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粤迹 |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黄埔军校应运而生

初心粤迹 |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黄埔军校应运而生
2020年08月10日 17:45 新浪网 作者 用户6516197233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制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倩

  在距离广州市区东南面10多公里、伫立于珠水中央的黄埔长洲岛,历来被视为军事要塞。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在此创办了一所陆军军官学校,而它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诞生于风起云涌的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就说过:“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如今的黄埔军校旧址

  从创办之日起,就有大批共产党员在此工作或学习,时至今日,它是国内唯一以保护黄埔军校历史文化建筑、展示黄埔军校发展历程为核心内容的纪念馆,享誉海内外。本期《初心粤迹——中共广东百年史话》为您讲述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黄埔军校的故事。

  多名开国将帅曾在这里任教或学习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召开的中共三大,制定了国共合作方针,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先河。1924年1月20日至30日,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大东门文明路“大钟楼”内召开,国共两党代表同聚一堂,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中国大地掀起了大革命的滚滚洪涛。创建于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它没有华丽的装饰,主体建筑也只是一栋简朴的中式“走马楼”,可在金戈铁马的年代,从这里走出了大批革命军事将领,令它享誉海外,被称作“将帅摇篮”。比如,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林彪以及大将陈赓等,都曾经在黄埔军校任教或学习。

  然而,黄埔初创,步履维艰。孙中山希望创办的是一所培养革命军事人才的军校,而当时,广东的军事、财政大权,均为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所把持,他们处处设置障碍,多方掣肘。因为经费不足,校舍的修建、教学设备的购置均遇到困难,黄埔军校的筹建进展缓慢。

  不过,孙中山坚持创办军校的初衷未改。在廖仲恺和其他国共两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几经波折,黄埔军校终于建成。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并任命廖仲恺为军校党代表,蒋介石为军校校长,组成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校本部最高领导。军校设立政治部、教授部、训练部、管理部、军需部、军医部,专事负责各项工作。

  时年6月16日,全校师生500余人在黄埔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出席并讲话。他说:开办黄埔军校,“其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型的革命军事学校——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正式诞生。

  首期学员里

  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占十分之一

  为了办好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队,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不懈努力。黄埔军校首期学员,许多是共产党人从各省动员报考入学的进步青年,其中共产党员、青年团员56人,占学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黄埔军校初创时,中共党员张崧年任政治部副主任,叶剑英任教育部副主任。1924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到校任政治部主任。此后,党组织陆续从各地抽调了聂荣臻、恽代英、萧楚女、熊悦、熊雄等人到军校任职。与此同时,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也大力支持创办黄埔军校。

  当时,黄埔军校对不同党派或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学说,兼容并包,择优讲授,以拓宽学员视野,增长学员的见识和才干。当时,黄埔军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以及表同情于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之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皆可购阅。”

  1924年11月,黄埔军校一期结业,以本期学生为基干,成立黄埔军校教导团,后来扩编为“党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广州国民革命营垒从此增添了一支国共合作的革命武装部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羊城派资料图

  责编 | 陈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