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千亿IVD产业细分投资机会排序:别左顾右盼,最后投了个寂寞!

千亿IVD产业细分投资机会排序:别左顾右盼,最后投了个寂寞!
2020年10月28日 17:01 新浪网 作者 瞪羚社

  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医疗器械行业公司备受市场关注,一些医疗器械的龙头公司的股价大部分都在年内实现翻番。看似偶然事件催化板块股价疯涨的背后,其实也有其必然性,只是缩短了这个过程完成的时间。

  相信关注一级半新股发行市场的朋友,对于IVD企业今年扎堆完成上市的盛况必然有所了解,截止至10月14日,2020年IVD上市企业已达7家,成功过会的企业有3家,排队中企业还有9家。

  IVD企业上市潮,我们除了将其归因到卫生事件带来的行业红利,更要重视这个赛道带来的历史性投资机遇。

  而在IVD赛道的投资选择上,我们就行业的几个趋势和结合各个细分赛道的特性,希望能就目前众多的上市公司,做出一个机会分层,以期能给众多的粉丝朋友带来一些新的感悟和发现,进而抓住主流的投资机会。

  一切我们从IVD赛道的优秀说起。

  一、IVD赛道的机遇

  体外诊断(IVD):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它又被称为“医生之眼”,人类70%的治疗方案制定来源于治疗费用占比2-3%的体外诊断结果支撑。

  体外诊断作为人类诊疗的基石,重要性毋庸置疑。除此之外,其优秀还源自于三个方面:

  1、医疗器械细分第一赛道

  据2019年医疗器械蓝皮书数据显示,IVD仍然是目前全球医疗器械领域细分第一名的细分领域,销售额526亿美金,占比达到13%。

  

  反观中国,2017年医疗器械市场结构中,影像诊断占比最大,其次是IVD、低值耗材、心血管和骨科等产品,合计占比55%,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结构相似。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IVD费用占整个医疗支出的比例较低,但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全球范围来看,北美人均IVD费用达到70美元,欧洲人均约20美元,其中瑞士超过50欧元,而中国仅为7.1美元。

  中国IVD市场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2018年国内IVD市场713亿元,近5年内行业平均增速为24.9%,未来几年有望持续20+%的增速,远超全球3-5%的平均增速。

  无论从赛道的规模、还是行业景气度、又或是成长空间来看,IVD都称得上是绝佳的投资领域。

  关键词:大赛道、双位数的高增速、中美人均支出差异;

  2、国产替代的历史性机遇

  虽然国内IVD赛道市场广阔、增速迅猛,但不可否认这还是一个国外公司占据主要市场地位的赛道。“罗、雅、丹、西、希”五大外资巨头市占率合计约占55%;

  其中,罗氏2018年中国区营收156亿,市占率22%;第二名雅培市占率10%、第三名丹纳赫(贝克曼)市占率9%、第四名西门子市占率7%、希森美康2018中国区营收47.4亿,市占率6.6%;

  反观国内企业,也只有迈瑞一家市占率超过了5%,2018年迈瑞营收46.3亿,市占率6.5%。

  

  纵然国内外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代差,但随着国内政策、人员、资源不断投入推动,IVD行业将迎来历史性的国产替代机遇。目前IVD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一定程度的国产替代,生化诊断国产占比55%、分子诊断国产占比70%,而免疫诊断、POCT、微生物诊断国产占比分别为37%、40%+、30%。

  可以预见,未来这个趋势将呈现加速。

  关键词:国内企业崛起、国产产品加速替代;

  3、资本青睐的优良商业模式

  除了行业高增速和国产替代机遇的双轮驱动外,IVD企业优良的商业模式也奠定了其蓬勃发展的基础。

  从国内一众IVD上市企业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来看,“技术+试剂+仪器+服务”的产业模式几乎是所有IVD企业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终端粘性强,壁垒极高。

  未来可预见,体外诊断产品将越来越封闭,这种趋势也直接导致企业销售模式越来越封闭,盈利能力越强。

  最典型的例子:化学发光技术的封闭性非常强,即试剂和仪器具有唯一的匹配性,A公司生产的仪器只能使用A公司的试剂。绝大多数公司,都是采取类似的做法,仪器只收取很少的费用,甚至免费给医疗机构使用,其更大的收入来源于后续使用的大批量试剂。

  关键词:“收租式”的成功商业模式;

  二、四个值得重视的趋势,细分赛道优先级的排序

  从投资角度看,规模增速等行业数据固然重要,但更关键是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下车。

  IVD产业,有四个趋势值得重视。

  1、两极化一:大医院检验科提效,免疫诊断及流水线受益

  目前国内的情况是,全国顶级大医院2000多家,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0.3%都不到,却要承接全国1/5的诊疗量。

