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2020年06月01日 10:25 新浪网 作者 文I衍文

  唐代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最辉煌灿烂的一页,它代表了中国古代舞蹈的最高成就,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舞蹈作品、涌现出许多出色的舞蹈家,而且形成了丰富的舞蹈艺术种类,在乐舞编排、表演与教授上都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唐代还出现了专门用以记录舞蹈的文字资料——舞谱,在敦煌石窟中即发现了晚唐五代的舞谱残卷。

  这些都说明了唐代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唐代舞蹈文化的繁荣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对前代舞蹈文化的高度吸收与总结,也是唐代统治者乐舞观的具体实践。舞蹈诗的创作也并非自唐代而始。《诗经》中的颂诗即可视为祭祀乐舞的歌词,而且在大雅、小雅及国风中有许多描写舞蹈的篇章,“楚辞”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楚地舞祭舞蹈和女乐的繁荣。汉魏诗歌也有咏舞的佳作,这一时期在舞曲歌词的创制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唐代歌舞

  先唐舞蹈的发展轨迹是由宗教性向表演性逐渐转变,原始社会便出现了古老的祭祀乐舞,周代建立了完整的礼乐制度,乐舞成为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而随着礼制的崩坏,娱乐性乐舞得到极大的发展。汉代俗乐舞大兴,舞蹈的娱人性质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俗乐舞文化的第一个高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更注重个人性灵情感的扞发,是唐舞精神气质的来源,隋代南北乐舞文化进一步融合,在雅乐的修订及俗乐的发展上都为唐代乐舞的欣欣向荣做好了准备。正是先唐舞蹈文化孕育了唐代舞蹈的辉煌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表现为由娱神向娱人的发展演变。

  古代乐舞自最初即植根于浪漫主义土壤之中,原始社会至夏商时期的乐舞体现出浓重的巫祭色彩;西周时期的乐舞制度则与政治制度重合,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基础,因此也成为唐代乐舞文化的理论渊源;东周时期乐舞的娱人作用受到重视与肯定,俗乐舞的发展为汉唐乐舞高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舞蹈诗的创作传统亦自先秦而始。《诗经》、“楚辞”中的祭祀舞曲歌词为后人展现了瑰丽的巫祭画面,其中还有的诗篇描写了舞蹈场景,直接反映出当时的乐舞活动。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西周雅乐舞蹈

  一、先秦乐舞

  中国早期乐舞与宗教祭祀的关系十分密切,体现出强烈的娱神性质。最早的乐舞来自原始先民的祭祀活动,是用以祭祝天地的巫祭之乐。乐舞与人类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殷商时期宗教活动极盛,乐舞主要是巫规祭祀时的祈祷方式,具有浓重的原始宗教性质,其中有对农业丰收的渴望,有对圣人功绩的纪念,有对战争胜利的祝祷,有对生殖繁衍的追求。此时的舞者多半由巫现担任,他们将舞蹈中的生活情景以超越生活的神性方式表现出来,这便是人类乐舞文化的浪漫源泉。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自西周时期开始,乐舞的娱神功能逐渐弱化,政治功利性加强,舞蹈呈现出明显的仪式性。西周时期的乐舞仍保留有夏、商文化中的部分特征。此时的乐舞亦有重大变化,西周的统治者们将乐舞从神秘的巫祭文化中分离出来,制定了极为完善的礼乐典章制度,使之成为政教的载体,与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此时对“六大舞”、“六小舞”的整理与编制,构建了整个周代的礼乐政治秩序。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吕氏春秋古乐》

  周代礼乐制度还体现在对乐舞的管理、教育及使用的阶级性上,乐舞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子弟进行,相应的乐舞管理和教育机构的设立为贯彻乐舞的阶级性提供了保障。大司乐、乐师、大胥等所掌管并教授的乐舞,仅针对贵族弟子进行。《旄舞》、《人舞》等舞蹈用于燕乐及宗庙祭祀,对贵族之外的人员禁止传授。此时的乐舞作为统治阶级的必要技能,受到极大地重视,也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而西周时期乐舞使用的规模也体现出阶级性。周初的乐舞典章制度虽然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但其阶级性、神秘性的本质是被一直继承的。周代礼乐制度是唐代礼乐文化的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乐舞的政治功用逐渐被弱化,娱乐功用明显地体现出来。乐舞的娱人作用受到重视与肯定对中国传统乐舞的发展意义重大,将后世乐舞导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而为唐代乐舞艺术达到顶峰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乐舞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郑卫之音”受到欢迎,女乐倡优日益活跃、民间乐舞蓬勃兴盛,而内容上的扦情性进一步强化。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周朝的祭祀

  二、汉代乐舞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其中有不少描写舞蹈的佳篇,这使汉代舞蹈诗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埋没。汉诗固然不如汉赋,但事实上也有不少描写舞蹈的诗篇,尤其是许多舞曲歌词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代的许多乐府诗、舞曲歌辞直到唐代亦多有诗人创作。汉代舞蹈诗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史料,也是唐代舞蹈诗创作的范本。

  汉代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乐舞发展的第一座高峰。楚乐在汉代大为流行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汉唐舞蹈审美的重要标准;女乐百戏进一步繁荣,舞蹈种类十分丰富,对舞蹈技巧要求更高,许多舞蹈节目流传于后世,直到唐代仍极受欢迎;此时的舞蹈不仅作为朝堂庙祝、耳目享乐之用,在人际交往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汉代属舞的传统被魏晋、唐代继承,体现出舞蹈的自娱性与交际性。汉代乐舞文化在各方面都对唐代乐舞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汉代乐舞成为唐代乐舞的良好范式,因此舞蹈史上往往汉唐并称。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汉赋》

