一个夏代。夏代按文献说法有400多年,从大费、费氏到费昌之间肯定有缺环,这已经不可考了。孟戏、中衍与殷太戊同时,相当于商代早期;中潏、蜚廉为殷纣王臣下,纣王已到商代末年,是商代最后一个王。商代有400多年,从孟戏、中衍到中潏、蜚廉肯定隔着代,而且不止一代。总之,中潏之前的秦世系是有严重缺环的,中潏之后一代代却很完整,没有失载的现象。中潏的儿子是蜚廉,蜚廉的长子是恶来,次子是季胜,由此分为两支:恶来这一支是秦人,季胜、孟增、衡父、造父这一支就是赵人的祖先,赵即韩赵魏、三家分晋的“赵”。赵人的祖先和秦人的祖先往前追溯,是同一个祖先,秦赵共祖。在探讨秦人来源的时候不能把赵人撇开,他们是一家人,这尤其值得关注。

  第二,从秦侯开始有明确的纪年。非子在位多长时间不可知,《史记·秦本纪》《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等没有提到,《史记·三代世表》也没有讲到。但《秦本纪》记载秦侯在位时间10年,公伯在位3年,秦仲在位23年,庄公在位44年,襄公在位12年。纪年可以一年年从后往前推,相当清楚。庄公、襄公的纪年,每一年都可以和周王的纪年相对应。比如秦襄公元年相当于周幽王五年,即公元前775年;往前推的话,秦侯即位于公元前857年。关于秦人早期的世系,这两个特点是需要知道的。

  秦朝九个都城,八次迁徙,是怎么回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