  而这些大医院检验科最大痛点是样本量高峰拥堵,上午检验的样本量往往占据全天的80%以上,面临着巨大的审核速度和差错控制压力。

  而国内检验产业发展趋势的两极之一,是高度自动化的检验设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发光,如高速检测设备、全自动流水线等,其主要的客户群体是国内的三级、二级大医院。大医院的基本盘决定了其采购检验设备追求精确、稳定、速度的走向,免疫诊断中的发光技术和对应的全自动流水线承接并解决了这个痛点,但国内目前占据大部分市场的依然是罗氏、雅培、贝克曼等国际巨头,医院领导安全求稳提升了对的价格容忍度,以迈瑞、安图、新产业带领的国产发光厂商们正展开竞争激烈的市场攻坚。

  2、两极化二:分级诊疗便捷性需求,推动POCT蓬勃发展

  随着分期诊疗政策的全面推行、以全国4000县域为核心单位的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急诊中心大规模建设落地,给普通检验的“去中心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量空间。

  

  国内检验产业发展趋势另一极,是小型化的设备,即以POCT设备为代表的,它主要客户群体不仅面向基层的医院诊所,同时也可面向执法机构、个人家庭等。从医改趋势来看,国家在努力调控将目前倒三角的医疗资源分配结构逐渐扁平化,这个过程相对会较为漫长,我们相信在大势面前,顺应医改潮流的产品和服务的POCT企业能从中获得丰厚的收益,国内代表企业有万孚生物、基蛋生物、明德生物等。

  3、消费升级带来的差异化需求:特色分子诊断项目受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人均GDP的提升,派生了人们对于检验产业更多差异化的需求,而这些特检项目的需求主要集中在IVD中分子诊断产业,其中最主要的需求领域集中在肿瘤、生育、传染病及遗传病四大重要领域,分别最大对应国内1000亿、200亿、105亿、50亿的潜在市场空间。深耕对应细分领域的国产厂商,仍具备广阔的市场生存空间,如专注肿瘤领域的艾德燃石、无创产前领域的华大贝瑞等。

  

  4、控费带来的新机遇: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医院普检体系内,存在大量未覆盖的检验项目,包括常规检测300-500项未覆盖的表内普检项目及超过3000项表外特检项目,而这些项目最终会流向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

  除此之外,国内医学检验外包渗透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18年国内第三方诊断实验室市场规模为140亿元,占医学检验服务2200-2800亿的市场规模的5-6%。参照美国医学检验服务市场构成(左图)及美国、欧洲、日本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医学检验份额占比35%、50%和67%,中国外包渗透率则有超过6倍增长空间。

  

  目前,国内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艾迪康第一梯队厂商占据2/3的市场份额。

  5、评判体系,赛道优先级别的逻辑排列

  市场规模:化学发光(300亿)>第三方医学检验(150亿)>分子诊断(140亿)>POCT(100亿);

  赛道增速:分子诊断(30%+)>POCT(25%+)>化学发光(20%+)=第三方医学检验(20%+);

  门槛:技术门槛因为IVD各赛道分支过多,无法量化。目前看来,化学发光中的流水线、分子诊断中的二代测序技术门槛较高,而分子诊断中的PCR、POCT部分领域以及第三方检验门槛相对较低;

  盈利能力:综合了四个细分的龙头标的,化学发光(毛利率均值72%+、净利率均值36%+)>POCT(毛利率均值70%+、净利率均值28%+)>分子诊断(毛利率均值70%+、净利率均值22%+)>第三方医学检验(35%+、净利率均值8%+)。

  综合四个我们看重的方向,基本上可以得出化学发光为主选,POCT及分子诊断为次选,第三方医学检验为末选的排序逻辑

  三、划重点的企业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强调过头部效应和顶级机构喜欢投资龙头公司的偏好了,所以选择赛道中的细分龙头,相当重要,赢家通吃。

  化学发光领域目前的格局比较清晰,迈瑞、安图和新产业基本上坐稳了国产前三把交椅,目前后来者比较难突破封锁,以特色项目拿到装机量的后发厂商只有准备上市的亚辉龙有看点。

  分子诊断领域我认为主要看点在于肿瘤,毕竟伴随诊断+早筛的市场非常广阔,未来越来越多的生物药上市和早筛意识的普及,能造就好几个巨头厂商,目前主要关注燃石、艾德和世和;除此之外,生育领域中的无创产前检测目前较为成熟,而辅助生殖领域准备港股上市的贝康医疗有一些看点。

  POCT领域我们综合产品线、渠道和管理层来看,万孚生物是绝对的龙头,基蛋生物紧随其后,其他厂商PK起来基本没有优势。

  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域,综合疫情中的表现、运营能力等指标来看,金域医学为行业龙头,迪安诊断紧随其后,其他厂商规模差距较大。

  最后,除了这四个赛道外,血液体液诊断、IVD上游的原料、设备等仍存在一定机会,篇幅原因不作分析。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医疗器械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