《汉书礼乐志》记载: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

  汉代乐舞丰富的舞蹈种类、高超的舞蹈技巧为唐代继承。一是汉代的许多舞蹈家留名后世,对唐代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汉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舞蹈家,他们往往出身寒微,皆是由于身怀才艺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路身于上层社会。如刘邦的戚夫人,汉武帝的李夫人、皇后卫子夫,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宠妃赵合德等,她们的精湛技艺是汉代舞蹈艺术的代表,她们的仪容装扮、姿态风韵也为后人继承。

  汉代的歌舞自娱及交际用舞也对唐代舞蹈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汉人在日常生活或宴饮场合中时常以舞蹈自娱,这与欣赏乐舞以获得愉悦感是不同的。自娱自舞在原始社会既已出现,但将其置于宴饮场合却是汉人的首创。在舞蹈艺术已相当发达的汉代,人们常以自舞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一种极重要的交际礼节,如果被邀请者拒不起舞或者舞姿有误,都会被认为失礼不敬,从而引起不和。“以舞相属”作为酒宴上的重要节目,在后世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存在。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甩袖舞壁画

  三、魏晋南北朝乐舞

  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好生惜死的观念促使社会上享乐之风盛行,而乐舞作为士人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更加受到肯定。俗乐舞欣欣向荣,无论是上层社会宴饮会集,还是下层百姓的娱乐生活,女乐歌舞皆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此时处于南北文化大融合时期,许多乐舞的形式、内容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应的是乐舞诗的创作也较为繁荣。杂舞在汉代之后继续发展,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新作舞辞;在文学创作群体的饮宴集会中出现了许多诗歌作品,而其中即有相当部分的咏舞、咏诗,这是此时舞蹈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直接带来了南北文化大的碰撞和交流。这一时期的乐舞,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原传统的清商乐与南方民歌融合,为唐代舞蹈留下了许多经典曲目,其中悲凉幽怨的情感内涵更为唐人所继承。南北大融合使异域乐舞传入中原,带来了健朗活泼的新鲜气息。此时宗教与乐舞相结合,为唐代法曲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更注重个人性灵情感的抒发,也对唐代舞蹈的行情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南史》记载: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魏晋南北朝舞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咏舞为主题的诗歌,这是舞蹈第一次作为诗歌的主题内容而出现。在之前的舞蹈诗作品中虽也有对舞容的描写,但并不是诗歌的主体。而且魏晋之前的舞蹈诗更多的是舞曲歌辞。魏晋南北朝时期,杂舞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应杂舞歌辞也有大量新作南朝宫体诗中有不少咏舞妓及舞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是典型的咏舞诗,对舞蹈动作的描写及对舞妓姿容、神态的刻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咏舞、咏妓诗,为唐代咏舞诗的创作拉开了序幕。

  魏晋之前虽有舞蹈诗创作,但多为舞曲歌辞,或者有的诗歌中涉及舞蹈描写,但舞蹈并非诗歌的主要描写内容。魏晋时期,舞蹈文化的繁荣在许多诗歌中有所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咏舞诗则出现于南朝。自刘宋始,观妓、观舞诗出现,而萧梁时期数量最多。当时的重要诗人如萧纲、萧统、庾信、何逊皆有写作。而以萧纲之作为代表,其作品有《听夜妓》、《咏舞》、《小垂手》、《春夜看妓》等。此时的咏舞诗为齐梁宫体诗的一部分,自然以描写女子容色为主。如萧纲《咏舞》诗以“妖丽”赞舞妓之姿容绝世,对舞蹈动作亦有描写,但其目的并非表达舞蹈之动人心魄,而仍是为了强调舞妓的美艳惑人。

  舞蹈元素:编排、表演、舞谱,漫谈唐舞蹈下我国舞蹈文化的魅力

  《咏舞》

  结语

  乐舞文化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唐代乐舞是对前代乐舞的最大继承与总结。先秦乐舞虽然失传已久,但从文献资料中尚可推断其面貌。夏商乐舞笼罩着浓重的神秘气氛,而周初雅乐制度的建立将乐舞的巫祭功用转化为政教功用,完成了上古乐舞由神坛向人间的转变。但此时乐舞过于强调功利,削减了舞蹈的审美意义,日趋僵化的形式最终导致了人们对雅乐舞的厌倦。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雅乐舞迅速衰落,而俗乐舞发展起来,这是乐舞审美特征的一次重要变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制定不仅是为稳固统治的需要,从客观上也促进了民间俗舞的发展。礼乐在民间则形成礼俗,《诗经》、“楚辞”中皆有描写民间舞蹈情境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舞蹈文化特点。

  汉代是中国乐舞史上第一个高峰期,也为唐代乐舞的高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式。此时不仅确立了传统舞蹈审美的标准,许多优秀的舞蹈内容也被唐人所继承、发展。俗乐舞在此时形成高潮,舞蹈行发内心情感的功用得到展现,而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也被开掘出来。汉代舞蹈诗数量不多,描写舞蹈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汉赋,但此时在舞曲歌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古乐》

  《汉书礼乐志》

  《南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