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父母退休金过万的老人,子女抢着尽孝,没有养老金过年都少人探望

父母退休金过万的老人,子女抢着尽孝,没有养老金过年都少人探望
2025年03月01日 06:03 新浪网 作者 生活不过如此呀

  现在这社会啊,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问题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你看,有些老人退休金过万,子女天天围着转,可要是没养老金,过年都冷冷清清的。

  这背后啊,既有现实的无奈,也有人心的冷暖。

  退休金过万:子女争当“孝顺标兵”

  要说那些每月能拿上万退休金的老人,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就拿李大爷来说吧,他以前是国企高管,退休后每月到手一万二,自己住着两居室,没事就去老年大学学画画,隔三差五还报个旅游团去三亚晒太阳。

  子女更是个个孝顺——大女儿每周带孙子来陪他吃饭,二儿子逢年过节拎两箱茅台,连外孙都学会拍马屁:“爷爷,您这养老金够我上大学啦!”

  为啥子女这么积极?说白了,人家老人有钱啊!

  李大爷时不时给孙子发红包,还偷偷补贴二儿子创业,子女当然乐意“争宠”。

  王姐的经历更典型。

  她妈退休前是大学教授,养老金加上返聘工资,一个月能有两万多。

  王姐房贷压力大,老妈二话不说每月给她三千块,还主动帮忙带孩子。

  现在她天天朋友圈晒“幸福家庭”,连婆婆都羡慕:“你这妈比亲闺女还贴心!”

  你看,经济基础决定“孝顺高度”——老人兜里有钱,子女自然愿意花时间。

  当然,也有人嘀咕:这孝顺是不是掺了水分?

  比如张叔,退休金高但性格孤僻,子女表面殷勤,暗地里惦记他两套房子。

  但咱也不能一竿子打翻船,至少大部分情况下,老人经济独立,子女没负担,相处起来更轻松。

  就像邻居刘阿姨说的:“我养老金够花,儿子不用啃老,见面就聊家常,反而亲近。”

  无养老金老人:年节成了“孤独盛宴”

  可另一边,没养老金的老人日子就难过了。

  我老家有个张阿姨,年轻时做纺织工,退休早没攒下钱,现在全靠儿子每月给两千生活费。

  儿子自己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逢年过节都借口忙不来探望。

  去年除夕,张阿姨听着隔壁鞭炮齐鸣,自己煮了碗面,对着老伴遗照抹眼泪:“以前你还在,咱俩凑合过年,现在连孩子都不愿来……”

  这场景,太戳心了。

  为啥子女不愿来?

  经济压力是头号原因。

  李女士算过账:父母没退休金,自己每月要额外负担两千生活费,加上孩子补习班、房贷,根本撑不住。

  她说:“我也想常回家,可现实不允许啊,每次回去都得带一堆保健品,钱从哪出?”

  更扎心的是社会观念——有人觉得照顾穷父母“不划算”,甚至背后议论:“老张两口子没积蓄,子女孝顺就是‘赔本买卖’。”

  当然也有例外。

  陈先生坚持每月探望农村的父母,哪怕他们只有新农合补贴。

  他说:“父母养我时,可不管自己有钱没钱。”

  但这种“纯粹孝心”越来越少见,更多时候,养老成了利益计算:老人有钱,子女笑脸相迎;老人没钱,亲情就打了折扣。

  孝道VS现实:如何破局?

  这事儿啊,不能简单用“道德沦丧”来批判。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活得不容易。

  但反过来,父母年轻时省吃俭用养我们,难道老了就该被“选择性遗忘”?

  孔子那句“父母在,不远游”现在难做到,但至少能常打电话,抽空陪吃饭吧?

  首先,子女得摆正心态。

  孝顺不该只看父母口袋,而是真心感恩。

  比如赵女士,她妈没退休金,但她每周带父母去公园散步,教他们用智能手机——精神陪伴比物质更重要。

  再说,父母健康长寿,对子女也是福气。

  社会层面,保障体系得跟上。

  政府现在推广“养老金并轨”,提高农村和灵活就业者的养老待遇,但还不够。

  像日本那种社区养老互助模式,或许值得借鉴——邻居帮忙送餐、志愿者定期探访,让孤老不再孤单。

  最后,咱自己也得反省。

  多久没回家看父母了?

  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

  哪怕带点水果,陪聊半小时,都比空手强。

  就像网友那句话:“孝心不是表演,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

  养老这事儿,说到底,是人性与现实的较量。

  希望有一天,无论父母有钱没钱,我们都能发自内心地说:“回家看爸妈,是因为爱,不是算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浙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