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2020年05月25日 22:19 新浪网 作者 广东卫生在线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周海波:

  建议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突发重大疾病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奋战医疗战线数十年的周海波初心不改,聚焦点仍是医疗卫生健康领域议题。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他尤其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要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还要贫困人口防得了病、方便看病。”周海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解决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的问题,需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同时,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于突发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患者,通过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有效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费用负担。他提出,健康扶贫最重要是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保”“控”结合,形成制度合力。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健康扶贫“三甲”先行

  平衡和协调区域医疗资源,是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有力举措。周海波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本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以清远为例,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基础上,清远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积极按照“一县一策一院一策”医联体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出以市场为主体、政府购买服务为补充的医联体体系。

  与此同时,在广州对口帮扶清远以后,两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对接。近年来,清远市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化发展,在省—市—县—镇基层建立医疗资源共享平台。

  “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强调市场自发机制和帮扶与被帮扶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共赢’,但以目前很多基层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评估,这种合作共赢的基础是不存在的。”周海波说,鉴于此,需要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来填补市场自发运作中存在的不足。

  互联网+医疗,亦是清远市平衡基层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创新之举。记者了解到,2016年,清远市建成以清远市人民医院为依托的远程医疗中心,实时接收县镇医疗机构将采集到的心电、影像、病理数据,在经过专家诊断后回传诊断结果报告。远程医疗中心目前已连接清远地区34家基层医疗机构,缓解了基层医疗机构诊断人才紧缺的状况,开通至今,诊断病例达到了23万例。

  党建引领,身体力行,是清远市人民医院健康扶贫的另一亮点。周海波告诉记者,清远市人民医院在职580名党员,都是“医村相伴·健康同行”行动的践行者,他们进村入户,帮助解决贫困村村民看病就医的问题和困难,服务人民群众的同时,也在实践中锤炼党性。

  多措并举严防返贫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数据显示,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均在42%以上。“如果患病的是家庭主要劳动力,不但需要支付治疗费用,还会失去主要家庭收入,使家庭陷入贫病交加境地。”周海波说,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他认为,随着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加大,为进一步解决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进一步减轻贫困患者大病造成的负担。同时,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于突发重大疾病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患者,通过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控制贫困人口大病治疗费用,有效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费用负担。

  周海波说,在“看得起病”的同时,政府和医疗机构还要进一步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贫困人口能够就近在有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上级医疗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定期治疗和康复管理。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保证贫困人口‘看得上病’‘防得了病’‘方便看病’”,他解释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施贫困地区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并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分级诊疗,通过远程医疗、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等措施,提高县域就诊率,都是保证实现以上目标的必须手段。

  周海波特别提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和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医疗服务体系组织不平衡与应急服务提供能力不充分问题并存;分工协作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应然作用的即时性有待发挥等问题突出。”他认为,只有有序推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整体提升全国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才能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

  “保”“控”结合 ,发挥制度合力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疾病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是导致脱贫工作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周海波说,一些群众“辛辛苦苦奔小康”,但却“得场大病全泡汤”。

  “医疗作为扶贫工作中的最大难点,更要做好精准化工作,防止已脱贫人口因病再次返贫。”周海波提出,健康扶贫最重要是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保”“控”结合发挥制度合力。“保”是指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控”是指控制医疗费用。就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形成保障合力,力争对贫困人口应治尽治,“基本医保制度要对农村贫困人口给予更多扶持,发挥制度保障政策合力,重点保护困难人群,这将使我国向建立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政策目标更进一步。”

  制度合力之外,周海波呼吁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助力健康扶贫,并建议贫困人口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按规定给予补贴;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等方式兜底健康扶贫。

  全国人大代表郭姣:

  粤港澳大湾区应先行建立中药新药审批体系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中西医并重,不断优化诊疗方案,组织优势医疗力量,在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上拿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抗击疫情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见证并推动了中医药发挥重要作用。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但目前中药新药注册审批周期长、审评技术力量薄弱、审批标准‘以西律中’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此,郭姣今年计划提交《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审评审批体系的建议》。

  “希望能发挥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重大平台作用,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提议组建大湾区中药新药评审中心(试点),推进中药新药评审政策一体化、标准一体化。”郭姣说,以此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大健康产品评审体系,促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其实在去年两会上,郭姣与其他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就联名提出建议,呼吁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就在不久前,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积极采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中医药已经明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规划》,这给她很大鼓励。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医药资源优势最明显的区域之一。”在郭姣看来,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故而在大湾区开展中药审评审批改革,具有较为成熟的基础条件。

  郭姣认为,在大湾区先行先试,开展中药审评审批改革,形成规范统一的审评标准和技术指导原则,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有着较强的示范意义。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连续13年参加全国两会,今年他关注“一人大病,全家受贫”问题

  她建议,依托广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新药评审中心(试点),联合粤港澳三地药监及审评机构,专职受理港澳和广东等地中药新药注册申请有关工作。

  参考国际经验,结合三地实际情况,创新中药新药审评审批程序,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注册管理机制,在大湾区内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药新药审评办法并先行先试。同时加快港澳中药新药进入内地市场,承接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内地中药新药进入港澳市场的快速审批工作,促进内地中药在港澳医药市场销售。

  在这一过程中,应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大健康产品评审体系。以临床大数据为主导、满足人类健康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大健康产品的功效评价体系,促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遴选一批疗效确切、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大湾区内医疗机构自由调剂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柯云峰:

  零售药店应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和国民健康规划

  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重点防疫物资供应单位及零售药店龙头企业,大参林承诺“不躲避、不涨价”,紧急动员全国各地供应商加班生产,最大限度保障门店抗疫药品及物资供应。全国人大代表、大参林董事长柯云峰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将零售药店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和整体国民健康规划,将大型连锁药店作为防疫战略物资的储备单位。

  柯云峰最关心的是国家对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政策。针对国家相关部委今年将要出台的医保、医药等方面管理规章的征求意见稿,柯云峰提出建议,明确参保人在定点零售药店可以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报销结算,允许使用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公共卫生安全、个人防护必须用品等。“希望国家医保等部门把零售药店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和整体国民健康规划当中,体现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陈海佳:

  建议国家长远谋划防疫科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立即启动了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应急攻关项目,这让全国政协委员、赛莱拉干细胞董事长陈海佳备受鼓舞,然而如何提升中国防疫科研管理的现代化能力和水平是陈海佳今年以来的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他把“培养防疫科研尖端人才梯队”“变革防疫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等建议带到北京去,建言国家对防疫科研进行长远谋划。

  陈海佳从人才培养、信息平台搭建、变革防疫科研管理和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他建议,选拔培养一批国家防疫科研首席科学家,在经费、团队、科研管理、薪酬等方面,对入选专家从事的战略性、原创性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并借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才培养经验,以目标为导向、重视实践,改革我国高等综合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生物医疗、病毒防疫领域等基础前沿医学研究人才。

  在科研体制方面,他建议防疫科研立项要向基础研究倾斜,防疫科研经费要整合集中管理,按照科研线路图所要实现的各个研发目标以及对目标的贡献大小来分配。

  另外,对防疫科研成果的评价,要纠正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风向标,以谁在最短时间内精准识别毒株、研发疫苗、特效药等为评价导向,引导防疫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等等。

  来源|南方+客户端 新快报

  编辑|任君飞 陈乐  责编|黎晓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